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艺术美
6.1 复习笔记
一、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
(一)艺术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
1其他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生活用品首先要考虑实用,其次考虑审美要求。
2艺术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二)艺术美
1艺术所以能培养欣赏美的大众,正是由于艺术本身具有美的特性。
2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更鲜明地体现了美的本质特征。
3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4艺术美的来源: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5艺术美的构成
(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
(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三)艺术美的特点
1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美的特点的观点
(1)基本观点:他们从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艺术与现实关系出发,提出了自己对艺术美的见解。
(2)影响和意义:批判地吸取他们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美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
(1)内容:他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毫无保留地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2)具体观点
①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a.他批驳了唯心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这种观点,即人不能在现实中寻找出真正的美来,于是“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美的观念,要由艺术作品来实现”。
b.他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完全能够满足人的美的渴望。
②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想象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表现的美,又不如想象中的美。
③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例如他认为雕塑、绘画与生活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雕塑、绘画都是死的、不动的等等。
3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1)他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①他不仅否认现实美,也否认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
②他认为生活现实本身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③他提出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也就是艺术美。
评价:这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在美学中的反映。
(2)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3)他反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艺术必须抓住事物的普遍性,并加以理想化,只有把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本质概括出来,去掉一切偶然东西,才会使作品更好地表现出“基本意蕴”。
4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看法的评价
(1)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了现实美,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艺术美只是现实美的粗糙、苍白的反映。
(2)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美,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3)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从根本上说,他是完全否认社会生活的。由此看来,在艺术的审美特性问题上二者都有片面性。
(四)关于艺术的审美特性的问题
1从生活和艺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来看,生活是艺术的客观基础,虽然生活比之艺术美更丰富更生动,但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2艺术美并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及实践服务,推动社会生活前进。
二、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
(一)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
1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2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3中外艺术家强调生活的具体表现
(1)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非常强调以自然为师
①在绘画方面,画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观察。自然美丰富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
②在音乐方面,《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说明,“音”的产生直接受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而人的思想感情,是外界给予影响的结果。
(2)外国一些著名艺术家,都指出艺术家生活基础的重要。如画家达芬奇认为画家应当师法自然。
(二)艺术史上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在创作中重视生活的基础的原因
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1)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即记忆中的表象。(表象是认识的范畴,已经是对生活形象的初步概括,不等同于生活原型。)
(2)只有大量观察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把握对象的特征,“扼其要”,“传其神”。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1)艺术美并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的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是来源于生活实践。
(2)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艺术家脱离实践就无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
(3)在生活中直接激发的感情,有力地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
(4)脱离了生活不但失去了创造艺术形象所依凭的感性材料,而且失去了想象的动力——激情。
(5)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1)艺术技巧不仅为表现生活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是在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上也要相应地变化。
4总结:生活是创造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三、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
1艺术美虽然来自生活,但是不等同于生活。
2现实美代替不了艺术美的原因:从本质上看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二)艺术作品的美
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
2就艺术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来看,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
3就某一具体作品说,客观对象的性质并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是决定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才是艺术美的生命。艺术家的创造是一种长期的辛勤的劳动。
(三)典型化的过程
1典型化:艺术家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
2典型化的具体内涵
(1)在典型化过程中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艺术的典型形象是典型化的结果。
(2)艺术的典型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揭示一定的社会本质。
3对恩格斯“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的理解
(1)恩格斯提出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①“每个人都是典型”:讲艺术典型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社会生活一定的本质,指的是典型的共性,
②“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讲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要有自己的鲜明独特的个性。
(2)在生活中每一个人由于出身、遭遇、所走的道路、所受的教育等等的不同,总是有自己的独特性格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3)恩格斯引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说:“是一个‘这个’”,强调了典型艺术形象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是对艺术家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美学要求,艺术家为了实现这一要求,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所以,成功的典型形象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艺术美的集中表现。
4艺术的典型性
运用典型化方法所达到的概括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程度,这种结合程度愈是完美就愈具有典型性。典型性同样是对生活形象提炼的结果,也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四)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1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在典型化过程中对生活形象的提炼,包含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2)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
②客观因素指生活内容,主观因素指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
③在肯定生活是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主观因素的决定作用。
④强调主观因素与正确反映客观并不矛盾,重视主观因素正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客观。
(3)意象是生活内容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形成意象,意象是在艺术家头脑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蓝图”,也可说是孕育艺术,形象的胚胎。
(4)由意象变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还需要艺术家的一种实际创造的本领,即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表达内容的技巧。
(5)艺术美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①在艺术美中包含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原型,艺术美集中了生活形象中的精粹,因此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很鲜明。
②艺术形象审美特征鲜明的原因
a.现实美虽然很生动、丰富,但往往比较粗糙分散,不大为人注意,在艺术中由于精粹、集中,形成整体,美的特征就更显著。
b.艺术重视对生活的提炼,这是许多伟大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c.由于艺术中所反映的美比较集中、精粹,加上美丑的对比,所以特征很鲜明,给人的印象很强烈。
③艺术美中的主观因素包括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
(5)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主观因素的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①它决定了对生活的提炼取舍。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已经是被艺术家所理解过、体验过的生活形象。艺术家具有美的灵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艺术中的美,艺术不仅是生活的写照,也是艺术家本身的写照。
②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比生活、自然美更美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典型化与理想化同时进行。艺术家为了表现美的理想可以不拘泥于某些生活的真实细节。
③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可以使反映现实丑的艺术作品成为艺术美。这说明艺术美的性质不决定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反映现实丑的作品成为艺术美是有条件的,是要体现艺术家的进步理想,还有精湛的技巧。
④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赋予艺术形象的感染力。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于以艺术家深刻理解过、体验过的东西,去唤起欣赏者的共鸣。
⑤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
a.在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形艺术中是从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素消溶在客观的形象中。在对绘画作品作理性分析时,才能清楚地揭示形象中的主观因素。
b.在另一些艺术部门更善于直接地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如音乐的主要特点不在于提供直观的形象,音乐较之造型艺术更善于直接表现感情,但和造型艺术相反,在形式上往往是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中。
(6)正确理解艺术形象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正确理解艺术形象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对把握艺术美有重要意义。
①在这里既反对照抄自然,也要反对机械地照抄前人的作品,照抄自然会使艺术美失去生命。
②当然艺术的创造不能脱离开继承前人优秀遗产。临摹艺术大师的作品也是必要的,从临摹中可以深入细致地体会前人如何表现生活和情感,作为我们艺术创作中的借鉴。但是,临摹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借鉴,为了创造。善于批判继承才能善于创造。
(7)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说明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①表现在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即意象的形成
a.在意象中使形象的特征更鲜明更生动,更加符合生活的本质;同时,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形象中去。
b.在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②是把孕育的意象表现为作品中的形象,这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包括对形式法则的运用),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
③在这个过程中是对生活形象的进一步提炼、加工,通过艺术家的自由创造把头脑中的意象变为物化形态的作品,这物化形态的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
2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①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经验看,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艺术美。
②艺术美的欣赏离不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两者的联系。
②在艺术欣赏中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首先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内容,否则这种欣赏就失去了意义。
④从艺术美的创造上看,内容和形式也是统一的。
(2)关于艺术美的内容于形式的辩证关系中国美学史上的精辟论述
①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
a.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所谓“意在笔先”,就是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b.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意”看作是艺术美的精髓。
c.作品的内容,也就是精神内涵,这是作品的灵魂。
②形式的审美价值
a.因为完美的形式(也就是生动、鲜明、准确地表现特定内容的形式),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艺术家的高度技巧。技巧,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实际本领,也是创造艺术美的实际本领。
b.优秀的艺术品的赞美,都是由充分表现意蕴的形式引起的。忽视形式,就是忽视艺术美的特性,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不会有感染力的。而衡量形式完美的标准要看它表现内容如何。
c.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便会导致创作的失败。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的美,最大的毛病就是破坏形象的真实性。
d.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词藻的华丽,文学中字句运用必须确切表现内容。这是艺术家创作中的难关。
③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a.在一件具体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由美的形式直接引起欣赏者的美感。
b.在审美活动中经过很多次的反复,从美的形式中概括出形式美的法则。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可以起到强调某种特征的作用。
c.由于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不论它所反映的是美的事物,还是丑的事物,在艺术形式上都要求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