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走向国际的中资保险公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经济与社会环境

1.1.1 全球迎来“低利率时代”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不同程度的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宽松政策的效果却不尽相同。2015年,美联储开始削减资产购买规模的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再度低于预期。为了应对通缩压力,欧日等央行再度加大了货币宽松的力度,甚至从2016年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在各国长期宽松政策的主导下,全球利率水平不断下行,全球迎来“低利率时代”(见图1-1)。

图1-1 部分国家近几年利率走势

数据来源:浙大CIFI, WIND资讯。

1.1.1.1 美国:加息之路充满波折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2008年之后,美国先后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QE)以刺激经济增长,联邦基金利率长期维持在0~0.25%的低利率区间。经过近十年的宽松刺激,美国经济逐渐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之中恢复,各项经济数据明显好转。2015年,美联储开始有计划地削减资产购买规模,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开始次贷危机之后的首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0.25%~0.50%的区间。而实际上,美国各项经济数据虽然已经出现好转,但是目前经济复苏迹象仍不够明显,各项经济数据波动仍然较大(见图1-2)。2016年以来,美联储一再推迟加息时间,直到2016年年末才第二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联储自身对经济复苏的判断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从这一点来看,在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稳定的复苏态势之前,美联储短期内仍将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利率也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图1-2 美国主要经济指标走势

数据来源:浙大CIFI, WIND资讯。

1.1.1.2 欧洲、日本:宽松之路越走越远

欧洲方面,自2011年欧债危机使欧洲经济普遍陷入困境之后,欧洲经济就被蒙上了一层通缩的阴影,为了应对通缩风险,欧洲央行开始了持续的宽松政策。2014年6月5日,欧洲央行宣布下调隔夜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1%,首次实施负存款利率;之后,欧洲央行进一步将存款利率下调至-0.4%;2015年3月开始,欧洲央行启动每月购买600亿欧元债券的量化宽松政策,而这一政策很有可能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延续。同时,“英国退欧”事件对欧洲经济的后续影响仍不确定,这都加大了欧洲经济复苏的难度,负利率政策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日本方面,在经历了近30年的经济失速之后,安倍政府试图通过全面的宽松政策提振经济,帮助日本走出长期通缩。2013年4月,日本开始推行旨在保持市场充裕流动性的质化和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netary Easing, QQE),并于之后扩大了QQE政策的资产购买规模;2016年1月,日本央行宣布降息至-0.1%,正式进入负利率时代。然而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日本经济依然没有有效摆脱低利率、低增长、低通胀的流动性陷阱,离2%的通胀目标也相去甚远(见图1-3), QQE加负利率的宽松政策短期内不会退出。

图1-3 日本CPI、欧元区调和CPI近几年走势

数据来源:浙大CIFI, WIND资讯。

① 调和CPI(Harmoniz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欧洲央行通过加权平均各欧盟国家的物价指数而编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1.1.1.3 中国:转型升级仍需时日,货币环境维持稳定

从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的各项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一蹴而就,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效果尚需时日。从货币环境的角度来看,为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自2014年开始连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央行所释放的流动性并未如期通过银行信贷等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去。受经济增长下行、银行自身顺周期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央行所释放的新增流动性,一方面主要流向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流向房地产市场。大量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一方面显著推升各类金融资产价格,使得上述市场在短期内集中了大量风险;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未显著下降,经济增长依旧乏力。

宽松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开始由货币政策向财政政策转移。国内货币政策重心将由“稳增长”转向“促改革”,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财政政策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一个松紧适度的货币环境和相对较低的利率环境。同时,一个松紧适度的货币环境,既能增加新兴产业的资金可得性,也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

综合来看,世界范围内普遍的低利率水平,可以帮助降低全球负债程度,但是对于保险公司这样的长期储户来说,利率的持续下降对其影响则相对比较复杂。贝莱德(Black Rock)针对全球保险公司的调查显示,有超过54%的保险公司将持续的低利率环境视为当前市场最大的风险因素。具体来说,低利率环境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保险业务和保险产品的角度来看,利率持续走低会影响保险公司产品,尤其会推升寿险产品等储蓄型险种的定价,这将对寿险公司业务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同时,低利率提高了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等投资性产品的交易回报率,又增加了该类产品的吸引力。

其次,从保险投资的角度来看,保险资金的特殊性使保险公司更倾向于投资具有长期稳定收益、安全性保障较高的资产,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加大了资产选择和匹配的难度。由于保险资金运用对利率的敏感性高,特别是寿险公司,资产久期更长,利率风险敞口更大,一直以来固定收益类资产都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头。但是随着利率持续降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随之走低,造成了保险资金当前面临相当程度的“资产荒”,增加了保险资金投资的难度。同时,全球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将刺激市场青睐更具风险的投资标的,这也将从整体上增大全球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最后,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低利率环境所带来的“资产荒”,会推动保险资金寻求更广泛的投资标的,增加境外资产配置比重,从而间接促进保险公司自身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1.1.2 消费升级、城镇化、人口老龄化是国内未来大趋势

不同于其他的金融行业,保险行业是一个随着一国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上升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行业。从本质上来说,保险是一个以风险为主要管理对象的行业,而保险产品的设计也正是为了满足减少不确定性,分散风险这一需求。

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消费升级、城镇化、人口老龄化是未来会对保险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主要关键词。

1.1.2.1 消费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都已大幅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着自身收入的变动而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对自身财富安全的关注会越来越多,消费升级的同时消费者对于个体风险管理的需求也会随之上升。这一方面意味着未来居民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居民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将更为多元化。

1.1.2.2 城镇化

按照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城镇户籍人口数量预计将增长1.41亿(年均2000万人以上)。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接近40%(见图1-4),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不仅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80%,而且仍然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的60%。可以看到,未来中国还将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也将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向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阶梯式推进。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则意味着保险消费群体的进一步扩大。

图1-4 中国非农业人口比重情况

数据来源:浙大CIFI, WIND资讯。

1.1.2.3 人口老龄化

一般来说,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指一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200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超过7%,此后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截至2015年,这一比重已达10.5%,达到历史最高值。2011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出现下降,这标志着劳动力人口长期供给趋势出现拐点。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012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根据联合国相关预测数据显示,未来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快速增长,并在2035年左右突破30%。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超一般发达经济体。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大多长达50年以上,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只用了短短不到20年时间。同时,从收入水平来看,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幅高于中国现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未富先老”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但对保险行业而言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未来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商业养老险和健康险将成为未来我国寿险行业的主要突破领域;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带动养老保险抚养比的降低,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难度,从保险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对保险资金,尤其是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