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伤寒附中寒、伤风
伤寒之为病,恶寒,发言壮厉,感于严寒之时,口食寒物,身冒寒气,即时发病,故有是名也。仲景论治甚详,然西北气寒多外感,东南卑湿多内伤。
主 方
在上,兀兀欲吐,脉浮滑者宜吐,用淡盐汤或二陈汤俱可探吐。
在表,四肢拘急,头项背痛,脉浮紧涩者宜汗,用参苏饮、十神汤、麻黄汤之类,量其轻重而发之。
在里,烦躁口渴,鼻干不眠,大便秘,脉洪实者宜下,或大承气汤,审其元气厚薄,择而用之,大柴胡汤。
若表证未罢,或寒热、呕、口苦、耳聋、胁痛、自利,皆半表半里之证,未可下也,亦不可汗也,宜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愚以大概论之,未必可谓详备,当遵仲景法,察乎六经传变次序施治,可谓十全矣。
伤寒与他证不同,投药一差,生死立判,李子建 《伤寒十劝》不可不知。人家有病,招医未至,或无医者,若知此十劝则不至有误,所益非轻,今详具于后。
一、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伤寒传三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身热即是阳证,若妄投热药,决致死亡。
二、伤寒必须直攻毒气,不可补益。邪气在经络中,若随证早攻之,只三四日痊安。若妄谓先须正气,却行补益,使毒气流炽,多致杀人。
三、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致热气增重或致不救,丁香、巴豆之药尤不可服。
四、伤寒腹疼亦有热证,不可轻服温暖药。经云疼为实,故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疼甚者加大黄。疼甚而加大黄,意可见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方是阴证,须消息之。每见腹疼便投热药,多致杀人。
五、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暖药、止泻药。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其余身热下利皆属阳,当随证依仲景法治之。每见下利便按暖药及止泻药者,多致死亡。
六、伤寒胃胁疼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常见村落间有此证,无药便用艾灸,多致毒气随火而盛,膨胀发喘以死,不知胃胁疼自属少阳。腹胀虽属太阴,仲景以为当下之病,此外惟阴证可灸。
七、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例作阴证。有阴厥,有阳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极热不能发厥,仲景谓热深厥亦深,热深更与热药,宁复得活?但看初得病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语昏愦及别有热证而发厥,必是阳厥,宜急用承气汤以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下利,或小便数,不见热证而厥逆即是阴厥,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缘为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滑,阴厥脉沉而弱。又阳厥时复,指爪却温,或有时发热,阴厥则当冷,此为可别。
八、伤寒病已在里,不可用药发汗。伤寒证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正宜发汗;如不恶寒及恶热,即是在里证。若一例发汗,则所出之汗不是邪气是真气,邪气未除而真气先涸,死期必矣。又别有半在表半在里之证,又无表里之证,不惟皆不可下,亦皆不可汗,但随证治之。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病人恣饮过度。病人大渴,当与之水以消热,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便令病人纵饮,因而为呕、为喘、为咳逆、为下利、为肿、为悸、为水结胸、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欲饮一碗,只可与半碗,常令不足为善。
十、伤寒病初安,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行房及食诸骨汁并饮酒。病方愈,不须再服药,兼脾胃尚弱,食饱不能消化,病即再来,谓之食复病。方好,气血尚虚,劳动太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又食羊肉、行房并死,食诸骨汁并饮酒者,再病必重。
中寒者,中之为言中也。表里俱虚,谓寒邪直中于里也。仓卒感寒,其势暴而昏,但初无热耳,脉当沉细而迟或伏,治宜温补,附子理中汤可用,不急治则死矣。
伤风,恶风、鼻塞声重者是也,其脉浮而缓,宜用参苏饮,头痛加川芎。或冬感寒邪,宜用华盖散。
附 方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或欲出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并宜服之。
川芎 甘草炙 麻黄去根节 干葛 紫苏 升麻 赤芍药白芷 陈皮 香附各等分
上剉,每服一两,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热服。
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骨节疼痛,喘满,无汗。
麻黄去节,二两 甘草炙,一两 肉桂去皮,二两 杏仁去皮,七十个,炒,研膏
上为粗末,入杏仁膏拌匀,每服一两,水煎,热服。
参苏饮 治伤风,咳嗽声重,上焦有热。
人参去芦,三分 陈皮去白,八分 甘草三分 白茯苓八分 紫苏叶六分 前胡去芦,八分 干葛一钱 半夏汤泡,一钱 枳壳炒,八分 桔梗去芦,六分
上剉,一贴姜三片,枣一枚,连须葱头七枚,水煎,热服。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疼发热,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并宜服之。
升麻 白芍药 甘草各三钱 干葛二钱
上剉,每一两,水一盏,煎半盏服。
香苏散 治四时伤寒,头痛,发热,恶寒。
紫苏 香附各二两 陈皮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剉,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头七枚,煎服。如头痛,加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苏散。
华盖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膈满,头目昏眩。
紫苏子略炒 赤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桑白皮蜜炙 杏仁去皮,炒,杵 麻黄去根节,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剉,一贴,水煎,热服。
小柴胡汤 治伤寒四五日,往来寒热,胸满,心烦喜呕,少阳发热,风温身热。
柴胡去芦,二两 半夏汤泡,八钱 黄芩 甘草 人参去芦,各七钱五分
上剉五贴,每服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大柴胡汤 伤寒十余日不解,邪气结在里,身热,烦躁谵语,大便不通。
半夏汤泡,一钱 大黄二钱 赤芍药一钱 柴胡去芦,三钱 枳实 黄芩各一钱半 甘草六分
上一贴,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煎八分,温服。
小承气汤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阳明无表证,汗后不恶寒,潮热,狂言而喘。
大黄一两 厚朴五钱 枳实六个半
上剉,作一服,水煎,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大承气汤 治胃实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渴,少阴舌干口燥。
大黄五钱 厚朴一两 枳实五个 芒硝五钱
上水二钟半,先煎厚朴、枳实至一钟,入大黄,煎七分,去渣,入硝,煎一二沸,温服,以利为度。
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呕哕。
甘草五钱 芒硝九分 大黄一两,酒浸
上剉,水一钟,先煎大黄、甘草至七分,去渣,入硝,煎一二沸,温服取利。今用五钱作一服。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发热,鼻鸣,干呕。冬时即病宜服,春分后忌之。
甘草炙,四钱 桂枝 赤芍药各六钱
上剉,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若小便数及饮酒人不宜用。
黄连解毒汤见火热门 治伤寒杂病躁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俗妄传为阴毒,及汗下吐后热未解,并发诸疮未退并服之。
白虎汤 治汗后,脉浮洪大而渴,虚烦中暍。
石膏一两,研 知母去毛,五钱 粳米一撮 甘草二钱
上作一贴,水一钟,煎至半钟,温服。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又名化斑汤,治赤斑烦躁,烦渴中暍。
栀子豆豉汤 治伤寒复热,口燥烦躁,下后余热未解宜服。
淡豆微炒,三钱,江西者佳 大山栀五钱
上作一贴,水一钟,煎半钟服。大便实,加枳实一钱。
理中汤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
上剉,每服一两,水一钟,煎服。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姜附汤 治体虚中寒,昏不知人,及脐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剉一贴,水一钟,煎半钟,温服。
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痛,身痛,项背俱急,恶寒,或有腹痛,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妇人经血不调、难产。
白芷三钱 陈皮六钱 桔梗去芦,二钱 川芎 甘草炙 茯苓各三钱 枳壳炒,六钱 当归三钱 麻黄去节,六钱 半夏汤泡,二钱肉桂去皮 厚朴去皮,姜汁炒,各四钱
上剉,每贴姜三片,葱头七枚,水一盏,煎服。
四逆汤 治太阴自利不渴,阴证,脉沉身痛。
甘草一两 干姜七钱 附子半个,生用
上剉一贴,水煎服。加干姜治厥逆,下利面赤加葱白九枚,呕加生姜,咽痛加桔梗,利止脉不出加人参。
小建中汤 治少阴恶寒,二三日心悸烦,可服。
桂枝 甘草各一两 芍药二两
上剉,作三服,每加姜三片,枣四枚,水煎去渣,入饴一合,微火令烊,温服。呕者不用饴。
藿香正气散 治外感发热头痛,内因痰饮凝阻,中脘痞满,呕逆恶心;又治伤寒头痛,憎寒热。
茯苓 白芷 大腹皮 紫苏各一两 陈皮 桔梗 白术 厚朴 半夏 甘草各二两 藿香三两
上剉,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煎,热服。
葱熨法:治阴证,身静而重语,言无声少,难以布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气冷,水浆不入,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
用葱一束,以绳扎如饼大,切去根叶,留葱白长二寸。先以火灸一面令热,勿至灼火,以热面着脐及脐下,外面以熨斗盛火熨之,令热气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饼,坏则易之。俟病人渐苏,手足温有汗,乃服四逆汤。
二陈汤见痰门,凉膈散见火热门。
按:以上诸方皆伤寒表里必用之药,走六经之剂,故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