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23传播实务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23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旦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3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组织形象

2.物联网

3.IPTV

4.维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公众人物开展自身公共关系活动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2.根据传播的基本规律,态度层次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应注意哪些方面?

3.简述焦点小组访谈法(Focus Group Interview)的优点与不足。

三、论述题(共50分)

1.结合实例,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势、不足及其未来走向。

2.根据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现状,论述互联网发展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综合题(50分)

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所给材料,给当地政府制定一份公关危机处理方案,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材料是关于日本核辐射,某地居民疯抢食盐。

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3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组织形象

答:组织形象(Organizational image),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整体性、主观性、客观性、稳定性、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

 

2.物联网

答: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3.IPTV

答: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用户在家可以有三种方式享受IPTV服务:计算机;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移动终端(如手机,IPad等)。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IPTV既不同于传统的模拟式有线电视,也不同于经典的数字电视。因为,传统的和经典的数字电视都具有频分制、定时、单向广播等特点;尽管经典的数字电视相对于模拟电视有许多技术革新,但只是信号形式的改变,而没有触及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

4.维基

答:维基的概念始于1995年,创建者最初的意图是建立一个知识库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从1996年至2000年间,这个知识库得到不断的发展,维基的概念也得到丰富和传播,网上也相继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基百科(Wikipedia)。在维基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会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回复至本来面目。同一维基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基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用简单的话来解释,维基就是人人都可以参编写的百科全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公众人物开展自身公共关系活动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一般来说,个人是无法成为社会组织的,但社会公众人物与一般的个体不同,他们往往身份特殊、社会声誉很高,社会影响也很大,是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所以我们把社会公众人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来看待。比如政府议员、社会活动家、明星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广受媒体关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且代表着其所属组织的形象。如何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决定他们能否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好坏,故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众人物要懂得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来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参与环保宣传、援助希望工程、扶助孤老事业等,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带动效应,从而也使自身获得公众的认可与喜爱。

(2)严格要求自己,维护自身形象

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公众人物因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更应注重形象的维护。

(3)善于跟媒体打交道

媒体与社会公众人物可说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关系。侮辱甚至殴打记者是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的大忌,尊重媒体,公开一切公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其宣传将有利于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加速事业的成功。

 

2.根据传播的基本规律,态度层次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1)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现象认识的程度、情感表达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它已从感性层次进入了理性层次,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理性思维而产生的,一经形成就非常难以改变。传播如果能达到这一层次,对受者的影响就非常深入了。态度除有正负--肯定与否定之外,也不一定与情感有必然的同方向联系。有些人和事,人们在感性上同情,而在理智上则不赞成。

(2)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态度有如下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极性;态度的间接性。态度层次上开展社会活动的目标是社会组织促使公众态度转变,公共关系实务把公众态度的转变看成是传播活动所担负的重大任务,因此态度层次的传播活动可以说是公共关系实务的最主要活动,同时它又是最复杂的传播活动。态度层次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要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传播信息要尽可能地采取客观态度,力求做到实事求是。

必须在信息传播的制作上下功夫。(提高信息的易受性)

 

3.简述焦点小组访谈法(Focus Group Interview)的优点与不足。

答:焦点小组访谈法又称小组座谈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或客户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和理解人们心中的想法及其原因。调研的关键是,使参与者对主题进行充分和详尽的讨论。调研的意义在于了解他们对一种产品、观念、想法或组织的看法,了解所调研的事物与他们的生活的契合程度,以及在感情上的融合程度。

焦点小组访谈法远不止是一问一答式的面谈。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是“群体动力”和“群体访谈”之间的区别。群体动力所提供的互动作用是焦点小组访谈法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互动作用才组织一个小组而不是进行个人面谈。使用群体会议的一个关键假设是,一个人的反应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刺激,从而可以观察到受试者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产生]比同样数量的人作单独陈诉时所能提供的更多的信息。

(1)焦点小组访谈法的优点

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可以激发新的思考和想法。

可以在单向镜后观察顾客和期望顾客。

通常比其他方法容易执行。

(2)焦点小组访谈法的缺点

问题在于焦点小组所说的观点并不一定都具有典型性。实际上应做的是先进行定性调研,然后再进行定量调研。

焦点小组访谈法的最大的潜在不足在于群体会谈本身。主持人是整个互动过程的一部分,这就决定其不能有任何的偏见,个人风格的不同也会使结果产生偏差,另外也与受访者本身有关。

(3)此外,在跨国环境下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应该注意的问题:

社会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

商务习惯上的差异。

国际事件和经济方面的差异。

 

三、论述题(共50分)

1.结合实例,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势、不足及其未来走向。

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记协宣布了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二十年来,这一制度在对外宣传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无论是打开电视还是翻开报纸或者是在物联网上,新闻发言人的言行随处可见。但实践中,新闻发言人制度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级人民政府。而近年来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现在各级政府以及各大国企均渐渐建立起了一套新闻发言人系统。

(1)新媒体指的是除电视,报刊,广播,户外媒体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之外,建立在新的技术支撑系统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在21世纪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那在新媒体影响力愈加深远的今天,已经对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和社会各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做好新闻发言人、发挥新闻发言人的新媒体特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将又变成了一个赞新的课题。这就要求了新媒体时代做为新闻发言人,就必须掌握着与传统媒体时代更高的技能。

(2)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应坚持一下几点:

新闻发言人要代表政府快速发声,传达权威信息

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声要力争第一时间,“快”是制胜的第一法宝。同时,政府发言人发布的信息体现权威性、公信力强等特点,新闻媒体可以根据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相关信息制作成新闻产品。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政府新闻发言人随时在互联新闻上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凡是记录下来作为证据保全的政府信息,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依据。

新闻发言人要搭建和运用特定平台,发挥新闻优势

新闻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监督政府工作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正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新闻新闻发言人必须熟悉新闻规律,善于搭建或运用特定的新闻平台。如果只是像普通网友那样发帖,没有重点、没有阵地,很快可能会被淹没在网友的广大帖文中。如果仅仅当作一般新闻发布,可能与新闻舆论场脱节,影响传播效果。从某种意义说,新闻新闻发言平台搭建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发言的影响力。

新闻发言人要与网民充分互动,政民沟通零距离

在新闻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每个角落之时,如何应对正在发展和演变的“新闻政治”,是现代政府必须直面的课题。对来自新闻公民的质疑问难,从政府行政的角度来说,积极回应是面对公众舆情时的应有之义;从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说,此种举措无疑有利于消弥谣言之传播,对争端事件的解决,或者预先阻遏社会怨恨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新闻发言人通过跟网民近距离的接触,能够充分了解到民情民意,实现了政民互动无障碍,有效地支撑了政府决策力度。应该说,新闻最大的优势是互动,这种互动交流实现的沟通零距离,是新闻发言人最具魅力所在,也是新闻发言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闻发言人要着力于解决问题和疑惑,服务取信于民

新闻的即时性、广域性、互动性,为新闻发言单位提供了很广阔的沟通空间、新闻发布空间,也提供了为社会为群众解决问题做好服务的广阔空间。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同时也能实现两端连通的直接服务沟通方式。

新闻发言人要借鉴运用新闻化语言,尽少官腔官话。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创新,其所以新,不仅在于利用了新闻,更在创造了一种全新与民沟通的策略与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原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向新闻的延伸,但又不仅是简单的克隆、复制。它必须有新的运作方式,从而获得自身的创新价值。

(3)要做好发言人、媒体人、新闻人三者的关系

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新闻时代的延伸和创新,鉴于新闻的即时性、互动性、广域性、虚拟性、多变性、草根性等特性,新闻发言人比之传统新闻发言人具有更大的挑战。新闻发言人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就要处理好发言人、新闻人、新闻人三者的关系。从履行职责看,应提出“发言人—新闻人—新闻人”的梯次;从传播影响看,更应重视“新闻人—新闻人—发言人”的要求。

发言人

发言人制度是为了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社会包括新闻舆情,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如果信息的发布出现错误,那么,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可以追究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法律责任。

媒体人

作为媒介的互联网为新闻发言人集结了海量受众,也极大拓展了新闻发布的内容。新闻发言人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能够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完整或随事件进程逐次快速地将新闻事件通过新闻向公众公布,使公众了解到事件进展情况。发言人职业素养要求,在向部门负责的同时,更要对公众对媒体负责。

新闻人

自主化、个性化、全媒体、符号化已成为新闻环境下新闻人表达的主要特点。“雷”人的新闻语言标新立异和时尚。新闻人中既有草根普罗大众,也有新闻精英。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学“做”新闻人。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体现政府部门主动面对网民的开放性制度,无疑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广阔的发展潜力。

 

2.根据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现状,论述互联网发展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播媒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众多的全球传媒巨头如走马换灯地来到中国。这使中国的传播业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同时,随着外国媒体的介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将出现新的局面。而网络媒体为全球性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跨文化传播文化的含义

文化和传播是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知道,有文化就会形成差异,有差异就会有交流,于是自然就会有跨文化的交流。一般公认的跨文化交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上个世纪七十时代末期在美国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国际组织的纷纷设立,跨国经济机构的蔓延,跨地域交流的越来越便利和频繁,跨文化交流成为全球化下势不可挡的潮流。

(2)网络传播

网络媒体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信息资源,一种通信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别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被称为独立于三大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或者“新媒体”、“网络媒体”。说到网络媒体,较容易让人联想各类传统媒体在网上设立网络版或在线服务,这当然是网络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与逐渐成熟,网络媒体的概念已不再局限在传统媒体作为媒体的网络派生物,一些没有传统媒体支持的专业网络新闻媒体及主要的提供新闻服务的门户网站也逐渐进入网民的视野。

网络媒体传播

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式上是交互式的“菜单”选择方式,受者获取信息更多的是一种主动求索的过程,受者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占据主体地位。与传统的“你播我受”的方式不同,网络媒体是一种受者选择性的服务。网络媒体的信息结构是超文本(hypertext)的节点网状结构,信息存在形式是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受者接纳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即兴式的自然思维过程。同时,网络媒体具有自由开放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参与性,使得网络媒体成为可以具有国际影响力“意见市场”与“舆论论阵”。我们可以注重到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呈现日益个性化的特点,注意信息传播与信息服务的结合,使得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给个人带来更多的有价值的服务,使得个人从网上得到实惠。从以上的叙述我们了解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交互性、选择性、超文本、多媒体、开放性、参与性、个性化、服务性。

(3)跨文化传播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跨文化传播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

文化传承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性的体现,就其本身的特性而言,不是封闭的,保守的,相反它的特性是开放的。文化本身的特性要求传播,需要吸收其他的各种文化来发展自身。我国学者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一书认为,文化具有传递性。传递性有两个方面: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网络媒体只有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才有可能在此基础发展,都有可能跨地区、跨国家、跨州际的交际,那么网络媒体的文化传承,成为网络传播的基础。

文化冲突

文化传递性的横向传递,根据《社会学概念》一书指出,“是指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民族社会的发展”。自从文化的多元态势形成以后,文化冲突就在文化传递中出现了,并且与文化融合相生相随,在人类的精神交往中从未见断过。新型的文化冲突,即网络传播的文化冲突,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a.语言冲突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起始语言冲突。根据调查目前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信息,4%是法文信息,1%是中文信息,94%的网页使用英文,网民也以使用英语的人居多。不难看出英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强势,英语强势的实质是讲英语国家的强势,这种强势是不可抗拒的,在短时间内较改变。那么这种强势文化逐渐构成对其他弱势文化的威胁。法国司法部长雅克.图贸认为,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为此,各国都在努力采取措施以抵制这种现象,比如法国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文。

b.各民族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我们不否认,西方学者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研究有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西方思想长期被“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占据,他们的观点,不仅仅影响到政府对外政策,而且影响该国人民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历史观,加上这些研究是在通过在互联网在建立网站和主页直接向读者传播的,这样,其他国家和世界的观点和成就就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势必造成各民族历史观之间的冲突。

不同的国家文化价值也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就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讲究的是集体主义取向,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而在西方国家认为个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势必会造成东西方在文化交流时的冲突。

c.正确认识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是我们制定文化传播策略依据和关键所在。一切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不会有发展。正是网络传播中文化冲突和融合,加速了全球网络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文化的冲突,使世界各国一方面加速了本国的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又为积极参与全球性经济竞争而不断地加强国与国的信息联系。

文化融合

由于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冲突的存在和频发,使得各国、各民族纷纷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你努力的剔除文化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以网络为平台向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文化,使得本国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地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我们要一如继往的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其稳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入侵

西方文化借助网络传播大肆“入侵”,网络传播西强东弱。这是网络传播不可控性所带来的最大后果,网络媒体使我国跨文化传播面临危机的最具体的体现,在网络出现以前,世界传播市场的不平衡状态,就非常明显,可以说西方国家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如,最能代表美国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麦当劳”“万宝路”等品牌几乎充斥了全世界,最能体现美国精神的“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不设防的网络媒体向世界各地传递,其他各国的传统文化产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化、观念也在不断的被同化。

(4)跨文化传播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传播媒介,网络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因此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的场合和范围。关注网络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对于我们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恰当的传播策略,以提高传播策略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网络环境下文化发展不定向。跨文化的网络传播有利于加速全球化的快速进行,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网络中的跨文化交流会使得一些弱势文化受不住强势文化的冲击,甚至被其吞没和同化,使得多元化的文化,趋向同化,丧失其原有的个性。另一方面,各国的历史观和文化价值的差异中必然成就网络传播中的壁垒和障碍。网络媒体已将我们带进了全球传播时代,文化意识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甚至超过经济和军事“软力量”。引起新一轮的国际竞争的激化。

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增强交际能力方面的优势,以促进网络传播中的跨文化交流。由于数字化技术是标准化的技术,全球很容易统一在同一种技术之下,相应地,它们对各地居民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塑造类似的思想观念。这样可以促进各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始终相信以开放、更新、融合为共同特征的网络传播和跨文化将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四、综合题(50分)

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所给材料,给当地政府制定一份公关危机处理方案,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材料是关于日本核辐射,某地居民疯抢食盐。

答:     

迅速发布权威信息遏制谣言传播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释放大量核辐射。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许多超市食盐销售一空。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见面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恐慌多起于未知,未知则不可控。由于民众不信任主流媒体等原因,一个明显无厘头的谣言就可能把问题无限扩大,直至造成集体性的恐慌。

(1)政府危机公关

政府危机公关则指政府在危机事件中通过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沟通与传播以实现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建立政府与公众良好关系的目标。

政府危机公关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中和政府形象问题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危机公关处理不当,会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引发民众恐慌,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甚至失控;严重破坏政府形象,甚至威胁到政府统治。而如果处理得当,会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加民众同政府间的凝聚力,美化政府形象,巩固政府的统治基础。

(2)政府危机公关的应对原则

及时发布信息原则

这是危机公关的首要原则。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其态势发展非常迅速,个体的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极其渺小,政府作为公关利益的代表,应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危机公关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维护组织的形象。面对危机事件,政府应及时表明立场和态度,不能等到获取危机的全部信息再发布。

信息透明原则

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中断,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准确的信息,很容易对相关的事情做出不全面、客观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引发各种流言和谣言,甚至会引发社会恐慌和骚乱。所以,政府危机公关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保障信息的透明和畅通,只有真实传播,才能赢得公众信任。

多渠道传播原则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信息的传播是多渠道的,不仅包括正式的渠道还有非正式的渠道。政府是权威信息的发布者,应着力保障正常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的不安全感也促使他们迫切需要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因此,政府应立即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机制,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宣传政府的声音,以保证危机公关取得良好效果。在这次抢盐风潮中,不仅卫生、发改委等政府部门高速反应进行辟谣,而且网络上迅速形成了理性的对抢购食盐的质疑声。抢购风潮也随之结束。

(3)完善我国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机制的建议

建立专门的政府突发事件处理机构

国外一些国家的危机管理体制非常健全,如日本的国家危机管理体制是这样以法律为依托: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长官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通过安全保障会议、中央防灾会议以及相关省厅负责人紧急协商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在这一体制下,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建有各自的危机管理体系。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从事政府公关的机构,大多分散在办公室/厅、宣传、对外联络、新闻发布等职能部门中,即使有些部门设置了公共关系职位,也难以承担统筹规划的任务。特别是在发生危机事件的情况下,很难应对突发事件。所以,成立专门的机关特别重要,以在危机爆发前能准确预警,爆发时能统一指挥和协调,危机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置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发展异常迅速,政府新闻发言人应当根据事件发展情况随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和媒体公布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并将公众的情绪反馈给政府,做好公众与政府的良好沟通。

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公关意识内容主要是塑造形象的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协调沟通的意识、立足长远的意识。政府公共关系意识是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思想基础。政府应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满足公众知情权,清楚政府解决事件的政策过程和行为方式等,增强突发事件管理透明度,获取社会的广泛支持。现代的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公关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并在实践中总结与积累经验,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保证政府公关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