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质量强国的背景分析
一、质量是我国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质量在推动国家强大的各类要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强国,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国家拥有排名世界前列的GDP总量,尤其是人均GDP的水平。要提高GDP的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就需要各种发展要素的投入。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表明,传统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逐步递减的,而科技、知识、管理等创新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Solow,1957)。在这些创新要素中,科技、教育和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科技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拥有的创新要素,教育和人才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长期性。无论是科技要素,还是教育和人才要素,最终都要表现为提高具体的产品、服务、环境和工程质量,因而质量要素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就普遍性而言,即使一个企业没有先进的技术,其依然可以通过较高的质量水平,生产通用、成熟的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就现实性而言,很多领域的质量管理和标准都非常的成熟,一个普通的员工也许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但却可以拥有熟练的质量技能,也同样可以创造出有较高收益的高质量产品。因而,在各种经济发展的要素中,质量是最具一般性的要素,也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综合体现。只要始终把握住质量这一根本要素,一个落后的国家就可以成为强国,国家的经济就可以持续性地增长。
质量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我国目前之所以还是一个大国,而不是一个强国,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的投入-产出效率太低。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投入-产出效率较为通用的指标,主要是指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不变时产出仍能增长的部分。根据有关测算,我国2011年年底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值为0.37,而同期的日本为0.71,德国为0.82,瑞士为0.94[8],也就是说,我国的投入-产出效率只有发达国家的40%—50%。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单位能源所产出的国民收入为4美元,而德国和日本为9美元,瑞士为12美元。2012年年底,中国的劳动力平均产出为10445美元,为同期德国的12.9%,日本的11.4%,美国的10.2%。[9]以上数据表明,不管从哪个维度来衡量,我国在投入-产出效率上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由于质量水平偏低而导致产出不能实现更高的价格,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所谓经济效率的提高,就是指用较低的投入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高的质量水平能够使相同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在一个大部分产品都供过于求的市场中,产品的差异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质量水平的高低,即使是功能和技术相似的产品,由于消费者对质量体验的不同,也会产生价格的差异。作为一个资源本来就十分短缺的国家,我国已经没有能力再靠大规模的投入获得增长,只有依靠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才能获得发展,这种效率提高的基础就是在同类产品中做出更高的质量。从资源要素总量的投入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不可能有较高的速度,但是从质量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之间的差异就来自质量水平的提高,只有走质量创新道路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质量是世界强国成功的普遍性要素。世界强国崛起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质量是这些国家强大的普遍性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从一片废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回溯其发展的历程,最为重要的秘诀就是质量。德国在电子、汽车、机械、化学等传统领域,拥有1130个“隐形冠军”[10](Venohr and Meyer,2007),这些企业以其积累上百年的质量信誉占领全球市场,使得这些产业保持了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较高的价格,成为支撑德国出口增长的主力军。正是德国强大的产品质量支撑了其经济的增长,使得德国成为欧洲经济的“稳定器”,并能够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同样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通过实施《工业标准化法》《企业合理化促进法》、戴明质量奖和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实质性的质量强国政策(王金玉,2002;久米均,2004),培育了一大批诸如丰田、三菱和索尼等质量一流的企业,促成了日本在战后的近30年时间,其GDP和人均GDP年增长率在大多数年份都超过了10%[1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经济滞涨,促使美国人开始意识到生产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质量和生产要素利用率的不足造成的。以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为代表的政府决策者,以及企业高管、高校专家等通过一年的筹备和研究,于1983年专门召开了“白宫生产率会议”,明确提出质量对提升生产率的重要作用,并初步产生了设立国家质量奖的设想。[12]随后,经过美国部分国会议员和企业家的不懈努力,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法案,推出了作为全球三大质量评价体系之一的“卓越绩效”方法,质量开始被置于美国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促使美国经济增长再次提速的重要因素。质量战略的实施对美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产品通过质量的提升重返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前沿,整个90年代,美国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7.28%,高出80年代1.32个百分点。[13]质量的提升扭转了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的趋势,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在90代的年均增长率为1.4%,高出80年代0.7个百分点。[14]根据美国商务部的估算,在2001年,政府每投资1美元用以推广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就可以得到207美元的收益,而在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1:820。[15]通过这一轮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美国巩固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以上事实充分证明,质量既是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些强国走向成功的普遍性要素。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战略环境迫切需要推进质量强国战略
质量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依然是我国面临的最基本任务,没有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没有人均收入的提高,就没有国家的强大。支撑我国过去经济增长的几大因素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口红利在慢慢衰退,人均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更不能满足未来更大经济总量的需求,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制度创新的改革红利是非常重要的新动力,与此同时,质量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国资源要素的投入总量并不低,差距在于产出率不高。因而,即使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质量的改进,就可以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据有关估计,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使GDP增长1.75个百分点[16],如果能够通过质量创新使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至当前日本的水平,即增长92%,则可使我国的GDP总量增长1.6倍,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至当前德国的水平,即增长121%,则可使我国的GDP总量增长2.1倍。[17]以上分析证明,在我国要素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通过质量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可以使我国的GDP总量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升一倍。
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质量的发展。强国是一个国际比较的概念,最主要的是一个国家拥有更大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这背后的实质是一个强国拥有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无论是政治实力,还是军事实力,背后的基础都是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的根本只能来自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无论是产品的竞争力,还是产品的附加值,都远远低于世界强国,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附加值比率是20%,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的国内附加值比例分别是16.6%和8.2%。[18]苹果每销售一部iPhone手机,美国就独占了其中60.8%的利润,而中国通过代工只获得了其中1.8%的利润。[19]因而,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但最根本的只能是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平。“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风靡世界,实际上这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强大的品牌与标志,而这背后是以高质量为支撑。质量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明显地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质量是一个国家在和平时代取得竞争优势的最好手段,也是一个国家证明自身强大最直观的方式。我国的国际形象要想与强国相匹配,只能是让世界各国的国民将“中国制造”等同于高质量。
“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必须依靠质量的提升。质量强国并不是简单的“强国”,最重要的是要“富民”,从根本上来讲,质量强国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简称“收入倍增计划”)(彭刚等,2012:25—33)。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保持人均收入每年约7%的增长速度,而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约束,则必须将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做大经济总量,建立国民收入的坚实基础;二是要使收入更加公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为全社会公民所享有。质量的发展对做大经济总量和实现收入公平都起着重要作用,是促进“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实现的关键性要素。一方面,质量创新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促进有效需求的提升。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潜在的产出,使国民财富的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同时政府也可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用于收入分配调节的财政资源,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质量提高会对职业技术人才产生巨大需求,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而促进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质量领先的国家都有着较高的劳动者报酬,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比较中心数据库(PWT)的统计显示,2011年年底,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美国为62.2%,德国为60.9%,日本为52.4%,而我国为41.9%[20],质量水平的高低与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占比完全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越依赖质量获得竞争力,这个国家就会越依赖劳动者,劳动者所占的收入份额就会越大。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质量发展对于一国财富的增长,特别是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也必须依靠质量的发展。
三、国民收入和企业质量能力的提升是质量强国战略的核心目标与重点内容
国民收入增长是质量强国战略的核心目标。在质量强国战略中,质量只是手段,提高质量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本的目的是要促进国家的强大。国家强大包含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等多重目标,而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目标就是国民财富的极大增长,也就是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没有国民收入的增长,国家的强大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国家强大的本质含义就是建立在较高人均收入基础上的人民幸福。从实践上来看,任何一个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都将人均收入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联合国颁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就包含了收入、受教育程度和预期寿命三项指标,并且可以发现,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其HDI的相关系数高达0.70[21],呈高度的正相关性。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高人类发展指数,可以建立在低人均收入的基础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优质生活指数,虽然强调了非收入性指标(如就业、闲暇等),但依然非常重视对国民收入的评价,并将其纳入了考核指标。世界上的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人均GDP指标都居于世界前列。2012年,我国的GDP总量为82270亿美元,但人均GDP仅为6075.92美元,在统计的188个国家中仅排在第87位。[22]在最新公布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我国在187个国家中,人均GDP仅排在第90位。因此,我国要实现强国目标,首要的是要实现以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增长,所有的战略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质量的提升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经济中的资源产出效率,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分享创新带来的市场收益,这不仅可以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创造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让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劳动者的专业技术投入,从而提高劳动者报酬,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占社会大多数的劳动者。因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就在于质量是使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本要素,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
企业质量能力的提升是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质量强国战略要实现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根本目标,其前提是作为质量提供者的企业,要在质量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无论是质量强国战略所涉及的目标、路径方法,还是具体手段和制度支撑,都要以企业强大的质量能力为基础。企业的质量能力,就是指企业拥有以质量为主要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同行业中拥有领先的质量水平。质量强国战略的目标,只有通过一个个微观企业质量水平的提升,并进而创造出更高的国民总产出才能得到实现。企业的质量能力是决定质量战略框架中其他要素的基础,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是要确立企业的质量主体地位,即要让企业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机制(李酣,2013);产品比较实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让消费者拥有现实的手段,来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进而让企业产生强有力的质量改进动机;团体标准的实施,是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标准来引领行业创新,进而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创新水平;以诚信为核心的质量软文化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建设,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好的质量发展环境。因此,质量强国战略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提升企业的质量竞争能力。从现实来看,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国家的企业拥有强大的质量竞争能力,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日本,其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着大量的质量一流的企业。以美国的苹果公司为例,其在手机这样一个传统并且过剩的行业领域,创造了企业发展的神话,从2007年苹果一代手机发布开始,苹果在手机市场上的营业收入从0做到了2015年的2340亿美元,仅2015年一年就有534亿美元的净利润。[23]苹果的成功并没有惊人的科技创新,但苹果的理念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并且苹果一直坚持创造伟大的产品这一质量理念[24]。因此,质量强国战略的所有内容,都应围绕企业质量竞争能力的提升这一核心来展开,只有当我国的企业在世界主要的产业领域,都拥有了明显领先的质量核心竞争力时,才能够说我国的质量强国战略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