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
1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后果?(中山大学2019研)
答:金融机构“大而不倒”是指当一个大型机构陷入困境濒临破产时,政府在考虑其倒闭将会产生的严重社会影响后,通常会向其伸出援手。所以当一个机构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没有必要担心破产了,因为即使遇到了危机,政府也会对其进行营救。
(1)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原因是金融机构所从事业务的性质,主要有:
①与其他性质的机构破产一样,金融机构的危机会让自身的员工面临失业的风险,从而导致其今后没有保障的生活;
②其客户持有的债权、基金和存款等也很有可能在一夜间化为乌有;
③最后,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各个经济部门都通过各种债权债务绑在了一起。如果其中一个机构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引起其他机构的连锁反应,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因此大型金融机构的倒塌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政府为了避免此重大的经济后果,往往会对其施以援手。
(2)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危害有:
①会产生道德风险,鼓励投机与冒险,会严重威胁到金融安全。在一个没有对风险形成有效约束的治理框架中,金融机构的高杠杆、高风险经营成为一种普遍的市场现象,加速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②“大而不倒”提高了外部监管与政府干预的难度和成本,监管容忍助长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大型金融机构往往同时具有业务结构复杂、透明度低、关联程度高等多重特点,经营范围跨市场、跨国境,与少受监管或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大而不倒”破坏了市场机制,弱化了金融市场的约束功能和运行效率。金融机构借助隐性政府担保可以获得大量低成本资金,掩盖了部分大型机构存在的管理僵化、效率低下等问题,使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④“大而不倒”可能最终演化为“大到不能救”,如银行危机升级为主权债务危机。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大型银行一旦出现危机必然将整个政府和国民经济拖下水。
⑤“大而不倒”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民众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愤怒来源于危机过程中其寄生虫式的行为方式:一方面接受纳税人承担的巨额政府救助;另一方面却继续享受高薪酬和高分红。
2论述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类型,调整思路与政策选择。(武汉大学2014研)
答:(1)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类型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均衡主要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而外部均衡是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因此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失衡不仅包括国内经济的通胀和通缩,还包括该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其经济失衡经常出现的情况很可能是如下几种:①国内经济和国际收支都不均衡;②国内经济均衡,但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这种情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两种情况;③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虽然都实现了,但国内均衡不是理想的均衡,例如,可能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调整思路
从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看,上述三种情形都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理想的均衡状态。调整的具体思路,就是使IS、LM和BP三条曲线相交于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利率-收入组合点上。
(3)政策选择
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经常有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等几种政策的选择,如用于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包括主要调节社会需求总水平的需求增减型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社会需求内部结构的需求转换型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可以采用汇率政策和贸易政策等调整宏观经济的失衡。
这样,调整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的政策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影响或改变总需求量的政策,例如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下,只有货币政策能影响收入,财政政策通常的扩张性影响则被通货价值的上升和净出口的下降所抵消。而在固定汇率下,只有财政政策能影响收入,货币政策效力的丧失是因为货币供给全部用在了把汇率维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这些政策将从总需求方面直接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水平。从理论上看,这些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可以移动IS、LM曲线的政策。
②调整支出结构的政策,例如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这类经济政策可分为通过市场起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两类。
通过市场起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改变汇率、改变国内价格、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政策措施。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本国汇率水平的变动(或者说本币升值或贬值)和汇率稳定情况下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进出口;国内利息率的变动,则使资本净流出额发生变动;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则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既影响价格,也影响利息率,从而产生实际影响。最终,这些政策都会消除国际收支顺差或形成国际收支逆差,在图形上表现为BP曲线、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
政府直接干预的经济措施和手段,包括给予出口津贴、加征关税、实行出口退税、实行进口限额等。这些措施和手段会对进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也可以影响BP曲线,甚至IS和LM曲线。其影响情况大致与汇率和价格通过市场起作用的宏观调整相类似。
③抵消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的其他金融政策。这类政策的实行,虽然不能改变国际收支函数,但是可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从而达到与实现国外均衡相同的效果。这类政策主要涉及与资本流动、债务管理以及一国国外净资产的规模有关的金融政策。
3在AD-AS和菲利普斯曲线两个框架下,分析他国经济危机和世界油价上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并论述在以上两个情境中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武汉大学2017研)
答:(1)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2)他国遭遇经济危机时,国外的总需求减少,短期将导致本国的出口减少,外商对本国的投资需求也减少,国内的总需求降低,AD曲线将左移,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产出减少,通货膨胀率下降,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因此,国内就业减少,产出减少,出现通货紧缩。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预期通胀的下降,导致失业率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产出逐渐增加至他国遭遇经济危机前时的均衡产出水平。
世界油价的上涨,短期将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本国总供给的减少,AS曲线左移,短期达到新的均衡时,价格水平上升,产出下降,出现滞胀现象。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不利的供给冲击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本国决策者面临的权衡更为不利:在任何一个失业水平,通货膨胀率都更高。菲利普斯曲线的上升使通货膨胀率上升,由AD-AS模型知,失业率也将上升,但此时失业率的上升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小通货膨胀率上升的程度。
(3)在他国遭遇经济危机时,本国AD曲线将左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导致AD曲线右移,短期有利于经济快速恢复至稳定状态,缩短了经济自由恢复稳态的时间。长期总供给保持稳态水平不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AD曲线右移,产出水平达到自然产出水平,价格也会恢复到危机之前的价格。
石油价格的上涨,短期会使AS曲线左移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产出下降,在短期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AD曲线右移,进一步推高价格水平,但是产出将会增加,在长期的情况下,产出水平将会回到自然产出水平,但是价格被永久性地推高了。
4根据流动性陷阱理论,当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后,扩张性货币政策由于无法导致利率进一步下降而失效,然而当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每个市场名义利率接近零下限(名义利率不能为负)的情况下,美联储采取了以大量购买资产为主要特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你认为在零利率下限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2)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否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理论是错误的?(中国人民大学2015研)
答:(1)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直接影响银行、企业和家庭外部融资的成本和可获得性。按照不同的作用机理,它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央行明确承诺政策利率将长时期保持低位;固定利率长期再融资操作;资产购买。在零利率下限处其作用机制如下:
①美联储大量购买资产,有利于稳定投资市场的预期。由于在利率水平很低情况下,资产价格处在较高的水平之上,大量购买资产能减少投资者抛售债券的情况,从而使得社会的投资水平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减少,减轻因为萧条对经济带来的冲击。
②美联储大量购买资产,有利于刺激国内总需求,其作用机制类似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政府的扩张性政策稳定经济。
(2)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非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理论是错误的。因为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本身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不一样,而流动性陷阱是在常规的货币政策下作用的。流动性陷阱本质是人们的预期在起作用。在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债券价格水平很高,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下降并减少投资,政府发行的货币全部持有手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导致利率进一步下降。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正是通过影响人们对债券市场的预期,因而作用的条件不一样,不能就此否认流动性陷阱理论是错误的。
5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实施了财政刺激计划,国债纪录屡创新高。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终于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2011年8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债务上限协议,同意将债务上限从2.1万亿美元提高至2.4万亿美元,但代价是未来十年内需削减1.2万亿美元规模的财政赤字。请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分析:
(1)美国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2)试说明美国政府应该怎样选择债务融资与货币融资来弥补赤字?
(3)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研)
答:(1)美元的国际地位是诱发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元是世界货币,具有储备和投资的功能,美国国债实际上也是世界各国竞相购买以获取稳定收益的投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债的发行虽然是其国内行为,却具有世界影响。一方面,世界需要美国以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为条件向全球输出美元货币,世界则每年向美国支付数百亿美元的“铸币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美元币值稳定的有效机制以及美国长期举债过日,客观上诱使美国通过增发美元来稀释其负债。当美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累积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时,市场必然对美元币值以及美国国债的投资价值产生怀疑,这是美国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
①预算赤字。联邦债务是每年的预算短缺和盈余的总和。
②储蓄赤字。“储蓄”一词在美国公民的生活中几乎不出现,因为美国公民几乎不储蓄,取而代之的是信贷,他们习惯于使用信用卡,提前支出自己将来的收入用于当前的消费。
③贸易逆差。近年来,美国在全世界的贸易当中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进口远大于出口。
④领导能力缺乏。对于美国的债务问题,联邦政府所体现出的是领导能力的缺乏。面对如此巨额的账单,联邦政府决定大量印制美元来支付,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摧毁流通货币,导致美元的快速贬值,再加上贸易逆差造成的政治不稳定,越发体现出联邦政府领导能力的缺乏。
(2)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的区别表现在:
①对货币发行量的不同效应
如果政府财政向公众借贷,则公众手里会持有更多债券,但他们持有的高能货币数量不会变化,因为政府卖掉公债的货币最终又会通过公共支出回到公众手里。
如果政府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出售公债,那么公众手里的国库券或公债数额不会发生变化,但他们持有的高能货币会增加,原因在于政府赤字的弥补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实现的。
②对投资的不同效应
货币融资法会增加名义货币存量,而债务融资法由于不可能改变名义货币存量,就不会产生这种效应。而短期内由于货币存量增加,利率下降,因而货币融资法会刺激投资。
③对价格水平的不同效应
与债务融资法相比,货币融资法会使价格上升得更高。因为货币融资法会增加货币存量,而货币存量的上升显然会提高价格水平。
综上所述,货币融资的三种效应归根结底是增发高能货币的效应。而债务融资虽然可以避免眼前的通货膨胀,却会增加未来的债务,这种债务会越背越重,从而产生未来的通货膨胀或税负压力。因此,针对美国严重的债务危机,应该选择货币融资法来弥补赤字。
(3)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a.美国债务危机将给世界市场增加不确定性及风险,将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对外投资决策与现有经济政策。因为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危机,可能导致美欧经济出现第二次衰退,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出口,国内出口型产业面临洗牌,继而影响我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b.美国债务危机可能导致中国的房地产崩溃,进而银行坏账急剧增加,金融系统崩溃。
c.面对欧美各国经济衰退的风险,中国货币政策也到了是否要调整的十字路口。一旦美国债务危机爆发,国际货币美元必然大幅贬值,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会造成人民币对内的大幅贬值,这将使中国国内产生通货膨胀。
②积极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迫使中国改变现有的货币特别是汇率政策。另外经济政策也必须有所调整,在重视出口的同时,必须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和对外投资。此外,在新利益架构下,可能有必要重构中国经济对外发展战略并加强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6假设工人与总人口的比例随时间大致保持不变,试述为什么单位工人的产出会随时间而上升,并分析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在增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北京交通大学2013研)
答:假定总量生产函数为:Y=F(K,N),其中,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N表示劳动即工人数量,则可得:
其中,Y/N为单位工人的产出,K/N表示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
因此,假设工人与总人口的比例随时间大致保持不变,单位工人的产出会随时间而上升,其原因在于: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加(即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1)资本积累在单位工人产出的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单位工人产出Y/N的增加可以来自于单位工人占有资本K/N的增加,如图26所示。单位工人的产出(Y/N)用纵轴表示,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K/N)用横轴表示,两者的关系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当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增加时,单位工人的产出也会增加。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资本的增加导致产出的增加越来越小。如图26所示,在A点,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较小,单位工人占有资本增加,用距离AB表示,将导致单位工人的产出增加A′B′。在C点,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更大了,增加同样的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用距离CD表示)(距离CD等于距离AB),引起单位工人产出的增加更小了,仅为C′D′。
图26 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
但资本积累不能永久地维持单位工人产出的增长。因为资本收益递减,所以要维持单位工人产出的稳定增加,将要求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水平的增加量越来越大。在社会发展的一些阶段,人们不愿意通过储蓄来为资本的进一步增加提供足够的投资。这样,单位工人的产出将停止增长。
更高的储蓄率确实不能永久地提高产出增长率,但是更高的储蓄率能够维持更高的产出水平。假设两个经济体只有储蓄率不同,它们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增长,但是在任一时点,拥有高储蓄率的经济体将比另一个经济体有着更高的人均产出水平。
(2)技术进步在单位工人产出的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单位工人产出Y/N的增加也可以来自技术状态的改进,它会使生产函数F移动,并且在给定单位工人占有资本时,引起更大的单位工人产出。如图27所示,技术状态的提高使得生产函数从F(K/N,1)移动到F(K/N,1)′。对于给定的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水平,技术的改进引起了单位工人产出的增加。对于A点的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水平来讲,单位工人的产出从A′增加到B′。
图27 技术状态改进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单位工人产出持续增长的最终原因。因为持续的增长要求持续的技术进步。给定能够导致人均产出增加的两个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之后,如果资本积累不能永远地维持增长,那么技术进步就必须起关键作用。在长期中,一个能够维持更高技术进步率的经济将最终超过所有的经济。
7对以下材料分析后请说明:宏观经济学中“储蓄悖论”的含义是什么?政府是否应该鼓励人们节俭?鼓励储蓄的政策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对一国的经济影响是什么?
勤俭发家而奢侈败家是人们能普遍接受的一个常识。然而,凯恩斯、马尔萨斯却提出储蓄有害论。因为它降低了消费需求,导致生产萎缩,失业剧增,触发经济危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09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回答张维迎(北京大学教授)关于到底是储蓄高了好还是低了好的疑问时,重申了储蓄悖论这一经济学难题,他认为“从长远来说,正确的方向是更多的储蓄和更多的投资。”(北京交通大学2010研)
答:(1)储蓄悖论又称为“节约悖论”,是指人们增加储蓄的尝试只会导致消费减少、产出下降,而储蓄却不会发生变化这一奇怪的现象。
产生储蓄悖论的原因是:在短期,储蓄的增加会导致自主消费C0的减少,从而会导致均衡产出Y下降。由于S=-C0+(1-c1)(Y-T),一方面,-C0更大了:在任何收入水平下,消费者消费减少,导致更多的储蓄;然而,另一方面,Y变小了,从而减少储蓄。由于物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投资等于储蓄,即I=S+(T-G),根据假设,投资没有变化,因此,均衡时储蓄也没有变化。
(2)政府应该鼓励人们节俭。政府鼓励储蓄的政策在短期内会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均衡产出Y减少,因此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但在长期,根据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的提高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从而增加人均资本k,这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即促使经济的短期快速增长,所以对经济是有利的。也就是说,鼓励储蓄的政策在中期和长期内是有利的,但在短期内却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从长期的角度而言,储蓄率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储蓄和更高的收入,因此政府应该提倡节俭,并将储蓄用于投资。
(3)鼓励储蓄的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影响
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储蓄,如预算盈余可以导致公共储蓄增加,税收政策能够调节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使得总储蓄增加。
①短期影响
储蓄增加,直接使得消费减少,导致短期内总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产出,预算盈余(T-G)增加在短期会导致利率降低,投资在短期内的影响是不明显的,因为利率降低增加投资,而产出降低减少投资。同时,税收增加导致个人可分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
②中期影响
鼓励储蓄的政策如降低预算赤字会使得产出返回到自然水平,利率下降,从而导致了投资增加,对经济整体而言是有益的。
③长期影响
在长期中,无论是提高私人储蓄或公共储蓄的鼓励储蓄政策都导致更大的资本存量,而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决定了产出水平,从而更大的资本存量导致更高的产出水平。如图28所示。储蓄率越高,长期中将会有更高的单位工人产出。
图28 不同储蓄率的影响
8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1)怎样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2)“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3)怎样转变增长方式?(南京大学2006研)
答:(1)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其中ΔY/Y为总产出增长率,ΔK/K为资本增长率,ΔL/L为劳动增长率,ΔA/A为技术进步率,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
因此,资本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αΔK/K来表示,劳动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βΔL/L来表示,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ΔA/A来表示。
(2)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核算公式,“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改变传统的倚重于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经济节约、快速发展。由增长核算公式可见,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其投入增长率乘以其产出弹性,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技术进步1%,能引起产出增长1%。因此,转变增长方式主要就是改变传统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主要有:
①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要全面理解发展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③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通过结构调整,构建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增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转变增长方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加快改革引发粗放型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把企业投资、生产行为和政府行为“逼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9请阅读如下材料: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11年11月份开始美国贸易赤字再呈上升态势。今年3月达到15.81%的环比增速,为去年1月以来最高。对华贸易赤字虽自去年11月以来呈下降态势。但降幅有限,且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并远高于美国对其他国家贸易赤字水平。此种情况激发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其不断挥舞“贸易大棒”。尤其将中国作为贸易战假想敌,半年来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极其频繁,造成中美之间在太阳能光伏、稀土等许多领域皆有纠葛,甚至有时一天之中就有不止一项制裁措施出台,并采取行政和立法双重措施强化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一是行政手段上,2012年2月28日,奥巴马签署命令,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设立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协调与美国贸易权利、国内贸易法律等有关的执法事宜,强化美国在推行市场开放方面的能力,为美国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保障在国际贸易规则下美国贸易权利的实施和国内贸易法律的执行。
二是法律措施上,2012年3月初,美国国会通过一顶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和越南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该法案涉及20余种商品,涵盖了从中国进口的钢、铝、纸、化工原料及从越南进口的塑料购物袋等。
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设置贸易壁垒的意图、作用,以及对于开放型国家经济的可能影响。(厦门大学2013研)
答:(1)设置贸易壁垒的意图
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实施贸易壁垒的意图主要有:
①维护本国贸易利益,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实施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本国相关产业受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竞争,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同时可以减少贸易赤字,在金融危机期间可以加快经济复苏。
②维护本国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实施贸易壁垒也可能是从本国国民健康考虑,避免本国对国外经济的过度依赖,维护本国经济安全。防止他国通过经济渗透、政治渗透和文化渗透,维护本国安全。
(2)设置贸易壁垒的作用
实施贸易壁垒对于实施国来说,具有以下作用:
①有利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国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增进本国国民福利,保障本国环境、生态不受外来破坏。通过相关的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保障本国国民健康、环境、生态文明。
③有利于增加本国贸易利益,通过贸易加快经济发展或者加速摆脱经济危机。通过贸易保障措施,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有利于扩大本国的国外市场,加快经济发展。在经济危机期间,可以实现转嫁危机的目的。
④有利于保证本国核心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安全。通过相关贸易保障措施,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对本国核心利益的冲击,阻止外国不利的政治、文化渗透。
(3)贸易壁垒对开放型国家经济的影响
①开放型国家实施贸易壁垒,对于实施国来说,短期来看,有利于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稳定就业。但采取贸易壁垒措施,往往会遭到其他贸易国的报复,可能引发贸易战,使贸易保护主义大兴其道,最终不利于本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对于被实施国来说,贸易壁垒会使得本国利益受损,国际竞争力下降,产出销路受阻,相关产业遭受打击,甚至使得不少出口企业倒闭破产,从而使得失业增加,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10请论述一国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并且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之。(厦门大学2012研)
答:汇率分为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一国货币利率的变动会引起其汇率的变动,一国货币如果升息,则该货币的汇率容易上升;而当一国货币降息时,则该国货币容易贬值。
(1)利率变动的对汇率的影响
①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成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
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2)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①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时,有利于促进出口、限制进口,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下降。这种状况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从而造成借贷资本供求失衡,最终导致名义利率的上升。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对利率的影响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
②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之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人们产生该国货币汇率进一步下降的预期,在本币贬值预期的作用之下,引起短期资本外逃,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将推动本币利率的上升。如果本币汇率下降之后,人们存在汇率将会反弹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则可能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变化,即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国内资金供应将随之增加,造成本币利率下降。
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降之后能够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促使该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资金供应的增加,资金供应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降低。相反,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将造成该国外汇储备的减少,则有可能导致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而资金供应的减少将影响利率使之上升。
(3)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传导机制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利率-汇率传导机制是通过国内经济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应,这种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利率,通过国内经济间接的影响汇率,再由汇率变化反过来影响国内金融运行和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效应。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改革进程中,国内大的经济环境还不完善,所以在我国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还很不成熟。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是我国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仍然受到严格的管制,外汇市场仍大体属于封闭型的外汇头寸市场仅限于银行间的外汇交易,而且国内货币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直接联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却无法通过贸易和境内外资金流动影响汇率,只能通过影响国内经济的间接方式来影响汇率。反过来,汇率的变化又会引起国际收支和国内生产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会作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效应产生影响。
11为使经济复苏,美国、日本及欧盟实行了多年的低利率政策,这也成为目前全球流动性有过剩之嫌的导火索。试运用相关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讨论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及可能由它引起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影响。(厦门大学2008研)
答:(1)这些国家实行低利率的政策的原因
①低利率政策有利于促进本国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复苏。低利率是通缩时,国家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是一种控制货币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种情况下,货币流动性会增加,投资需求增加,经济会好转。如图29所示。
图29 低利率政策的影响
②低利率政策有利于实现本币贬值,促进出口,转嫁危机。实行低利率政策,使得投机基本减少,热钱流出,本币需求减少,外币需求增加,本币贬值,从而促进净出口增加,带动产出增加。
③低利率便于资本输出,还可以积极防范外部的金融攻击等。超低利率政策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不仅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防护网,还可以在全世界套利,并引导其他国家的本币储备购买本国国债及其产品,所以低利率政策有多种利己功能。
(2)全球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影响
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的境外资金以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全球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可能或已经产生的影响有:
①外汇储备被动高速增长,增加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阻碍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的尽快实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直接导致境内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买盘增加,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此外,全球经济失衡及流动性过剩的走势已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
②外汇占款增加直接推高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成为境内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流动性过剩导致境内资金的易获得性,不仅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还造成境内房地产等多种资产价格飙升,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隐忧。
④流动性过剩亦加大了境内银行的贷款压力和冲动。
⑤全球流动性过剩相伴随的日益加剧的全球经济失衡导致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不利因素增多。
12假设某个小型开放经济体(资本自由流动),为了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采取了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别说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这个政策对汇率和实际GDP的短期影响。(中国人民大学2013研)
答:(1)浮动汇率下政策对汇率和实际GDP的短期影响
如图30所示,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意味着净出口的减少,使得净出口曲线向左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减少了计划支出,从而使IS*曲线向左移动。由于LM*曲线是垂直的,贸易限制降低了汇率,但并不影响收入。
图30 浮动汇率下的贸易限制
由于净出口是GDP的组成部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净出口曲线的左移对收入Y产生向下的压力;反过来,Y的减少降低了货币需求,并对利率r产生向下的压力,造成本币贬值。最后,本币贬值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更便宜,这增加了净出口NX并使收入Y回到初始水平。
由于贸易限制并不影响收入、消费、投资或政府购买,所以,它不影响贸易余额。尽管净出口曲线的移动会减少NX,但汇率下降又等量地增加了NX,总体效应是不变的贸易额。
(2)固定汇率下政策对汇率和实际GDP的短期影响
如图31所示,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意味着净出口的减少,使得净出口曲线向左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减少了计划支出,从而使IS*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的移动会降低汇率。为了使汇率保持在固定水平上,货币供给必须减少,这使LM*曲线向左移动,收入降低。
图31 固定汇率下的贸易限制
固定汇率下贸易限制的结果与浮动汇率下贸易限制的结果不同。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限制都使净出口曲线向左移动,但只有在固定汇率下,贸易限制才减少了净出口NX。原因是固定汇率下贸易限制引起了货币紧缩而不是汇率贬值,货币紧缩又减少了总收入。
13最近人民币不断升值,但中国的外汇储备仍不断增加,如何看待这种“背离”现象?(厦门大学2007研)
答:人民币不断升值与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两者看似“背离”,但实际并不冲突。
(1)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对汇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融入到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经济更是保持了高速增长。在2003~2006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投资中国的前景,不断追加投资,引起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使得人民币升值。
②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国际收支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水平。虽然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平,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顺差对整个贸易收支的影响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资本账户下的大幅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从而导致外汇供给的增加,根据市场供需关系,供给增加必然导致价格下降,而货币的价格就是汇率。所以外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即人民币升值。
③热钱的大量流入。“热钱”又称国际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为了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本。由于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稳健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他们把资本投资在获利快且收益高的房地产等行业,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引发了投资过热的现象,从而导致人民币升值。
④西欧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效应也日益增强。在全球经济持续额低迷的21世纪初,中国经济却保持了令人惊叹的高增长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日益扩大的出口规模实际是在向发达国家输出通货紧缩,因此,除了对中国出口商品实行很高的贸易壁垒,他们还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此来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今年美国国会提议对人民币实行反补贴就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表现。
(2)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原因
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是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直接原因。
a.经常项目长期出现大量顺差。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廉,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我国长期实施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增长,导致了经常账户的顺差。
b.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导致了资本项目的长期顺差。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持续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加速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促进外汇储备的大量增长。
②强制结售汇制度。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除部分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少量额度的外汇以外,企业和个人不能持有外汇,而必须卖给指定银行,最后,外汇集中于央行,成为国家外汇储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大规模双顺差,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快速增长。
③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短期资本大量涌入。近年来,由于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日本、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压力,国际市场上对人民币汇率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升值预期。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促使大量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甚至非法渠道等,进入我国证券、房地产等市场,以期待获取利率和汇率升值的双重收益,这也是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
由上述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原因分析可知,人民币升值与外汇储备增加二者看似背离,但并不矛盾,是我国特殊经济形势下的必然现象。
14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靠着投资、出口、内需三大马车一路飞奔的中国经济前两个已经正被不断的侵蚀。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0%。面对经济数据快速下降、工厂倒闭、生产企业库存积压、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近期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灵活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系列政策以防经济增速继续减缓,从容面对危机的到来。近期出台的部分宏观经济政策如下:
2008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5日起下调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4年来首次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10月9日,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11月10日,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公布于众。这标志着宏观经济政策全面转向,其核心是扩大内需,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决定自2月5日起,下调工、农、中、建、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请根据材料,应用经济学理论,说明上述政策的性质以及实施这些政策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北京交通大学2009研)
答:(1)中央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国务院和财政部免征个人所得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分为两种:货币扩张和货币紧缩。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刺激需求,减少失业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利率的下降。主要措施有:①降低法定准备金率;②降低再贴现率或再贷款利率;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政府债券,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税收或是在财政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政府支出,或是既减税又增加支出来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它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降低税收两条途径来实现。
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政府积极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防止经济快速下滑。
(3)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组合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如下有利的影响:
a.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减缓经济过度下滑,防止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扩大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使得产出增加,避免由于不利的总需求冲击而产生经济增速继续减缓的风险。如图32所示。
图32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图32中,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Y0,利率为i0。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通过IS曲线右移使收入增加,利率上升。与此同时,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右移同等幅度,从而使利率下降至i0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b.对就业的影响。增加就业,降低过高失业率引起的风险。政府实施减税和降低利率等政策,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减轻因经济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避免因高失业率引发的种种问题。
c.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促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有利于扩大国外需求,减轻国外经济冲击对进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避免大量净出口企业的破产,减少企业库存积压。同时,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也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②消极影响
a.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总需求,同时货币供给大量增加,给物价水平上涨带来巨大压力,进一步推高了通货膨胀上涨的趋势,从而使政策效果受到不利影响。
b.对未来经济的不利影响。政府下调存贷利率,扩大内需的十大举措,通过短期内的政府支出为主导,促进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有利于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复苏。但短期内的大量重复性投资,会使得地方政府债务大量增加,流通性过剩等风险,会使得中国经济在未来面临增速下滑,失业增加,物价上涨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