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金融化:资本主义的又一个新阶段——重读《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宁殿霞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马克思把资本视为有机体,“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生成为总体的。生成为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1)资本总体性是“资本向总体发展并且必然生成总体”(2)的属性。资本趋向总体性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在马克思《资本论》的语境中,世界历史就是资本的历史,即资本逻辑的展开过程。(3)这个展开过程并不是匀速的、整齐划一的进行,而是一个历史转折过程。所谓历史转折,就是指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出现了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演化创新的变更趋势。(4)历史转折论往往更注重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关节点”的探讨。本文从资本总体性的整体思路出发,对“垄断”和“金融化”两个关节点及其呈现的历史转折进行哲学分析,以期揭示资本逻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揭示资本帝国主义在21世纪金融化世界中的最新表现。

一、垄断到金融化:世界历史视野中的经济现实

站在21世纪回望人类历史,离不开对资本的考察。历史地看,资本在世界范围运动和扩张的模式主要分为自由竞争—垄断—金融化三个阶段,尽管每一个阶段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晰,但是每一个阶段与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历史转折的关节点。

自由竞争——生产不断集中与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本的国内扩张(工业革命之后),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世界的面貌,到马克思的时代,也只有英国才够得上他研究的“理想模型”。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不仅积累了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用作预付金的资本,而且圈地运动使相当多的劳动力与土地发生了快速的分离并涌向城市,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工业革命胜利后,生产资本主要以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在英国内部得到空前发展,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商品堆积诉求着更大的销售市场,于是商品资本对外扩张首先从英国开始。商品资本的国际扩张(鸦片战争),资本在英国内部完成了扩大再生产之后,它的扩张手段发生变化,从直接掠夺财富、积累资本变为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即殖民地的发展时期。

垄断——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货币资本的国际化扩张)。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及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发展在列宁时期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银行业方面都进入新的阶段,即垄断阶段。就生产社会化而言,竞争转向垄断是一次巨大前进。垄断更有利于资本输出,这导致资本输出在帝国主义阶段成为特别重要的特征。“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5)现代垄断组织真正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国际性的工业萧条到19世纪90年代是垄断组织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生产集中产生垄断成为那一阶段资本总体性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更接近全面的生产社会化。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进一步加速了“过剩资本”的形成,这为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为这样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而会输出国外,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6)另一方面,这种过剩资本的输出让许多落后国家不由自主地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为在这些国家中,“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料也便宜”。(7)这些有利条件都成为资本行动的方向,因为只有到这里,资本才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金融化——垄断之后的又一个新阶段,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分割剩余的合法化、社会化。垄断作为最新的资本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会向哪里“过渡”呢?笔者认为,金融化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在21世纪的最新阶段和最新表现。马克思认为,“以钱生钱”的货币资本循环形式“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做媒介而赚到钱”。(8)进入21世纪,“不用生产过程做媒介而赚到钱”的图景正在通过金融化向我们布展开来,这一现象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转折意义。首先,生产资本的全球扩张(跨国公司)。一方面,资本摧枯拉朽地打破商品交换的限制,创造空间,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竭尽全力缩短商品流通所花费的时间。资本正是在不断创造空间中消灭空间,又在不断消灭空间中创造空间,最终实现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即“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9)21世纪,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本已经实现了这种生产。其次,金融资本的扩张(全球化、金融化)由国际化阶段进入真正的全球化阶段。资本突破地理限制、民族限制和文化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对于资本的增殖而言,剥削程度与利润率成正比,发展程度越低,剥削程度就越高,利润率也就越高。

二、自由竞争、垄断、金融化:资本总体性的内在逻辑

云谲波诡的历史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地看,自由竞争导致垄断,垄断带来金融化,那么,这一经济现象是否符合逻辑呢?从垄断到金融化的逻辑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会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灭亡”预言没有实现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资本自身的逻辑之中。逻辑地看,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再到金融化,在其发展的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内在的历史逻辑。

首先,自由竞争—垄断—金融化,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必然趋势。从否定的方面看,资本不仅是一个现实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绝不是永远都有的,资本通过不断地内在否定展现自身的形式及其趋势:资本首先是线性扩张,即从个别企业逐步扩展到整个行业、国民生产体系的各行各业;其次是平面扩张,即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一个国家的所有区域;再次是网状扩张,即国内扩张的同时征服他国并构建世界市场,即突破国界把世界连成一个网状经济结构从而支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形式;到21世纪的今天,资本在金融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呈现立体扩张的局面,即统摄了所有时间、所有空间的全时空扩张。资本家阶级为了消除竞争而形成垄断组织,然而,垄断却使竞争以更加强大的力量袭来,金融化是资本不断否定自身的必然结果,是资本总体性在21世纪的新表现。

其次,自由竞争—垄断—金融化,是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压力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的尖锐化,是从全世界金融资本取得最终胜利时开始的过渡历史时期的最强大的动力”。(10)垄断是资本取得在全世界的最终胜利,也就是资本将全世界网络到自己体系的重要一搏,那么,垄断瓜分世界的压力机制是什么呢?是垄断自身么?绝不是,是资本的属性,是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利润率下降规律在马克思资本批判中更重大、更革命的历史性意义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和重视,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下降趋势事实上是一种上升的动力,资本之所以如此长青,秘密在于它内在否定的动力机制。“利润率下降,同时,资本量增加,与此并进的是现有资本的贬值,这种贬值阻碍利润率的下降,刺激资本价值的加速积累”。(11)与资本价值加速积累同时出现的是现有资本的加速贬值。资本积累、生产力提高和与之同在的资本贬值形成正反馈机制。换句话说,资本积累、生产力提高都是以现有资本贬值为代价的。现实世界的资本贬值、生产力牺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如果没有更大能量的获取,资本不会这样,自然力是资本否定自身的力量之源,它通过不断吮吸自然力而扩张自身。我们所公认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而导致的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危机的表层现象,而真正危机的深层机理在于资本吮吸自然力实现资本积累的同时,所带来的贫困积累,所以,资本对自然力的吮吸是有限度的。在全球化时代,这种贫困积累是触目惊心的,只是全球化的资本运作使两个相伴随的积累之间出现了变戏法式的分身术,让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而贫困积累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世界范围内自然力的吮吸不断地助力于资本总体性才使得越来越强大的、总体性的资本具有如此那般的胆识去否定自身,这就是利润率下降规律之压力机制下的“极化现象”(12),即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与加深的现象。这种极化现象决定了深层资本主义危机的酝酿以及与资本总体性相一致的资本主义深层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总体爆发的可能性。

最后,自由竞争—垄断—金融化,是资本总体性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内在否定性与利润率下降规律两个正反馈的必然结果。资本作为一个有机体,它不断完善自身并生成新的器官。“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13)资本主义的丧钟没有敲响,原因在于它不仅转向垄断,而且还过渡到金融化。垂死的资本主义到今天依然没有灭亡的重要原因(没有之一)就在于金融化。21世纪的资本输出与列宁时代相比,其最显著特征就是资本长上了“看不见的腿”,行动极其诡异,从地理形态上看,资本主义在少数国家中已经成熟过度,诸多落后国家已纳入资本主义流通体系;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可在数秒内转移或做空巨额资产,而且难以被察觉。资本的活力在于资本自身,在于自己反对自己,在自我反对中生成总体,必要时还可以在总体上生出新的器官。资本这种内在否定性,必然导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4)“剥夺剥夺者”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表面地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在于实质地变“资本的文明面”为“高度文明的人”。(15)也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16)资本总体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把整个世界的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都变为自己有机体的一部分,因为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7)在这个有机体的不断壮大过程中,垄断只是一个环节,生长于自由竞争的垄断自身并不消灭竞争,只是使原有的竞争更剧烈,所以,垄断只是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金融化是资本占领世界领土之后,继续生成资本总体性的一种手段,它通过未来的中介,以合约的形式再一次瓜分世界的过程,只是,这种形式更文明了,人的自由程度更高了,这是进步的表现。世界历史就是资本总体性发展的历史,从垄断到金融化的进程,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金融化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7页。

(2)彭宏伟:《资本总体性——关于马克思资本哲学的新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2页。

(3)白刚:《?资本论?的世界历史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4)参见张雄:《历史转折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16页。

(5)《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3页。

(6)《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7页。

(7)《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7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6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8页。

(10)《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7页。

(12)鲁品越:《利润率下降规律与资本的时空极化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5-23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