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45)
1.康熙字典
答:《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2.前四史
答:前四史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和三国时期蜀国陈寿的《三国志》。前四史是中国正史中的精华,行文精简扼要,而且基本偏重使用“春秋笔法”,所以在史学上有很高的地位。
3.四呼
答:四呼是指以唇形为标准区分韵母的四个类型,包括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乎,合称四呼。四呼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齐、合、撮四个呼:韵母不是i、u、ü和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属于开口呼;韵母是i或以i起头的韵母属于齐齿呼;韵母是u或以u起头的韵母属于合口呼;韵母是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属于撮口呼。
4.语义单位
答:语义单位是语义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它包括义素、义项、义丛和表述四种基本单位。义素是构成义项的语义成分,是通过一组相关词语的比较而分析出来的区别性语义特征;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义丛是由一般短语表示的语义单位,是由若干义项组合而成的;表述是由句子表示的语义单位。
5.古典主义
答: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6.普遍唯理语法
答:普遍唯理语法是由17世纪中期在法国形成的唯理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诺和朗斯洛提出的语法理论。其理论观点是:一切语言都是表达思想的,虽有民族之别,但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和规律;语法应该依靠逻辑,语法范畴是逻辑范畴的表现,逻辑是普遍的,语法也就是普遍的。
7.狂飙突进运动
答:“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运动,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8.以史证诗
答:以史证诗是中国传统诗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是是考察诗人的本事、诗中的时事或历史背景以释证诗歌。这一方法,适用于研究写实性诗歌,周代出现的诗可以观及知人论世之学说,可以说是以史证诗理论的原型。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钱注杜诗》《柳如是别传》,是中国学术史上以史证诗发展的三座里程碑。
9.意图谬见
答:意图谬见是新批评派理论家维姆萨特提出的观点,是指在传统文学批评中,人们常常把作者的意图视为批评的依据和目的,用作者的意图来解释作品的蕴意,并因此把提示作者的意图视为批评目的。简言之,所谓的意图谬见就是指批评把主观意图和文本客观意义相混淆而导致的错误。
二、填空(20)
1.王国维论述文学史的一篇论文《红楼梦评论》,受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
2.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的《惜花四律》,鲁迅的两篇文言文论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3.欧阳修谥号文忠;王安石谥号文;朱熹谥号文;苏轼谥号文忠。
4.王安忆在80、90年代与21世纪的三个长篇小说《黄河故道人》《长恨歌》《启蒙时代》。
5.《乐府》诗集里面提到的清商三调是《平调》《清调》《瑟调》。
6.第一部词集《花间集》,李煜字重光。
三、简答
1.骈文的体制与发展过程。
答: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又称骈文、骈俪文和四六文。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使用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好用典故,讲究声律,多用四、六句。
(1)东汉萌芽期
骈体文开始于两汉辞赋,文章骈化的趋势,在东汉的文人创作中已经形成。东汉在魏末时期,文章的骈化、辞句偶对,都很自然,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例如曹植的《求自试表》:“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其中的语言读起来,自然流畅,毫不费解。又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控一也……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这样骈散相间的文章,很具一种气势,显得语句灵活,给人一种词义丰富、音节铿锵的感觉。
(2)西晋发展期
从西晋开始,文章骈化的形式走上更加凝炼的道路。骈文发展到西晋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一篇骈文之中,句子几乎都是排偶的,建安前后那种以散文的气度带动骈句的特色逐渐消失;二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均力求从典籍中提取来阐述事理。比如陆机的《豪士赋序》就是典型代表:“……且夫政宁氏,忠臣所为慷慨;祭则寡人,人主所不久堪。是以君鞅鞅,不悦公旦之举;高平师师,侧目博陆之势。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怀,宣帝若负芒刺于背,非其然者欤!嗟呼!光于四表,德莫富焉;王曰叔父,意莫昵焉;登帝大位,功莫厚焉;守节没齿,忠莫至焉。而倾侧颠沛,仅而自全,则伊生抱明允以婴戮,文子怀忠敬而齿箭,固其所也。”
(3)南北朝鼎盛期
刘宋时代,骈文进一步表现出的特征就是使用典故繁多。钟嵘《诗品序》中说:“放大明(宋孝武帝)、泰始(明帝)中,文章殆同书抄”,说的就是这种弊端,其中有的文章甚至“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使人读起来非常滞涩。齐梁间,愈加注重音律。由于声律说的兴起,文人们更有意地调节声音,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其具体表现就是两句为一联,每联句末的音,平仄互异;同时在句法上力求匀称,大体趋于四、六。
南北朝时期,文人很看重骈文,当时那些说理、议论,甚至诏奏书札,几乎都用骈体文。恰因如此,这一时期的骈文、骈赋大都是过分追求形式、过分用典,“有辞无情”之作。
(4)唐宋蜕变期
唐代的文体文风改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散体写作逐渐增加,骈体文逐步改造变化。天宝中期至贞元中,文章创作主流逐渐由骈而散,元结、李华、萧颖士、陆贽等人奠定了韩、柳文风改革的基础,他们用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充实文章,使之有益于政教。德宗建中元年试贤良方正,制策和对策开始有散体,此前150余年,科举策问全为骈体。宋初骈文,宗法李商隐,步武唐贤,舂容大雅,号为西昆,而成就不大。自欧阳修倡古文运动,骈文为之一变。加之苏轼推波助澜,倡崇陆贽,使骈文写作形成了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的特点。这种文章,注重结构上的开阖变化,好用长联对以尽曲折,少用典而多隐括成语,形成清空疏荡的风格。
(5)元明衰落期
元明骈文,前人多谓不足观。蒋祖怡在《骈文与散文》中说:“四六至南宋之末,菁华已竭。元明之世,虽以赋颂经义试士,其中亦要排比声律,苟用虚廓猥浅之词,以追时谐俗,此故不足以言文,而更何有于美。元代骈文之作者,唯虞伯生一人,但其文往往落入俗调,既未能追迹六朝,又未能自成一家。明时李何王李之徒,每好慕古,但稀踪迹汉魏、罕法齐梁,其尺牍杂文,不过偶一为之,弄其小巧,往往剽窃成语,剿写字句而已。刘基宋濂以古文名,不以骈文著,其所作者,亦为出乎一时之兴,非尽力之作,故元明两代之骈文,无甚价值。”基本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情况。
(6)清代复兴期
清人打破宋代骈文只有表章制启的狭隘范围,重新使其走向多样化。他们宗法六朝,取萃唐宋,风格各异。既注意用典辞藻,使文辞含蓄华美,又注意结构,使文气转换、逻辑发展通畅明达;且善为音韵,精于调声。骈文为之一振,号为复兴。然清人骈文缺点亦不少。其一为用语尖新,其二为用典不伦,其三炼字太过,其四开阖势弱。前期以陈其年、毛奇龄等人为代表。陈之《与芝麓先生书》最为著名。乾嘉时期,骈文最甚盛,胡天游、袁枚、洪亮吉、汪中等皆有名作。而以纪昀一派为正宗。纪昀之文,色泽鲜明,句调齐整,气势清劲,用事精切。有《平定两金川露布》等。清末骈文,以王闿运为代表,其文脱胎六朝,最为精美。如《吊朱生文》、《秋醒词序》、《嘲哈密瓜赋》等。清季以降,骈文遂湮没无闻,文章均以散体行世。
2.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联系与本质性区别。
答: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都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都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种语音的物理属性。
(2)区别:1.任意性。人和动物的语言都具有任意性,不同的是动物“语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不能与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2.单位的明晰性。人类说出来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而动物的所谓“语言”,其表现无论是借助声音还是形体,总体上都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
3.结构的二层性。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音系层和符号层(或称语法层),两个层面上都有大小不同的单位,两个层面上都是以数量有限的最小单位,按照有限的规则组装起来,生成数量无限多的大单元。相反,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4.能产性语言的能产性。能产性是指人们总是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创造出新的话语来,人们可以理解或说出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句子,语言的运用是个创造性的活动,所能表达的信息是无限多的。动物的“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它们的交际方式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一一列举。
5.传授性。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其他动物的交际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能设想未来。人类语言的这种特点说明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的限制。
3.神话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题干指向不明,略。)
4.《人间喜剧》的内部结构。
答:《人间喜剧》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的小说集,收录了作者91部小说,涉及长、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人间喜剧》采用了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将90多部小说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间喜剧》的内部结构采取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
(1)分类整理法,巴尔扎克将全部作品按类别分为三类。
①《风俗研究》,主要反映一切的社会实况与人类心灵发展史,其中又将《风俗研究》细分为六个场景予以分门别类的归纳。
②《哲理研究》,阐明现象产生的哲学原因;
③《分析研究》,探讨原则。
(2)运用人物再现法,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既展现了人物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侧面,也使这些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个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译员》中,是个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了。
5.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答: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有同有异。
(1)相同之处
古今字和异体字都是字形不同的两组字,意义上都相关。有的古今字是由于古今对异体字的不同应用构成的。
(2)不同之处
异体字是相对于“正体”而言的,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而古今字不可以,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先后问题,今字产生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今字一般是不能完全相互代替的,而且古今字读音有的一样,有的有区别。
6.试论80、90年代作家对于中国现代史的想象。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