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国古代石刻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

中国最早的古代文字石刻,应该是利用天然石块或山岩雕刻而成。也就是说,开始时并没有专门为了刻铭而对岩石进行形状的加工。现在可以看到的先秦石刻,如中山国守丘刻石、秦石鼓文等大都是依就原石的天然形状,不做外形加工,也没有统一固定的外部形制。秦代以后,使用石刻的场合逐渐增多,这些石刻的外部形制式样,有些来自建筑构件,有些来自实用器物,有些源于宗教礼仪用品,有些甚至可能在其形成中受到了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有相当数量的文字石刻是附属于具有实用功能的石制品的。文字只是为这些石制品的制作时间、用途、参与人物等做一说明。而后,逐渐出现了专门用于刻写文字内容以进行宣传、记述、纪念等信息传播的专用石刻,并依照刻铭的不同目的、刻铭人的身份等级、石刻的不同用途等,而在石刻大家庭中逐渐分化,形成各种具有相对固定外部形制的专用石刻类型。在某一种类型的专用石刻材料外形定型后,它们的形制就相对稳定了,大多被延续使用了一两千年。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代文字石刻材料,大部分属于专用石刻,都可以归纳入传之有绪的各种具有固定形制的具体类型。

由于石刻大多具有其独特的固定形制类型,我们就可以沿用考古学的类型学研究方法,根据它们的不同形制加以分类,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基本类型,从而进行比较,了解它的发展过程,进行断代研究。但是需要注意,其他考古遗物所作分类时一般仅依据质地、外形、色彩、纹饰、尺寸等方面的外部特征去分类,而古代石刻除外部形制以外,最主要的是具有大量的铭刻文字,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各类石刻的铭文内容因其用途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反映在刻石上面,便有了各类石刻形制上的差异。石刻外形的差异有时与铭文有关,但有时铭文内容又与石刻的外形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有些特殊的铭文文体仅限于使用在某一种固定形制的石刻材料上,例如碑铭、墓志铭、佛教经幢铭、造像题记等等,其大部分同类石刻具有独特的相同外形。而有些时候,作用相同、文体相同的一种铭刻又在不同场合或不同地点使用了多种不同的外部形制,例如早期的墓志铭,有着碑形、石板形、盒式墓志形等不同的外部形制,晚期还有过使用瓷器刻写的墓志;佛教刻经,曾采取摩崖刻石、碑石、石板、经幢等多种形制;题名题刻,有附着于摩崖、刻石、碑碣、造像等石刻之上的,也有单独刻立碑石或石柱的。因此,单纯根据外部形状去划分石刻类型或者单独根据文体内容去划分石刻类型都会存在着一些不够妥帖或不很完善的情况。这是造成考古文物学者与文献学者对石刻的分类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自古以来,石刻就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学界很早就进行了对石刻的分类定名,如碑、摩崖、墓志、造像等等。这些传统的定名使用时间很长,但是定义并不严格,或者同一种铭刻会被古代文人冠以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果以今人的考古类型学观点,完全依据石刻外部形制去划分类型的话,那么由于古代石刻存在和使用的时间跨度很大,从而使得某一种类的石刻形制没有也不可能自始至终绝对固定和完全统一,它会随着时代演进而有所变化。而另一些种类的石刻之间在形制上的差距又不是十分明显,或者同一种形制的石材被用来刻写多种不同的铭刻类型。这些情况也对进行严格的科学分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些现实问题,造成了前人往往偏重于铭文内容,主要依据铭刻文体与古人所定名称去划分石刻类型的传统情况。

这种传统作法造成的结果是:以往对于古代石刻的分类与定名并不十分统一,也并不严格明确。现有的一些由前辈金石学者所作的分类与定名往往存在着具体分歧。例如:叶昌炽《语石》中分类叙述有关石刻情况时就列举了:碑、墓志、塔铭、浮图、经幢、刻经、造像、画像、地图、桥柱、井栏、柱础、石阙、题名、摩崖、买地莂、投龙记、神位题字、食堂题字、医方、书目、吉语、诅盟、符箓、玺押、题榜、楹联、石人题字、石狮子题字、石香炉题字、石盆题字以及石刻杂体等众多类型,而在碑的大类下又介绍了石经、封禅、符牒、书札、格论、典章、谱系、界至、诗文等具体文类(1)。陆和九《中国金石学》一书中把石刻就统分为四大类(2),即碑铭、志铭、石画与刻经。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又把石刻细分为:碣、摩崖、碑、造像、画像、石经、释道石经、医方、格言、书目、文书、墓志、谱系、地图、界至、题咏题名、桥、井、食堂神位、黄肠、石人石兽、器物、石阙、柱、浮图等等(3)。朱剑心《金石学》中则将石刻分为10种: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图、经幢、造像、石阙、摩崖、买地莂。至于其他金石著录中的名称也是众说纷纭,多有出入,甚至同一种石刻在不同的金石著录与研究著作中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可以看到,上述各位学者所进行的石刻分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所依据进行分类的标准也不统一。如朱剑心即认为:“至于题名、画像,则碑碣、摩崖、幢柱、石室无不有之,亦因所刻而异其制,不得于石刻中别立一名也。”(4)但是,在朱剑心所作的分类中又把外部形制不同的碑与碣放在同一类里。可见其分类中也没有完全根据形制来确定,同样存在着未臻完善之处。归纳以往金石学者的分类情况,我们认为,前人的分类受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文体划分成例影响,往往是出于习惯,沿用古代的名称,进而以石刻的内容、用途为主,参考形制,作为石刻的分类标准。并没有把外部形制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

这种习惯作法致使目前可见的各种石刻分类往往不够严谨,造成了一些混乱。例如以前的金石著录中常常可见墓阙与神道被混为一谈,而对它们的时代特征和不同形制忽视不论。又如前人划分的石经一类中就包含了四种以上不同的石刻形制:像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等石刻儒家经典,根据文献记载和残石复原情况来看,与当时的碑形制相同。可以称作经碑。房山云居寺佛教刻经中,有制作成碑形的,有刻在石板上镶嵌在洞壁上的,最多的是刻在横向的长方形石板上,可以称作经版。泰山经石峪等地的北朝刻经则大多为摩崖石刻。唐末五代常见的佛教陀罗尼经以及唐开元二十六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等佛道教经典又是刻在八角形或者六角形的石经幢上。将这些不同形制的石刻统一称作石经显然无法表现出它们形制上的区别。

在实际运用中,这些不规范的分类往往给石刻研究带来误解与不便。尤其是在对石刻资料确定名称加以著录和汇集上,沿用以往的习惯作法,常会使同一种石刻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名称,使得同一石刻会以不同名称多次重出,给资料检索造成很大困难。鉴于石刻资料的数量十分庞大,名称上的歧异给查找使用有关资料带来的不便是非常明显的。至于传统分类忽视形制上的差异,无法从形制上对一种石刻的演变与时代特征加以研究,自不待赘言。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理论的引进与完善,学术界对石刻的定名和分类研究日益规范化。统一有关分类标准的需求已是十分迫切。为了促进学术研究,规范有关标准,我们在这里也尝试提出一种新的石刻分类方法。它在以往石刻分类的基础上,吸收各方面的优点,尽量兼顾到石刻的外部形制与铭文内容。

从文字石刻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古代石刻中存在着专门用于刊刻文字铭文的一些石刻形制类型;以及原本有着实际固定用途,只是在其上面附刻文字铭文的一些石刻类型。因此,我们先将所有具有文字铭刻的石刻划分为专用文字石刻与附属文字石刻两大部分。在每一部分中再具体划分石刻门类。具体划分中,我们将石刻的外部形制作为分类的第一标准,依据它划分大的类型。在分析这种石刻类型的基本形制演变时,对其形成的有关器物形制及分支器形一并加以研究。具体在每一大类中,再根据其表述内容、用途、铭文文体等方面的差异作进一步的分类说明。这种分类与讨论的主要目的是力图通过梳理这些大的石刻类型外部形制的演变过程去揭示一个石刻类型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勾画出中国古代石刻发展与应用的完整历史面貌。

由于古代石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外形式样千变万化,兼以环境习俗的不同造成时有变通之举,所以这种分类可能仍有不够严谨的地方,更不足以将一切石刻材料都予以准确的分类定位。只能作为引玉之砖,提出来与广大的考古界、文博界同仁共同商讨。希望能和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附属文字石刻所包含的石刻形制十分丰富,但是分属于各种形制的铭文石刻存世数量并不多。我们根据原石刻附着的石制品形制及其用途划分出:器物附属刻铭、建筑物附属刻铭、艺术雕刻附属刻铭等三大类。各大类中还可以包括出现较多并形成固定形式的一些具体石刻类型,如:画像石题记、舍利函铭、塔铭(包括浮图铭及佛塔的附属铭刻)、造像题记、经幢与墓幢、石阙、石人石兽等等。专用文字石刻则根据其基本外部形制划分出主要门类,大致有:一、刻石(包括碣),二、摩崖,三、碑,四、墓志,五、经版及各种佛教刻经,六、买地券及镇墓券、镇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