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讲 动态观

现在讨论中医思维的第二个基本观点,动态观。动态观又叫恒动观。我们中医历来强调动态,但是很奇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就中医认识论方面的观点谈了3个,唯物论、辩证法、整体观,就这3个。动态观,中医学、东方哲学和西医学、西方哲学共同承认的,往往都把它作为重点来讨论,但《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涉及动态观的内容不多。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对认识运动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中医不管是讨论到哪个认识论的命题,都离不开对运动的讨论。东方对运动的认识和西方对于运动的认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有一定的根源。我们接着还要讨论这个问题。这个动态观,有些学者叫恒动观,这两个出发点不同。一个是一种总体的观念,恒动,永远是动的。动态,是结合了方法论思想,从方法论角度看,动态地看,动态地把握。所以两个名词,都混通着在用,但所指的角度有所不同。中医的动态观研究运动,关键在于研究动和静的关系。可以说动和静的关系不但贯穿在对于运动自身的研究当中,也贯穿在辩证法的研究当中,也是动静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思想。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切皆变,一切皆流,一切皆动”,那就是说,它首先一个立足点,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正如我们医学家提到的,“天地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动是绝对的。中国古代,有很多运动形式的研究内容,包括有形无形。《黄帝内经》里那个“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或者“因处为名”,这些话不是《黄帝内经》自创的,是在先秦哲学著作里就有的。无形之气聚合又成为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的命名,因它的功能命名,或因它的部位命名。所以叫因变,变有功能的意思,因变以正名,或者因处以为名,因它的部位。所以有形无形,无形之气变为有形之物,后来中医学应用当中,认为无形之气,对于有形的精、血、精液,产生“气生血”、“气生精”这些概念,一些形体,生命来源,都来源于气,也是这样来的,这一类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包括人体在内的天、地、大自然这个环境下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中医学沿用过来以后,在五脏藏象学说后面要谈到,就形成了一种升降出入的整体模型。升降出入的整体模型仍然是从古代哲学运动的升降出入这种形式移植过来的。
至于五运态势,就上次我们讨论到的,它把运动的一种基本态势,或者基本方式,任何一种运动,包括生命运动、自然运动、力学运动,以及我们可能今后发现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可以分解为5种基本运动态势。所以不要小看五行到汉代以后的发展,产生的那个图表,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已经抽象出5种运动态势的属性。从现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很多运动规律,运动的基本态势就是5类。研究耗散结构等这些理念,实际上和这五运态势也是符合的。所以五行学说不能把它看做一个简单的循环,这个道理我上次已经重点谈过,五行属性和运动态势的一种统一论的思想。它形成的时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完全成熟应该是到宋代。阴阳运动是动静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研究动静学说的结果。这种基本的运动形式,放在下一次的辩证观里边讨论。东方的辩证观和西方的不一样。都是谈辩证法,但是有很大的区别。
最后,精气神运动在前面讲物质观,讲唯物原理的时候所谈到,精气神学说的一种形成和它对生命物质的层次跟分析,把它叫做生命物质的层次观。那也就是说,精气神学说是研究生命现象建立的物质基础,建立物质基础的3个不同的层次,横向的3个层次。那也就是说东方哲学或道家学派研究物质,它的横向层次,普遍存在着气,到生命赖以存在的精以及精神意识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神气,气、精气、神气这样横向的层次,而和我们现在自然科学建立的物质研究的这些学科分类不同。现在物质现象研究,按照生物现象以及物理现象、数学现象、化学现象的纵向层次。纵向层次并分析研究,横向是综合的,所以中国古代综合时代产生的这种对物质的研究、物质运动过程、生命物质、精气神的这种运动,那也是一种基本形式。如果说,中国古代对运动形式的认识可能还有,跟我们中医关系比较密切的有这些形式。这是谈到运动的一些基本形式。
东方对于运动的认识,首先一个是恒动,它不断地在运动当中,所以没有一个相当的停顿、静止,动是绝对的。但是可能很多同志要问,为什么建立在东方哲学基础上,中国的很多文化,或者医学,都很强调静呢?从道家学派演变过来的道家、道教,很强调静,练气功的人,强调入静,道家学派强调静因之道,这样很多人就认为道家强调静,这实际上是个误解。静因之道真正强调恒动,静因和恒动,是辩证的关系。恒动是天地、自然、道,是永动的。但是静因指的是顺应规律,静是一种规律。运动中产生一种规律,它就是一种静。因是顺,静因之道是什么呢?是指要顺应运动的规律,遵从运动的规律。所以它是在强调恒动,首先强调动的前提下才来研究怎么把握这种相对静的规律。其目的是维持事务的正常状态。那把握顺应这种规律,维持事物的正常状态,这是静因。恒动静因的关系是什么呢?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这个大家要搞清楚。那静止,是一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在事物的不断运动当中,本身寓有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就叫做静,那就是一种动中有静的思想。用这个来对比中西医学建立在东西方哲学基础上的动静观,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学正是移植了黄老学派倡导的静因之道,强调保持正常的运动关系,它强调静,实际上它是保证了理想的动,符合规律性的动。所以它是动的前提下的静,我们把它简称“动中有静”。而西医学虽然也强调运动,但是西医学建立的西方哲学基础是静中求动。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方哲学对运动的认识,从物理学上的牛顿运动定律,到数学阿基米德几何学开始,基本上都建立在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基础上,这是关键。这一点,爱因斯坦那时候打破它,费了很大的劲。从牛顿以后三百多年,整个地球作为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所以在阿基米德的几何学点、线、面的观念,以及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如果不以地球为参照物的时候,它的结果就可能改写。也就建立在这点以后,爱因斯坦才跨出地球。说明这个时期所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是建立在静中有动,静中求动上的。参照物的地球就是静的参照物,在参照它的基础上研究运动,所以它是静中有动,静中求动。这一点非常重要。整个中西方文化也好,哲学也好,医学也好,如果弄明白了这一点,这个分水岭就清楚,很多现象都能够解释。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综合时代,尽管那时候的哲学思想可以进入各方面,比我们中国古代的综合时代提高一大步,但那个时候的思维方式,应该说跟古代这种动中求静的思维方式,会一脉相承。这是中西医对动静认识的不同方面。所以我说动中有静、动中求静和静中有动、静中求动是东西方哲学的分水岭。我觉得对运动的认识把握,在我们过去对学生的教学里面是忽略了。都是强调运动,还有以什么为参照物、有没有参照物这个差别。那这个差别刚好是综合时代和分析时代不同所造成的,这个也有待大家不断地去证实、去论证、去体会。
既然了解了东西方动态看法的不同,那从东西方哲学的高度又回到我们谈到对病机的辨证。中医辨证,实质上强调的动,强调运动变化是绝对的。特别强调证候中间的变化,其中的动。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在恒动基础上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疾病运动过程中,一定时间范围内,一定病变阶段上,其病变本质也就是病机的把握。因此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疾病中,把握一定时间范围内,一定阶段上,在复杂联系中的,这种证的本质病机,就形成了中医的辨证。辨证这种特点,就有动中求静、动中有静的思维的特色。
反过来讲,我们看看西医学,它辨病。辨病的本质是强调静。这个静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那个参照。它实际上强调疾病过程当中,有一组病理过程,它的性质,贯穿整个疾病的过程当中。从这种共性的病理过程中去参照来研究病的过程当中的变化运动,所以它把握疾病各阶段当中矛盾的一种共性。它是用一个参照做一个静的,然后研究它的动,静中去求动,这是以辨病为主。从思维的角度看,辨病辨证,在我们临床上、把握上有哪些特点?首先辨证,中医里的辨证,动态性很强,强调多因素的复杂联系。因为运动的过程当中,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医强调整体观,要准确把握证比较困难。对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综合应用水平要求较高,在临床上要求较高,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目前很多医生都比较粗糙,这种小生产形式积累起来的很多内容我们没有很好规范,跟这个有关,也和这种对复杂联系上把握证,这种动中求静要求的理论和经验比较丰富有关。所以临床上,就反映出辨证虽然比较粗糙笼统,但实际上处理的技巧是比较复杂的。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和年轻一点的医生之间呢,在处理疾病的水平差别上,是比较大的。当然就目前来看,有待规范。要把证候都规范了,还有一个过程。这是从小生产的生产和教育体制过渡到大生产的教育方式,那这个规范的过程,起码要经过几代人的时间。
我们再来看一看辨病。辨病,对疾病基本矛盾把握比较成熟。它往往用直接观察分析的方法,而不是中医间接综合推导,对一个疾病的病理过程、基本矛盾这种把握比较成熟,尤其是对基本矛盾的质和量把握得精确。那个基本矛盾的质、量,引起哪一类病症,然后通过化验指标把握得比较精确,这是它的一大优点。但是由于精确性的把握,必须以排除复杂性联系为前提,事物本身处在复杂联系当中,我们要把握它的精确性,很多情况下要排除复杂联系,但排除了复杂联系以后,往往就不太精确了。所以在排除复杂联系时,排除的手段越来越高级。诊察手段看起来比较丰富,一旦确定了这个基本矛盾,处理的方式就比较简单。上级医生和下级医生在治疗上的差别并不是太大,医院的等级之间往往反映在诊察手段上。排除复杂联系,这上面手段的高低来区别他的高低等级。现在,越来越反映得明显。那过去呢,前10年像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有日本进口的全套设备,很多其他医院的医师诊断疾病都到那儿去,甚至一度造成了75%是到那里诊断疾病,因为他们的医院没有那样的设备。后来大家到处去买,现在平民医院,包括中医的医院都是这样在发展新科技。但是,靠设备诊察出来了,处理手段差别并不像诊察手段那样悬殊。中医在诊察手段上看来比较笼统、粗糙,处理方面呢,就看你把握复杂联系的水平,那相互差别比较大。所以这是辨证辨病各自的一些特点。
中医学对运动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研究运动这种现象本身时,往往把事物的运动和事物的质、事物运动具体的态势以及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看成不可分割的综合体来研究。研究事物要研究它的性质,要研究它的数量,研究运动既定的态势,因为没有事物不运动,任何的质和量都在一定的运动下反映出来。如果地球上一个1cm 3小的一个实体的东西,那可能这里只有几克,拿到天上的白矮星上面去称重量的话,它应该是400千克。所以这个量是在一定运动态势下产生的。在地球这种运动态势下相当于几克,在白矮星那样的一个运动轨迹运动态势下,反映出来的是400千克。所以,东方哲学研究事物的时候把它的量还有值,把它的运动态势结合其他事物的复杂联系看成个综合体,结合起来研究。最早的美国宇宙飞船,我看过那个有关资料,送一个宇航员上天不容易,一开始是地面设计,天上那个状况,人类是很不适应的,最后计算那个宇航员,生活在大概北纬多少度,那这个地区的一个平均气温,包括光线、温度、气象变化规律。那统计多少呢?原则上至少60年的变化规律,画出一个曲线。他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所以,天地和人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规律性,在复杂联系下。那这样的设计,在一个宇宙飞船里的空间,一定时候,太阳起来了,光线起来了,一定就有温度,这个宇宙飞船里面温度自动控制。就这样上了天,还不适应,既有失重的问题,还有什么呢?上天后,宇宙的时间往往不是24小时1天,会有26个小时,有时还更多,还要在地面训练很长时间。这说明你给他弄个最理想的环境,按照我们想法,19~21℃。过去最早设计是人最舒服的气温,把你放在19~21℃的气温下,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湿度,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用动物做实验,放在恒温、恒湿这种环境下,排除复杂联系,非常精确了,但做出来的实验用到人身上,或者用到复杂联系下,往往不能重复。
刚才谈到中医学。那西医学呢,它是强调精确的,从精确性出发,为了排除复杂联系,把运动中事物的质、量和态势,孤立分割开来做研究。虽然能体现精确性的要求,但也产生了静止、局部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有些比较高明的西医,跟中医接触时间长一点,当中医把这些道理跟他说了,他回过头来看,认为现在很多用实验手段研究中医的一些研究,很不准确。我跟华西医科大学的西医老教授讨论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把一些家兔离体子宫弄出来做药物的实验,条件是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提取的成分很精确,用设备观察动物子宫收缩的度数,看来很精确。但是由于排除复杂联系,得出的结果,跟临床的真实情况往往不能吻合。现在很麻烦的往往是什么呢?为了标准,临床必须要符合实验。如果你这个药临床实践有效,但药理实验做出来不符合,那就不能通过。临床上能治好病不算数,人还要听老鼠的。那这个本来整体气化状况下,药吃下去在整体状态下的子宫收缩和局部的静态的这种,要把它等同,而且以后者作为标准,这个是最麻烦的。所以这个动静关系,动的绝对性、静的相对性,我觉得在中医的哲学,在恒动观里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产生了对立统一现象,正是物质世界运动中的对立统一现象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整体。这就是唯物原理、动态原理、辩证原理、整体原理之间的关系。不管讲到哪个原理,都是交叉的,相互不能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