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何以守望?
谷丹老师请我为其《守望·成长》一书的再版作序,我感到受宠若惊。谷老师是我的师长,更是我所认识的数学教师中的一个独特甚至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必说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也不必说她处理各种棘手问题的得心应手,更不必说她阅读广泛而无所不知且极有见地,单是她对发生在自己教学经历中的一件件小事价值的敏锐捕捉、细致还原、深刻分析和生动表达,就已经让我折服不已,因此,《守望·成长》一书自2008年第一版出版以来,我就成了其忠实读者,书中的观点、案例、表达方式等都是我工作和研究中常引用的资料,我也因此有幸受邀写下此文,将自己感受到的教师谷丹与读者分享。
我曾经问过谷老师:为什么您能够形成“守望”这种观念?谷老师说:可能与自己儿时经历有关,自己儿时体弱,许多小朋友常玩的游戏自己不能参与,更多的时间是读书和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做旁观者,也因此经常能够看出参与其中的小朋友不能发现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很有道理,教师研究专家帕尔默发现“真正好的教学在于教师对自我的认同与自身完整”,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从历史中走来,一个人的现在是由其成长史决定的,因此,对谷丹老师的“守望”的理解离不开对其经历的理解。
本书中,谷老师讲述了一个引导学生爱上语文阅读的案例,其中说道,与孩子讨论的文章的作者迟子建“恰好是一位我挺喜欢的作家”,因而能够通过介绍作者背景而让孩子感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这并非偶然,谷老师的阅读量极大,阅读领域极广,包括哲学、历史、心理、前沿科技、科幻文学、儿童文学、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和网络小说等等。“儒释道法”“君臣佐使”等于我很陌生的词汇,谷老师经常脱口而出,还能用来解释教育教学的问题。阅读带来的开阔视野既能够使她从发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事件中看出一些别人不能看到的价值,也使她形成了好奇、谦虚的个性特征,因为一个人所知越多,也就越知道自己有更多的未知。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倾向于判断一件事情还可能有自己未知的其他解释,因而会产生“画错了图纸,选错了工艺,碰伤了‘灵魂’”的担心,于是就愿意给学生更多表达和展示的机会,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反过来,这种行动带来的“学生果然有与我不一致的想法”的经验积累,又会带来教师对学生更为积极的期待和“守望”。
读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造就反思型人格。如林语堂所说:“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联系谷老师儿时经常作为小伙伴游戏旁观者的经历,就比较容易解释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谷老师为什么虽身处其中但却经常表现出的“冷眼旁观”状态。“冷眼旁观”的状态使人保持冷静,并且有意识地拉大自己与事件的距离,从而更可能看清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审辨,还是对自己教育教学风格的本质的界定与形成过程的还原,抑或是课堂上的一个即兴决策、与学生的一个简短对话的记录与分析,谷老师都能够清晰把握自己的思想发展轨迹,详细描述自己的求证解释过程,表现出极强的反思与研究能力。
北京四中精英荟萃,以培养“杰出的中国人”为学校的使命。然而,作为在四中深耕二十多年的教师,谷老师在书中丝毫未提及自己的“业绩”——多少名高考状元、多高比例的名校入学率、哪些学生取得了骄人业绩等,而是记录了大量无关精英、只关成长的故事:“你能做一个好人”“对不起,撕了你的本子啦!”“为什么不能帮助她走好迈向讲台的第一步?”“数学没考好,对不起你!”“第一次经受挫折”,即使是“‘连续剧’与‘重头戏’”一章,主要定位是对高中数学知识做系统、全面和有重点的梳理,也大量借助了学生的思维故事而展开。我喜欢谷老师的文字,喜欢她所记录的故事,但更喜欢甚至佩服她在对故事的分析中表现出的对数学和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解读,这表面上是写作风格,背后却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观的体现。实际上,即使是数学思想方法,说到底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人对自己在数学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因此,对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阐释必定也不能离开对人、对己的思考过程的体察与觉察。
想起习近平主席在去年的教师节对教育工作者的提醒:“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我认为谷老师只讲故事不谈业绩就是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的体现。近年的中国数学教育备受世界关注,也引发广泛争议,面对关注和争议,首要之事是“了解自己”。已有的研究认为“重视双基”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主要经验,但这未免过于概括。实际上,我国的数学教育规模大、层次多,教师的风格和水平亦有很大的差异,就我所接触的优秀数学教师群体而言,“重视双基”是必然的,但这并不足以概括他们价值追求和实践特征,谷老师的这本书则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由此,我也感到,本书提供了一份非常宝贵的专家型教师对自己近三十年的思考、实践与成长过程的细致记录,这将是对我国乃至世界数学教育的独特贡献。
顿继安
2017年4月16日
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