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取向
从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在优化供给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经济仍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宏观管理上,既要注重供给侧改革,还要注重需求侧拉动;既要重视从经济总量上提升供给能力,更要重视供给升级和结构性调控;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商业革命对经济运行质量提升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1]。
1.要强调供给升级与保持经济增速的协调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需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发展方式,否则经济结构难以优化,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难以解决,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把增速降下来也不一定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增长”才能谈“发展”,增长速度是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如同一个人骑自行车,一旦停下来就会失去平衡。仅仅去产能是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厂子不能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加强环保的执法监督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在加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状况下我国仍需要而且也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市场远未饱和,改革红利的空间很大,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条件非常成熟,我们有条件从供给侧着手和发力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
2.要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适配性
从需求侧来看,市场失灵主要是市场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波动,进而引发需求不足、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需求管理政策具有货币性、短期性和总量性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财政收支的松紧,进行逆周期调节,旨在实现增长率、就业率、物价总水平、进出口等总量目标。从供给侧来看,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供给的结构性障碍,导致调节机制功能性失效,以致经济下行。相对于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实体性、长期性和结构性的特征,主要是调整实体层面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以实现长期性目标。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强创新驱动、加强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等手段,化解特定产业的过剩产能,消化库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供给侧改革要更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也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应有作用[2]。
3.要强调健全市场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
供给侧改革需要将完善市场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一是市场机制层面。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会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扭曲,从而引起很多领域的供给侧存在问题,企业创造力受到抑制,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由此,应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清除市场壁垒,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政府职能层面。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利益与中央政策难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样一来,宏观政策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我国大量落后产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唯GDP论”、盲目扩张投资有关系。因此,解决当前供给侧的结构失衡问题,必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和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提高,而不是完全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3]。
4.要继续注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
目前,通过调控流动性已经不能有效应对产能严重过剩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信贷政策,引导利率水平下行,吸引民间资本加入,结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来改善旧供给,形成新投资、新产业,切实增加有效供给能力。近年来,通过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调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但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国际发展经验上看,从供给端入手的财政支持政策对结构调整的作用会更为显著。因此,要进一步通过税收调整、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生产质量、供给能力的提升,从而匹配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在多次经济危机后都能较快恢复,离不开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干预。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及时采取了力度大、针对性强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机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力。由此,美国财政赤字从2007年的1607亿美元激增至2008年的4590亿美元,2009年又大幅增到14127亿美元,占GDP比例从2007年的1.12%上升至9.8%(见图2-5)。在经济复苏态势逐步确立,私人投资和消费开始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后,美国政府投资与消费逐年缩减,联邦财政赤字及占GDP比例显著下降。可见,美国经济不仅依靠私人消费和投资带动,也非常注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5 美国财政赤字与GDP增长情况
5.要辩证看待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概念可能不能绝对精确地对应客观现实,因为同一类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往往都具有供需的双重含义。以投资为例,从短期来说投资是需求,表现为支出货币购买生产要素与中间产品;而从长期来说投资是供给,它决定生产能力和技术状况。供给侧改革更关注经济转型升级,但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而整个过程是由每一时间段的短期形成的。如果短期目标不能达到,就难以实现所期望的长期目标。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如果不能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经济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如同马克思哲学所说的量变到质变。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长也就不可持续,因为短期需求扩张背后的供给仅仅是数量的重复或增加,这种供给终究无法匹配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现在,我国经济已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时期,需要开拓更大的经济策略运作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需求侧调控密切相连,归根结底将体现在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灵活反应上。价格是供给和需求密切关系的纽带,价格机制是否有效,决定着市场能否适时实现出清。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价格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各种制度障碍,让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形成,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驱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性和关键性改革。
6.要深刻认识商业模式革命对供给的深远影响
提升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不仅取决于技术和装备水平,还有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从现在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商业已经显示出未来的一个方向,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步,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当前社会还主要是从搞活市场这个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革命,这种对商业模式革命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商业模式革命不仅对唤醒实现潜在消费需求、提升供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整个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也意义重大。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尤其体现在经济运行效率方面,但近年来这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例如,从物流方面来看,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2011—2013年间的18%左右下降到16.6%。
7.要考虑轻重缓急推进供给侧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会不断出现,为此,推动各种改革必须要始终坚持,要在改革中找出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更多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但从国际上面的比较来看,也有一定程度的外部性、周期性原因,中国经济增速变动相对平稳(见图2-6),为此,我们在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也一定要推行一定的稳增长、反周期措施。如果没有稳增长、反周期措施,经济增速会快速下降,会造成收入和就业问题,由此可能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还可能会造成银行呆坏账急剧增加和金融安全问题。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长期来看肯定是好的,需要考虑的是在短期推行时,有些供给侧改革可能会抑制消费需求,也可能会抑制投资需求,因此要有轻重缓急,要审时度势地推进供给侧改革。对那些短期能增加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的改革措施,应该优先推行;对那些短期会明显抑制消费或投资需求的改革措施,要掌握好推行时间和推行力度[4]。
图2-6 中国与国际经济增速比较
[1]黄志凌.中国经济下行的基础判断与复苏战略[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5(9):2-13.
[2]金碚.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N].人民日报,2016-03-07.
[3]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求是,2016(7):31-33.
[4]林毅夫.供给侧改革不应照搬西方理论[EB/OL].http://www.guancha.cn/LinYiFu/2015_12_28_346137_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