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定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PREFACE
工业4.0时代,你的制造公司实现个性化定制了吗?

虽然制造业的老板还想像以前一样大批量生产某一种单一产品,因为这样不论是订单、物料、生产、技能、设备、工艺、人员等方面都是最省事的,但是再也退不回那个时代了。随着“工业4.0”的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顶层设计的完成,作为制造公司老板的你,只有将个性化定制作为工厂能力的核心,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事实上,工业个性化定制的趋势并非因为工业4.0而来,而是早已出现。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加速,全球的商业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世界上不管是新一代的人群还是老一代的人群,都开始希望有更多个性化主张的存在,都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且更加关注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像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形式能让更多的人彰显自己的个性,而他们对于实物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趋势也在不断增强。虽然个性化定制不可能做到让所有的产品都完全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定制和小批量多品种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

对未来这样的趋势,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详细阐释了长尾的精华所在,并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传统“需求曲线”上“畅销商品”的头部,而在能够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那条长尾上。在以物理为基础的“短头”经济中,20%的热门产品能够带来80%的收入,且能够带来100%的利润。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长尾”经济中,20%的热门产品将集中为10%的热门产品,并进一步分化为2%的大热门产品和8%的次热门产品。其中:2%的大热门产品,能够带来50%的收入和33%的利润;而8%的次热门产品,能够带来25%的收入和33%的利润。剩下的90%长尾产品,能够带来25%的收入和33%的利润。从利润上看,小批量多品种和个性化定制的力量不容小觑。

小批量多品种以及个性化定制已经在影响和改变着供应链设计、工厂设计以及生产线的设计。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就是汽车行业了。现如今,汽车整车厂的总装线可以做到多种车型的按订单生产、混合生产了,且每辆下线的车都是不同的,同时又不损失生产的节拍和效率。

以宝马汽车公司沈阳铁西的工厂为例,该工厂可以同时生产BMWX1和BMW3系的很多不同的型号。在BMW的生产线上,虽然生产的车型和型号不同,但所有承载车身的工装是一致的。简单地说,就是所有不同的车型和型号都可以通过同一条生产线来生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甚至个性化定制的高效混合生产的前提就是标准化。即必须保证关键尺寸的标准化,才有可能做到同一生产线不需要切换就可以混合生产。平台化和模块化更是为这样的生产模式提供了可能,如BMWX1和BMW3是同一个平台,所以它们不仅可以共用一条生产线,而且还可以共同使用装配时的大部分模块。这样一来,既可以通过模块的选择搭配,来生产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的汽车,又可以让模块的数量大大地减少。

此外,在订单和生产流程的设计上也会有所不同。

汽车行业是JIT(准时生产)做得最好的行业,它的追求目标就是——按需生产,物料按需供应,零库存。如果说为了满足个性化或者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只有在生产计划下达后才按照生产计划去仓库准备物料,这显然是仓促的,甚至是来不及的。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每一辆车的物料必须是一对一的,且是在生产计划下达之前就准备好的。而当计划开始实施时,就需要准备该车所需要的所有物料(模块),并按照该订单的配置一对一地把所有的物料关联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当这些物料还都分散在生产线上、仓库里、供应商手里的时候就已经被关联在一辆车上了。

而当我们看到在进行白车身的生产的时候,其已经在生产底盘系统、动力系统和内饰系统了。这一切,都是经过生产信息化系统精确计算和跟踪的,以确保送来的所有物料(模块)是严格按照订单的配置准备的。当然,这其中不仅是物流的型号,就连送达的时间也必须精确保证,以确保每辆车顺利生产,且不耽误1秒钟。

为了实现一套个性化定制的流程,需要在产品的设计、物料供应的设计、生产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线的设计上都有着严格的、精密的系统性规划。如订单与车身、物料之间精确的匹配,不仅要保证供应的顺序,还要保证时间的精确度。而这个过程复杂又烦琐,需要不同的车间、不同的部门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协同。

实际上,不仅汽车行业能做到这样,其他行业也在做着积极的探索。面对个性化定制和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需求,一些行业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既然我们无法阻止个性化定制和小批量多品种时代的来临,那么我们就应该去拥抱它。

为了能让制造企业的老板走出“迷雾”,积极应对工业4.0时代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本书介绍了国内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揭示了生产制造变革升级的基本原理和必然趋势,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核心作用,并分析了工业物联网、大数据、金融创新及定制化营销在制造企业的应用。此外,本书不仅为制造企业老板指明了方向,还总结和提供了成功者的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