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养生需注意年龄、性别等区别
调理阴阳重根本,性别年龄要区分;老年活跃青少稳,不出意外气顺通。
饮食粗细有讲究,老少搭配须分清;男调其阳女重血,更年之时有不同;
顺应自然调情绪,心静气和脉流通;平日起居重摄生,莫要病老苦保生。
古话说:“男女不同气,老少不同食。”古人在漫长、细致的临证观察中发现,男、女、老、幼的生理病理、饮食起居,以及情绪喜好都不尽相同。所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崇尚顺从自然规律的中医养生,就根据人们的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区别对待了。
(一)养生方法男女有别
《黄帝内经》有言:“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意思是说,阴阳的概念,就像男属阳、属气,女属阴、属血一样,两者的体质是不尽相同的。战国时期的扁鹊,更是在《难经·十九难》中明确地写下了男女之间正常脉象的区别:“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这不仅说明了,正常男女由于先天禀赋关系,表现为肾脉的男弱女强,而且也从脉象及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男子好动、体质偏热,属阳,女子好静、体质偏寒,属阴的中医机理。
“男为阳、女为阴”,是古代中医和养生家们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总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发现,在中年男性之中,怕热的人多;而在中年女性中,则是怕冷的人多。这是因为,男女不仅先天的禀赋不同,而且随着酒精和高热量的食物在大多数男性体内的蓄积,生热助阳;而女性则由于经血、孕育、哺乳的付出,气血俱耗,体质相较男子来说普遍偏弱,所以造成了体质上的男热女冷,以及脾气、性格、情绪反应等等的不同差别。
倡导顺从自然之势的中医养生,依照男女自身所主,采用“虚者补之,实者平之”的养生方法,重新平衡阴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养生要求男子要避免烟酒的嗜好,以免助阳生热;女子则应在特殊时期,注意饮食的组成,适当地采用食补,以弥补血气的耗损。
(二)老少不同的养生方法
在中医的概念中,青壮年气血滑利,适宜运动;老年人气虚血涩,身体沉重。所以老年人与少壮之人不同气,故而在养生方面也必定会有所区别。
1.工作族的养生方式
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青壮年工作族由于精神压力大,工作环境单调沉闷,体能活动不多,情志易于郁结,气血容易郁滞。因为只有运动才能促进气血运行,也只有动静结合才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有条件的时候多做户外运动。故而一定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量想方设法调整心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做一些能够释缓精神压力的事情。
如喜好厨艺的,既可享受亲自采买食材的逛街过程,又享受了烹调菜肴的成功喜悦。爱好书法的,可练行草;喜欢国画的,可画兰竹。如此才能运笔如意,放松自我,舒畅心情。这样做不仅学成相对较为容易,而且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品味与修养。乐于种植的,亦可养花观叶,让自然的颜色和花香,浸入肺腑,陶醉心神。所以不必寻求奇花异草,只为四季常绿,花朵常开,赏心悦目,净化空气,美化居室,抚平心境。当然还可养鱼观鱼,以乐鱼之乐,清目悦心而静心。
2.老年人养生所应注意的问题
看似简单、毫不神奇、无甚特殊之处的日常养生内容,其实蕴含着深深的哲理。养生不仅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还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早晚的温凉,更要依据具体的个人身体情况,平衡自身的阴阳。比如,在相同的环境温度情况下,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减衣物,而且还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脾胃状况、脾气性格、阴阳的偏盛来安排饮食、调整心情。
举例来说,如果老人经常胃脘不适,就应注意选用经过发酵的、容易消化的食物,而尽量避免食用刺激胃的、较难消化的食品,如韭菜制作的、烫面制作的食物等等,还要特别注意忌烟、忌酒。爱生闷气的,则应注意多做室外运动,观花赏景,调整心情。就是平素健康的老年人,也要注意多食用蔬菜,如萝卜、佛手以帮助消化,尽量避免食用大量的、油腻的、难以消化的食物,以防因食积和膏粱厚味的堆积而致疾病的发生。
古典医著欣赏
“天之阴阳流行乎四时,而冬则闭枯。人之元气,充满乎一身,而老则铄耗。”——《重刻寿亲养老新书》
(1)起居时间的安排
人在步入老年以后,气虚血涩,经脉流通不畅,正气通常不足,极易受凉生病。所以日常的起居必须要注意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尤其是在天气寒冷阳气藏匿的时候,每日的作息时间最好是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其中道理与道家养生之法里所说的“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鸡鸣宜早起”完全一样。因为人体的正气与太阳一同升起、壮大,故在冬季的时候,注意养生的人们,会在太阳升起,人体正气较为强盛的时候,才开始外出活动。
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黎明即醒,而晚上睡觉时,却还是想睡也睡不着。此种情况正如清代早期的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所说的那样:“日未出而既醒,夜方阑而不寐,老年恒有之。”此时可按道家养生常用的“干浴”法,来推助气血的流通,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云笈七签》也说:“夜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
因为多数老人通常不睡懒觉,所以特别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老老恒言》中所说的情况: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已醒。并且在早醒之后,凡是平时腹中有不适之处,身体骨节有酸痛的地方,就一定会在黎明前阳气开始生成、阴气即将退去,阴阳正处在微妙变化的时候而有所感应。针对此种情况,养生的实践者与得益者曹庭栋,建议老人先要在床上作卧功,依次进行数遍,反转身体再做,直到日色照到窗子上,才能慢慢的起来。并且在刚起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马上走出室外,或是马上开窗,以免感受风、凉。
古典医著欣赏
“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脏腑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此生气时觉之。先以卧功,次第行数遍,反侧至再。俟日色到窗,方可徐徐而起,乍起慎勿即出户外,即开窗牖。”——《老老恒言》
(2)少量多餐有利于脾胃的消化
老年人脾虚胃弱,加之古代对松动脱落的牙齿没有修补的方法,故而老年人受纳运化水谷的能力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为了保护脾胃,早在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就在《千金翼方》中说道:“老人于四时之中,常宜温食,不得轻之。”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的就是老年人要吃精心挑选出来的,切碎了的,容易熟透的食物,以确保后天之本脾胃不因饮食而受到伤害。
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亦指出:“欲调饮食,先匀饥饱。大约饥之七分而得食。”也就是说,想要养生的人,就要先调理饮食,不要等到饿极了才吃饭。“然七分之饥,亦当予以七分之饱”人到有七分饿的时候,就应当吃七分饱。“其为食也,宁失之少,勿犯于多。多则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矣。”老年人脾胃虚弱,运化乏力,食物不易消化,所以,在吃饭的时候,宁可少吃,不要多吃。一旦吃多损伤了脾胃,数月养生调和的功劳,将不敌一朝之脾胃功能失常所带来的损害啊。
针对老年人后天脾胃的保护,以及特殊的脾胃消化情况,《肘后方》的作者,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曾说:“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意思就是说老年人养生要少量而多餐。
对于少量多餐的意义,《老老恒言》对此有堪称全面、科学的解释:“或问通之道如何?愚谓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粘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之道,如是而已。如是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可愈。”二百多年以前的养生家在这段话中不仅提醒人们少量多餐有益脾胃运化,而且还详细地说明了吃低盐少油腻的食物,以及饭后不要即刻饮水的中医机理。
还有,曹庭栋有关在日常养生生活中不渴不饮的观点,非常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中医之理,尤其是在老年人已经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下,午后注意饮水量的确有助于夜间的睡眠。中医这种超越时代的、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知识、完全顺应自然生理的古老养生观念,不由得让人产生由衷的感叹。
(3)老年人养生需重视性格脾气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妇女因经血、孕期、哺乳的损失,常常因肝血不足,容易急躁,有的人在更年期表现的更是比较严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亦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易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炽。”
针对这个有碍养生的大问题,隋唐时期的大医学家、道家学者孙思邈,就在《千金翼方》中提出了避免情绪激荡、心火上攻,调节情志的好方法:“故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百病由气生”,人在气闷的时候,肝气容易横逆干扰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不仅生气时不能即刻饮食,《闲情偶寄》的作者,养生家李渔,还从体内气机升降的角度提醒道:“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故要暂停一时,待情绪平稳,气机如常时再进饮食。“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
古典医著欣赏
“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寿亲养老新书》
(4)量力而行是老年人的座右铭
许多老年人往往喜欢热闹,喜欢谈天说地,但有句俗语说的是:“说话耗气”。所以《老老恒言》从养生的角度告诫说:“喜谈旧事,爱听新闻,老人之常态。但不可太烦,亦不可太久,少有倦意而止。客即在座,勿用周旋。”
由于老年人的精、气、神都已逐渐的衰弱,万事不可勉强地去件件亲力亲为。三百年以前,《老老恒言》的作者就建议道:“凡事择人代劳,事后核其成可也,或有必亲办者,则毅然办之;亦有可姑置者,则决然置之。办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办又不置,终日往来萦怀,其劳弥甚。”故可将事情分为必须要办的和可安心置于脑后的两类。或马上办,或干脆不管,其分别只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就是以能否安心为度。
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的是,老年人气虚血缓,脉络滞涩,所以老人的衣服以宽松合体,柔软舒适为原则。老年人的居室,冬季温度不宜过高,否则的话,一是干燥过热,损阴耗液,极易造成本已在“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的阴气加速损耗,从而有违养生的初衷;而且处于高温干燥的环境中,身体也会有明显的燥热与口干等不适。二是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容易引发感冒。
总之,老年人生活内容的安排,一切均要以有利于经脉气血的运行、温阳护阴、预防疾病的发生为目的而进行。
3.老年人养生应该注意不同的体质与气候特点
在日常养生生活中,还应特别注意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体质。
比如说,在夏季湿热、冬季寒湿的南方,日常的养生基本都围绕着清热除湿和温通经脉的内容而进行。再比如,假若有人平素阳虚,或年老以后,气血不足,骨疏肉冷,下元虚弱,就极易出现腰酸背冷,四肢少力,便秘腹泻,以及感冒生病等等情况,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火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注意保护本喜温暖的腰背及腹部,还要注意防范出现“风寒易中”,感冒发热的情况。所以要在早晚天凉、寒流雾霜、大风降温的时候,注意及时增添衣被,保温护阳。还比如,平素怕热面红的人,除要适时增减衣物,还要尽量避免食用大量的辛辣味重之品。
温行气血是自古以来促进经脉气血流通的有效方法。老年人,还有体质虚寒的人,最好要在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这是因为“寒从脚下起”,且足之三阴三阳经皆起于足下,所以入夜泡脚,全身温暖舒适,容易入睡。此举还能预防夜晚人体阳气不足时寒邪从足底侵入体内,以保身体健康。
在秋冬寒冷的季节,以及高寒地区和水上作业的人员,老年人、体质素来阳气不足的人,可在身体条件、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日饭后少量的饮酒,以促进经脉气血的运行。至于饮用的品种和每次的用量,则要依本人的喜好和情况而定。关于这个问题,虽然北宋时期著名的易学家邵雍有句诗作云:“斟有浅深存燮理,饮无多少系经纶。”但笔者建议,依据传统文化,为养生而饮酒,白酒的饮用量每次最好以不超过一两为宜。
4.养生是一项长期的生活内容
养生是我们的祖先早在近三千年前就开始重视的生活内容。如果我们能在平素的生活中,能够慎起居而摄生,就不会在年老多病时不惜一切代价的去仓促的保生。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来说,长生不死是幻想,长寿确须靠保养;男女老幼体不同,不同的气血与阴阳;分别年龄与气血,持之以恒的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也就是说,养生是一项长期的生活内容,只要我们能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谨慎地养生保健,不让风邪侵犯经络;或者在外邪刚中经络,尚未传入脏腑的时候,马上进行医治;四肢才觉沉重滞涩,就即刻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不让九窍闭塞不通;更要避免不可逆转的刑罚、禽兽、灾害所致的形体之伤;房室、衣服、饮食均须节制、适度,不使自己的形体遗留有后患,正气不衰,那么病邪则无路入侵肌肤腠理了。
平时注意衣食起居,注意陶冶自己的情操,注意遵守养生的细节来保持健康,是我们正常人所能达到的目标。坚持谨慎的调养,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精心地维护健康,通过长期的养生、远离疾病而实现长寿,则是不需要什么特殊方法、特殊药物,就能够实现的最简单但同时却又是最不易做到的最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