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消费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济学的跨时选择理论

一、凯恩斯的跨时选择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之中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收入增加之甚。”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4.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其核心是,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支出固然也会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不断降低。这一“心理法则”被称为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于这一“心理法则”,他认为主要有八个主观因素(或动机)在起作用。

(1)建立准备金,以防预料不到的变化;

(2)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做准备,如年老、子女教育等,目前需要储蓄;

(3)出于一种人类本能,总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而需要存钱;

(4)牺牲目前的消费,赚取投资收益;

(5)即使心中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用途,也想存钱来维持个人的“独立感”;

(6)把存钱作为投机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

(7)把存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

(8)纯粹的吝啬,以至节俭到不合理的程度。

这八个储蓄动机,即未来消费的动机,可以概括为:谨慎、远虑、改善、计算、独立、投机、自豪、贪婪。与未来消费动机相对应的当前消费动机可以概括为:享受、短见、失算、慷慨、炫耀、奢侈。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3-94.

二、库兹涅茨反论

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未来消费,果真如此,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层面来说,将会有不断增长的储蓄率。这一假说受到许多学者的验证,其中以库兹涅茨的反论最具代表性。美国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发现,在1869—1938年长达70年的时间内,虽然美国的国民收入从93亿美元上升为720亿美元,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7倍,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于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一直在0.84与0.89之间徘徊(见表1-1)。库兹涅茨反论明显否定了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后来,戈德史密斯利用个人收入而不是国民收入的数据进一步对平均消费倾向长期稳定的结论做了验证并得到了确认。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这说明从长期历史看,人们在现在消费还是储蓄的选择上呈现一种稳定的趋势,而非越来越倾向于储蓄(见表1-1)。

表1-1 库兹涅茨的发现

资料来源:Simon Kuznets:“National Income, A Summary of Findings”, New York.NBER paper, 1946.table16.

三、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

(一)斯密西斯的解释

斯密西斯是最早调和两种跨时选择模式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者是根据现期收入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多少用于消费,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随现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小,不过与凯恩斯理论的不同在于,他认为从长期看,除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促进当期消费的增长,使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的比例趋于恒定。其他影响跨时选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人类生产的发展,享受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当期消费支出。

(2)人口向城市集中,助长了当期全社会消费倾向的提高。

(3)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使跨时选择倾向当前消费。

(4)新产品不断出现,扩大了必需品的范围,从而使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增加,这也会推动当前消费向上移动。

(二)杜森贝里的解释

杜森贝里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但在长期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要受社会性和习惯性的影响,使消费增加,导致收入与消费保持一种稳定关系。他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1)在消费上人们相互影响,存在攀比倾向。一个人将其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不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他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2)消费具有习惯性,它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响。如果目前收入低于过去的最高收入,人们宁愿减少储蓄来维持已经习惯的消费水平。

杜森贝里的第一个命题,称为消费的“示范效应”,即消费行为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消费者具有某种“攀附”行为。第二个命题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消费支出变化要受消费习惯的影响,两者共同推动了当期消费水平的提高。之后罗伯特·弗兰克(Robert.H.Frank,1985)在杜森贝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析考虑消费者社会性的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弗里德曼的解释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其《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的“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重新解释了影响当前消费还是未来消费的选择问题。他认为,持久收入是消费者总收入中可以预料到的较稳定的、持续性的那部分收入。在任何一年里,一个消费单位的持久收入并不等于那一年的现行收入,而等于他一生中可以获取收入的平均值。Friedman M.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93.预期因素在计算持久收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影响个人预期的因素有:个人的年龄、职业、能力等。正是有了对未来收入的判断,才能对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选择有了理性的认识。与持久收入相对应的还有暂时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暂时收入具有瞬间的、非连续的和偶然的性质。暂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越大,证明收入的稳定性越差,这会影响到人们的跨时选择行为,人们倾向于选择储蓄。理性的消费者从他预期可以得到的全部收入的角度来安排其现行的消费。在收入较低时,可以通过贷款动用今后预期收入的一部分,这样就不需要压缩当前消费了。

(四)莫迪里安尼的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在其生命周期理论中讨论如何通过跨时选择的安排使个人消费达到一生效用最大化。据莫迪里安尼与布伦贝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的论述,消费者一生的总效用是他目前总消费和未来总消费的函数。消费者总是想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做最佳的分配,使自己在一生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从而得到一生的最大满足。个人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只是其此后一生的整个消费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同期中的收入也只是有助于形成这个计划的一个因素。因此,在任何一个短期内,消费与收入之间并不一定有密切而单纯的关系。所以,当现期收入超过或低于计划消费时,个人将进行储蓄或负储蓄。由于退休后断了收入,消费者为了在退休后也能保持按退休前的消费率安度晚年,他需要在工作期间进行储蓄。林少宫译.莫迪里安尼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18.由此可见,消费者的储蓄动机主要为了实现终生消费效用的极大化,从而实现一生的最大满足,储蓄便是他考虑了人生的全过程,统筹规划的结果(Life Cycle Hypothesis)。

(五)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解释

预防性储蓄是指厌恶风险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下降而进行的储蓄(Precautionary Savings Theory)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0-83.。利兰德(1968)在《储蓄和不确定性》一文中强调储蓄不仅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其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事件加以保险。预防性储蓄更加强调未来消费在消费者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基本前提是未来存在风险,人们必须储蓄,未来才不会穷困潦倒。Annamaria Lusardu.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 Motiv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88(2):44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