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暑
经云: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兹时相火司令,天之阳气尽出于地,炎威盛行,人之阳气亦浮于表,腹中虚矣。若或失宜,热气蒸袭于内,元气被伤,耗散而为暑热不足之证。须当辨认感、伤、中三者之分,夫感者,感于皮毛而为轻病;伤者,伤于肌肉而又甚之;中者,直中于血脉也,而为病最重。然又有动静之分,若夫途路,农夫田野,动而得之为中热;又若凉亭水阁,风车挥扇,静而得之为伤暑。病本则一,变证迥异,情状具在而治法昭若矣。
主 方
感暑热者,邪在皮毛之间。为病洒淅寒热,头重脚软无力,或腹痛泻水,脉当浮大或弦细,宜用香薷、白扁豆、陈皮、厚朴、茯苓、木瓜、甘草之类。头痛加川芎,腹痛泻水加砂仁、木香、猪苓、泽泻,六和汤亦可用。
伤暑热者,邪在肌肉之间。为病恶心,发热口渴,胸膈满痛,或身如针刺,脉当微弱,宜用黄连香薷饮加桔梗、枳壳、前胡之类。口渴加天花粉、麦门冬,人参白虎汤亦可用。
中暑热者,邪气直中于血脉也,最重。为病发热,汗出,呕逆,闷乱,或下血,脉当隐伏或芤迟,宜用清暑益气汤主之。如汗多,去干葛,益元散可用。
动而得之中热者,邪热在肺,亦重病也。为病发寒热,头痛,咳嗽,痰血,胸满躁乱,似伤寒类,火乘金也,脉当浮大而虚,宜用柴胡、黄芩、桔梗、贝母、天花粉、香薷、扁豆、黄柏、知母、甘草、连翘、滑石之类,柴胡天水散可用。
静得之伤暑者,为病恶风,饱闷腹痛,呕哕吐泻,脉当沉迟或弦滑,宜用香薷、扁豆、厚朴、苍术、陈皮、甘草、茯苓、半夏、山楂、藿香、砂仁之类,或泻水加猪苓、泽泻。
附 方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膈痞闷,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怠倦,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
砂仁研 半夏汤泡,去脐 杏仁去皮尖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钱 茯苓 藿香去梗 木瓜各一钱 白扁豆略炒 香薷 川厚朴去皮,姜炒,各二钱
上作一贴,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半,煎服。
香薷饮
香薷六钱 厚朴二钱,姜制 白扁豆炒,杵,三钱
上剉一贴,水煎凉饮。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
黄芪蜜炙,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 当归 青皮 麦门冬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剉一贴,水煎,稍热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燥湿,分水道,实大腑,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烦渴,补脾胃,降妄行火之圣药也,一名六一散。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一两
上和匀,每服三五钱,新汲水调服。
五苓散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淋涩。
泽泻三钱 肉桂五分 白术八分 猪苓二钱五分 赤茯苓一钱五分
上一帖,水一钟,煎半钟,温服。
生脉散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各等分
上剉,水煎服。
白虎汤见伤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