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对经济形势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型。2013年,中央指出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判断。2014年,中央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特征,深化和完善了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识。而2015年11月,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应对新形势的新政策[1]。
在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恶化达到临界状态,过去依靠低成本要素、高资源投入的粗放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此形势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有三个特点:一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体现着中央政府“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的科学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能够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在此发展逻辑下,供给侧管理呼之欲出,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的,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而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四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则是供给侧的核心内容,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就是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见图2-4)。需求侧管理适用于短期目标,政府倾向于采取刺激性政策和对微观经济行为的直接干预,实现总需求扩张;而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长期性、结构性的,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加以解决。
图2-4 需求侧和供给侧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动力机制
201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可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要求。从本质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处理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即在配置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1]李扬,武力.从供求管理政策的演变历史看“供给侧改革”[J].开发研究,2016(1):33-38.
[2]习式新常态引领“十三五”:经济发展向质量进军[EB/OL].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sz/szgc/2015810/14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