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意义
(一)重要性
临终关怀是患者的基本人权。临终关怀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事业,已远超出单纯的医学范畴,是涉及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问题,是一项社会民生工程。因此,临终关怀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诸如心脏病和癌症的增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显著增加。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临终关怀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把这项事业纳入国家民生改善的重要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更重要的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规章、标准、医疗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措施,使临终关怀事业得以快速发展。
(二)必要性
我国2012年正式发布《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据该份研究的调查结果,全国每年大约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患者超过750万人,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在日益增长。
如何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积极应对中国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任务和挑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课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水平比较,我国临终关怀服务无论在理论研讨、观念更新、政府关注度、它的本土化发展、适合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完善和普及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亿万人民群众对临终关怀的急迫需求和愿望。
大量医治无效的临终患者呼唤优质的临终关怀服务,也唤起了社会的关注与期待。因此,我们积极促进临终关怀发展正当其时,责无旁贷。
(三)可行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对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临终关怀作为一项社会民生工程,是健康中国建设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是利国利民的善举。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为了民众的善终福祉,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必将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进步,也是顺应国内国际趋势的作为,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与重大现实性意义。
(四)实践探索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之下,临终关怀事业得到了充足的政策保障。上海的临终关怀工作进行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施永兴教授团队设计了《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科监督评价表》,参考连氏基金会经济学人智库报告《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发布新版指数,结合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实践,扩大监督评价覆盖范围并充分考虑近年来世界和全国临终关怀领域的发展。《监督评价表》是一种工具,可以作为科教卫客观的评价框架,用于对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进行监督评价,为制订提高临终关怀质量水平的计划,提供政策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
上海还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科《基本标准》和《规范化服务指南》,力求把临终关怀管理与建设的每一环节通过标准进行规范,提升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品质和死亡质量,规范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科管理与服务,持续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基本标准》是临终关怀科最低限的准入条件;《规范化服务指南》内容涵盖了医疗机构临终关怀的指导方针、政策。从完善和规范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持续改进原则以及实用性强可操作的原则。
(五)全国政协召开“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双周协商座谈会,部委回应
2017年4月2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第4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建言献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
委员们认为,安宁疗护主要是为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在临终前提供减轻痛苦的医疗护理服务,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目前,安宁疗护工作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安宁疗护服务供给不足、专业队伍尚未建立、安宁疗护的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