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两大智慧:觉察与觉醒
改变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想改变?赚钱、成功……
很多人感到疑惑:难道我现在不是做最好的自己吗?我很享受我的生活,也很满意我的状态呀。大师兄认为,改变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是兔子就不要跟乌龟比游泳,是乌龟就不要跟兔子比赛跑,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人对成功只有一个定义,这会让他们这一生都在成为另外一个人。
另一层意思是,是兔子就必须是跑得最快的兔子,是乌龟就必须是游得最好的乌龟。这叫什么?不负此生!生命只有一次,每天都不可回头。可是,很多人每一天有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改变自己呢?第一步叫接受,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兔子”还是“乌龟”,然后接受自己。而要做到“接受”,就要具备佛教最著名的两种智慧——觉察和觉醒。
说到佛教,很多人会想到佛陀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最重要的一种智慧是什么?觉察。很多的人看到这两个字时都可能会有些懵,不明白什么是“觉察”。什么叫作觉察呢?接受自己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佛陀的力量,就叫觉察,就是不管我们此刻在做什么事情,都有另外一个我,在看着我们做。这代表的是绝对理智的力量。而觉察的力量,对于学习和成长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从平凡到卓越”是3天4晚的课程,可是我们人的习惯是20多年、30多年、40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形成的。有没有可能通过3天4晚的课程就能改变呢?绝不可能!但是,当我们具备了觉察能力的时候,就是知道此刻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其实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每个人都应该善用这个智慧。例如,同事指出你的过失,说你没有把工作做好,这时要观照自己,有没有辩解?为什么会辩解?对这件事有没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说的是不对的吗?你认为自己没有错吗?你是把“对”“错”绝对化,还是承认他看到了部分事实,但认为他的观点虽然出于善意可表达得过分直接了?而事实的真相是无法用二分法的“对”“错”判断的。当你不再用“全对”“全错”“你错”“我对”的狭隘观点来看待事物,而以整体宏观的视野看待事物时,那你就拥有了智慧!
佛教的第二种智慧是什么?觉醒。觉醒这种智慧以济公为代表。济公也叫济癫,喜欢做惩恶扬善的事情,是历史上有名的“疯癫和尚”,也被称作“活佛”。人有四种情绪:喜、怒、哀、惧。对,是惧,不是乐,是恐惧的情绪。这四种情绪里面,我们比较喜欢哪种情绪的力量呢?当然是喜的力量。所以,我们每天都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我是最优秀的!
大师兄认为:愤怒会让我们保全自己的位置和利益,哀伤会让我们远离痛苦,恐惧会让我们学会放弃。“喜怒哀惧”四种情绪都代表着力量,对于我们的生命都非常重要。济公就非常清楚这四种情绪的力量和作用,所以经常利用这些情绪来惩恶扬善,这就是觉醒的智慧。
每一个生命都有觉醒的能力,只是领悟力、观察角度和层面有所不同。但是因为领悟力、观察角度和层面的不同,结果就有很大的差别。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靖居和尚)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重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种境界。从上可见,觉察与觉醒对事物的体会有层次深浅的不同。觉察是重于事相上的觉知,而觉醒是从表相的观察进而有更深一层的觉悟。因为“觉”有深浅不同,继而产生的智慧,也相对不同。
人类本质上都想要从所有资讯里,理解并整理出一个自己能够了解也能积极参与的世界,然后再去说明、解释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这样的本能、这种了解与洞彻,我们称为洞察。洞察是一种顿悟、一种很客观的察觉。“觉醒”是一种复苏,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内在的世界,也是情感的、感官的、情绪的世界。
如果在这两个领域里无法做到全然,那么无论走哪一个方向,都会很危险,因此在开发生命潜能这个领域里,我们将洞察与觉醒都视为觉察的主要途径,同样地重视它。一个人如果只有觉醒,不停地复苏于自己内在的世界,不停地与自己的情绪搅在一起,而且将它不停地呈现出来,必然会干扰到许多人。只重视觉醒而忽略了洞察,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情绪化、歇斯底里的人;而这也可能使自己陷入一个更不利的成长环境,招来更多的阻碍,在自我成长的路上碰到更多伤害、更大的挫败。同样,如果只重视洞察,很可能就像某些人学禅,到最后却成为“枯禅”,最终只剩下理性和头脑,变得没有生机,没有感情。
禅是充满生机的!我们并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去独自修行生命潜能这条路,而是要一面享受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乐趣,另外也要在所谓的“关系”里,不停地觉察自己,用“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个观念,对所有的结果、所有外缘的刺激有所回应,去探索在我的生命里,我自己的反应模式到底是什么。
记住:在生命潜能的旅途中,觉醒与洞察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