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供应链管理的原理
4.2.1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供应链的概念与结构
供应链首先是一个系统。在生产活动和整个经济活动中,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都是从最初的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装配、销售到最终的消费、废弃物回收甚至退货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完整的链式系统。
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目标。有一种观点认为,供应链的概念,是与采购、供应管理密切相关联的,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虽然得到研究合作关系、生产方式、精细化供应、供应商行为评估等学者的重视,但是这是一种仅仅局限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关于供应链的现代观点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与一切前向的关系,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以及一切后向的关系。一些大公司,比如Toyota、Nike、Apple等公司,都是从网链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供应链的。一些学者更加强调供应链中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因为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有效地协同开展工作。
总之。供应链是一个范围很大的企业结构模式,包含了所有参与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开始,经过各个环节,直到最终用户。供应链中存在核心企业,力图实现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更重要的,供应链也是一条增值链,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物料会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图4-1表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供应链系统中都会有一个企业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网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调度等工作起协调中心的作用。
图4-1 供应链结构图
在现代,供应链由过去的自发供应链(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是各自为战,缺乏共同目标)到现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积极地寻找有效方法,通过建立共同的目标和战略合作关系来对供应链这一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进而从整体上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取得更好的绩效。
2.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以各种关系联系起来的供应商、用户组成。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供应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 交叉性。节点企业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通过具有多重参与性的节点企业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交叉结构。
② 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为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节点企业需要动态的更新,供应链中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都需要实时更新,从而使得供应链具有了显著的动态性质。
③ 存在核心企业。由供应链的概念即可看到,供应链中是存在核心企业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信息、资金、物流运转的核心。
④ 复杂性。因为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是由许多类型的企业构成的,所以供应链中的结构比一般单个的企业内部的结构复杂。
⑤ 面向用户。供应链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市场需求而发生的,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都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而作变化,也是由用户需求来驱动的。
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最早的供应链管理侧重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生产能力和用户需求的手段。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分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零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强调各个企业共同构成和支持供应链的整体性。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
下面具体讨论这个概念。
首先,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首先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衡量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客户满意度。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等。
供应链管理非常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供应链管理要求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经营意识,通过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最终提高用户满意度。供应链管理非常关注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关系的研究,以实现利益一体化。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在于集成化管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业务进行重组,实现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集成化管理。各种信息化系统是供应链管理中常用的也是起核心作用的技术,可以简化作业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从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管理之不同,主要体现在管理的范围的不同上。传统企业管理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则旨在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制定相应的整体目标,来影响乃至管理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等在内的供应链内的各个企业,以产生良好的绩效。供应链管理对传统的企业管理进行了前后拓展,使传统的企业向扩展性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发展。
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包括公司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作业层次上的活动。而且其目的也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目的不同。传统的企业管理目的在于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而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其目的是使系统总成本,包括原料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达到最小。
有不少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要求以前在传统意义上分离的物流汇集到一个负责的经理人员,由他协调整个物流过程,并且还要求于横贯整个流程各个层次上的供应商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SCM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观点,对多个职能和各个层次的供应商进行整合和管理外购、业务流程和物料控制。还有的学者认为,供应链上的两个或多个企业进入一个相互信任和帮助的新时代,它们之间共享信息,提升物流过程的控制潜力。一般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让供应商的物流和满足客户要求之间协调统一,而供应链管理是对传统的企业内各个部门以及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目的是提高供应链即每个企业的长期收益。
4.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熟和发展。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多种机制,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满意以及留住客户等目标,进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更加深入的目标。图4-2就是供应链管理目标示意图。
图4-2 供应链管理目标图
4.2.2 供应链的设计基础
1.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应当首先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设计和架构能够满足供应链管理思想,并使之得到贯彻。
(1)设计原则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是系统建模方法中两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建模方法。设计原则本身就是一个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综合方法。自顶向下的方法是从全局走向局部的方法,自底向上的方法是一种从局部走向全局的方法;自上而下是系统分解的过程,而自下而上则是一种集成的过程。在设计一个供应链系统时,往往是先由主管高层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做出战略规划与决策,然后由下层部门实施,因此供应链的设计是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综合。
(2)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是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了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快速地适应市场,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精简而具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例如供应商的选择就应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和少数的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降低采购成本,推动实施JIT采购法和准时生产。生产系统的设计更是应以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为指导,努力实现从精益制造模式到精益供应链这一目标。
(3)取长补短原则
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达到实现资源有效使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则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的核心业务过程中。这些所谓单独的小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动态性原则
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随处可见,许多学者在研究供应链运作效率时都提到不确定性问题。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因此要预见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延退和失真。增加透明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预测的精度和时效性,对降低不确定性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5)合作性原则
供应链业绩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供应链最佳效能的保证。有人认为和谐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合资系统的能动性、合作精神、创造性及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性。只有充分合作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6)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要产生一个创新的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维框框,从新的角度、以新的事业观念,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创新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就要进行创新设计。要注意几点:一是创新必须在企业总体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并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二是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企业的能力和优势;三是发挥企业各类人员的创造性,集体解决问题,并与其他企业共同协作,发挥供应链整体优势;四是建立科学的供应链和项目评价体系及组织管理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可行性论证。
(7)战略性原则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模应有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性选择减少不确定的影响。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供应链建模的战略性原则还体现在供应链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预见性,另外,供应链的系统的战略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并在企业战略指导下,在企业战略的帮助支持下继续进行。
2.供应链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首先,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整个供应链的设计。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
供应链具有整体性,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决于他的结构系统中各种成企业或部门间的协调关系;各个企业或者部门系统一致,结构良好,那么作为一个整体的供应链系统就会具有良好的功能。
供应链具有相关性。供应链内部的各个企业或者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形成了特定的关系。供应链的性质和功能更多地受到组成供应链各个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这种战略联盟关系的强弱决定了供应链的特性,表现出供应链的相关性。
供应链具有结构性和有序性。供应链的组成是按照供需关系组成的结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供应商的供应商之间等组成的层次分布的网络结构。供应链的结构不是杂乱无章的,他呈现出有序的特性。当然,供应链的有序性是显然的。
供应链具有动态性和目的性。供应链内部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都具有动态性,组成供应链的企业在动态地壮大或者缩小,组成供应链的企业也在不断地变化。供应链系统必然有目的,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供应链的产生就是为了增强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这个目的的重要性在于,一旦供应链中的企业认为在这个供应链中或者这个联盟中,不再具有利益或者意义的时候,他们就有可能退出,供应链就有可能重组。
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供应链在设计中也许会考虑十分周全,但是在应用中环境因素在变化,所以并不一定按照预想那样起作用。因此构建和设计一个供应链,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设计供应链。供应链的适应性表现在能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
3.供应链设计策略和设计步骤
目前常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主要有:在产品开发初期设计供应链的思想;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基于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设计策略。
(1)在产品开发初期设计供应链的思想
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设计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供应链中生产和产品流通的总成本最终决定于产品的设计。因此,必须在产品开发设计的早期就开始同时考虑供应链的设计问题,以获得最大化的潜在利益。
(2)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菲舍尔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产品生命周期、需求预测、产品多样性、提前期和服务的市场标准等都是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重要问题。必须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
不同的产品类型对设计供应链有不同的要求,高边际利润、不稳定需求的革新性产品的供应链设计就不同于低边际利润、有稳定需求的功能性产品。
产品供应链可以归纳为八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到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才有效。这一步骤的输出是每一产品的按重要性排列的市场特征。同时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要有分析和评价。第二步是总结分析企业现状。第三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第四步是根据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标。第五、第六步分别是分析供应链的组成和分析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第七步是设计供应链,第八步是检验供应链,如果检验发现问题,则返回第四步重新进行分析设计。图4-3是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的步骤示意图。
图4-3 供应链设计步骤示意图
(3)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从成本的角度出发的供应链设计策略,包括供应链成本结构及其函数定义、供应链设计的优化成本算法等,涉及大量的计算。
(4)基于多代理集成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基于多代理集成的供应链模式的设计策略,采用了动态建模的思想,其基本流程是:多维系统分析、业务流程重构、建模、精简和协调控制。
(5)供应链的优化方法
为了提高供应链运行的绩效,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加市场的竞争力,需要对供应链进行重构和优化。首先,应当明确重构优化的目标,比如缩短订货周期、提高服务水平等;然后进行企业的诊断和重构优化策略的研究。需要强调的是重构优化策略的选择。必须根据企业诊断的结构来选择重构优化,是跃进的还是渐进的。重构的结果都应该获得价值增值和用户满意度的显著提高。图4-4为供应链重构优化流程图。
图4-4 供应链重构优化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