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在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虚拟空间的无限拓展,赋予了社会主体一片全新的生存领域,社会生活因此而变得异彩纷呈,生命也因此而更富意义。新媒体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景观,已经向我们充分证明了上述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领域的革新与变化,人类社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时空分离”为情境特征的虚拟生活方式,为芸芸众生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感。人们在现实生存空间之外,找到了另一片生存的乐土。在这个被称作虚拟空间的世界里,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压力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摆脱和缓解,主体间跨越时空的交往和互动使得逼仄的心灵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社会主体的生命活力和创造能力开始步入“井喷”时代。主体能量的集中释放又反作用于虚拟空间,使虚拟空间获得了自我生产和自我繁殖的能力,生长、分化、裂变,生生不息的虚拟空间正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着现实生活世界的面貌,也不断形塑着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方式。
虚拟空间已成为人类重要的栖居家园,这似乎是毫无争议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传播技术变革背景下出现的重大现实命题,人们对虚拟空间的相关讨论却并不充分。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互联网崛起之后虚拟社区大量涌现的现实,美国学者瑞格尔德(Rheingold)就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即“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1]此后,关于虚拟社区的讨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遗憾的是,相关的学术研究并没有激起人们对虚拟空间更广泛的热情关注。显然,21世纪初以来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Web2.0技术的普及,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应用形态更是频频刷新虚拟空间的存在形态和内在结构。可以说,在社会主体、技术和社会结构等多种要素交织作用下,虚拟空间已经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构成了重大影响,并已远远超出了已有理论成果的讨论范畴。因此,如何重新认识与评价Web2.0语境下的虚拟空间,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不断趋于“虚拟化”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本书的研究,将以微博空间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此来对虚拟空间相关的基础性学术命题展开尝试性的探讨与分析。众所周知,微博是Web2.0语境下出现的一种新型互联网应用形态。作为Web2.0家族的新成员,如果不算2008年前那段“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日子,微博风靡全球的历史并不长远。但也就在这短短的几年之内,微博由互联网阵营中不起眼的“小伙伴”迅速成长为尽人皆知的“明星”,并已深深“嵌入”到绝大多数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据2012年1月Twitter账户独立跟踪机构Twopchart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Twitter注册用户数2012年底前将飙升至9亿,其中活跃用户数达2.5亿。[2]在中国,以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为起点,在经历了2010年微博发展“元年”之后,微博用户数迅猛增长,截至2011年12月底,微博用户已经占网民总数的48.7%。[3]
微博神奇,不仅在于其令人诧异的发展速度,还在于其技术上的集成性能。这款原本由SMS(短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互联网应用,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迅速将IM(即时通信)、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等具有代表性的Web2.0技术融于一体,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后来者居上,令诸多风光一时的互联网应用黯然失色。微博的普及性以及它在技术上的集成性能,对于说明Web2.0语境下的虚拟空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本书将微博空间作为虚拟空间研究切入视角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博技术主导下微博空间的“横空出世”,给现实社会空间造成的影响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在微博空间与现实社会空间互为建构与解构的语境下,社会主体的心灵结构、行为方式和策略都在悄然发生改变,社会各领域的运作机制和路径已经或将要因此而发生变化。“微营销”、“微政务”、“微舆论”、“微公益”等大量与微博相关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已经验证了微博空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毋庸置疑,微博空间影响力的产生,是各方要素耦合作用下空间“自我生产”的结果。因此,“揭秘”微博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探明参与空间生产要素的构成及其耦合机制,不仅是了解和把握微博空间影响力生成的重要前提,对于准确评估和预判空间影响力的作用、方向和实际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价值。本书的研究,除了完成相关学术命题的理论建构之外,还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微博空间生产的要素构成、要素间耦合机制以及空间效果生成、作用及现实影响力等一系列命题展开深入剖析,以凸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总体来看,微博之“微”,只不过体现于140字以下的信息表达限制。微博使用主体的异质性特征、微博技术系统的集成性特征,以及微博空间与现实社会空间相互建构与解构的复杂关系,都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微博空间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最难以把握的空间形态之一。相应的,上述研究目标的达成也就绝非易事。为了能够清晰地展示研究的思路和脉络,为具体研究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以下将对本书研究的具体思路、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及方法等问题作简要交代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