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密组织、分层负责与效益分享: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创“心”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切身感哲学:心同此理的感言

王永庆出身贫寒,早年曾做过多种小生意王永庆15岁时离家独自创业,近40岁时才创立了台塑集团。在此之前的三十多年中,他不仅南下嘉义县经营过米店,饲养过家禽,而且还办过砖厂,钻山买卖过木材,甚至还差一点因为跨区贩米而丢掉性命。虽说这些经历与石化工业,尤其是与以“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并无直接关联,但他仍旧能像小商贩那样凭借着个人悟性、勤奋和胆量,再加上往日积累的丰富人脉、资金和管理经验,成功切入石化工业,一举创立台塑集团,并依靠过人的毅力和决心,推动企业一步一步向上游整合。,因而对小商贩的生意经熟记于心。他回忆说,小时候常听见卖鱼丸汤的小商贩从很远的地方一路叫卖过来。虽说很少有人光顾,可小商贩还是一样沿街叫卖过去,既不辞辛苦,更没有劳怨。即便有人粗鲁地喊到:“鱼丸汤,过来!”他们仍然迅速回答说:“来了!来了!”其声音在夜间听起来十分柔和可爱。试想,如果客户对我们的营业人员粗声粗气地说:“你马上来!”我们也会觉得客户没有礼貌。可是小商贩们就不会,为什么?因为他沿街叫卖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才有人光顾,当然要高兴了。

再看看那些鱼贩和菜贩:他们每天早上两点半就要起床,不管多么疲倦,都要准时赶到中央批发市场。这是一天最重要的时刻:他们不仅出手要快,价格要低,而且还要批发到好东西,不然一天可要白忙活了。就这样,他们从清晨一直忙碌到中午,实在是非常辛苦。东西卖完之后回到家里,下午还得再做另一份工作,以便贴补家用。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算账,今天是赚了还是亏了,目的有没有达到,明天怎么办,去哪一条街道叫卖,卖哪一样蔬菜,怎样才能卖得出去,如此这般,均须好好做一番规划才行。

“服众在于正己”,这就是做生意的基本道理!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组织本身的素质(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1。经过十年管理变革,台塑集团的个性日益突出,并且这一个性就是王永庆所积极倡导的企业文化。在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里,王永庆不断用小商贩的“生理闽南话,意指生意。之道”劝导身边的每一位干部员工。他说,中国古人说得好:“事功曰劳,治功曰力”。中国人办企业,不仅要“衡情”,更要“论理”,即便是成本控制工作,也脱离不了“衡情论理”的过程。做小商贩是如此,做大企业亦是如此。假如每个人做事都能有小商贩的心怀,那我们的工作不知会有何等的成功!对于管理——以求“道”为喻,则庶几可近!

管理止于人心。王永庆生前不断告诫他的管理团队说,不要以为台塑集团规模大了,规章制度健全了,管理流程理顺了,水平提高了,我们就可以松一口气。恰恰相反,如果仔细观察我们的某一项业务,它有可能或肯定已被其他集团企业超越了。再看看海峡对岸正在崛起的一大批大陆民营企业,那么就什么都明白了:台塑集团一定要放下台湾老大的架子和心态,唯有继续像小商贩那样刻苦和灵活,方才有可能顺利迈向另一个50年的成功与辉煌。

随着正式管理系统的建立,台塑集团的企业文化也被逐渐确立下来,并被王永庆简要概括为“勤劳朴实”四个字。在今天看来,把这四个字浓缩为企业文化虽然是再也朴素不过的一种做法,但这四个字对于台塑集团干部和员工的思想及其行为的影响程度,却令外人难以想象:它强调“将心比心式的自我管理”,要求全体干部员工在工作中应时常“求证于各自的心灵”,因而是台塑集团核心价值观的最佳代名词。

“勤劳朴实”是立基于经济人理性之上的求实、求行和求真行为的概称,它强调永无止境的探索、批判和效率。王永庆打比方说,要想使人生过得幸福快乐,大致有两种办法可以选择,一是追求享受,二是认真努力,你选哪个?在他看来,凡是能够做到“先苦后甜”的干部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干部,因为对于管理者来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王永庆说:“经营者要懂管理,管理不外人情,人情便是道理,懂得道理,再加以实践力行,相信没有不成功的”。从人情出发,王永庆最终把他的全部管理哲学都总结为一个普通的道理——切身感,并且这一道理至今仍是台塑集团的最高管理法则。

● 勤劳:不是指在工作中一味讲究流血流汗,而是指如何勤于运用脑力智慧去应对困难和挑战。王永庆所谓“勤劳”的管理学意义是指:作为管理者,善于使用员工的大脑远比使用他的双手更有意义。企业经营不好,绝不是员工不努力,完全是老板管理不善造成的。

● 朴实:不是指穿衣吃饭朴实无华,或者说有钱舍不得花。简朴的生活习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管理要抱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台塑集团的经营实践中,干部员工吃苦而不以为吃苦,耐劳而不以为耐劳,其高效率皆源自于员工的“精神意志由内而外的激发”。

● 勤劳朴实:这绝不是一句可供挂在嘴边用于标榜的口号,而是指如何以勤劳朴实的态度,针对任何问题都追根究柢,实事求是,点滴具纳,并能做到止于至善。

态度决定命运。员工的日常言行代表了他对工作的基本态度,所以不关注员工态度变化的管理者不是一位称职的管理者。王永庆甚至引用美国企业界在培训员工时常讲的一句很著名的话来阐释“态度”一词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很大的差别。这种很小的差别就是态度”。台塑集团早期在成本控制领域的基本做法仅是关注异常点,他评价说,这相当于一所学校只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不及格的学生身上,而没有注意到不及格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显然,仅仅关注异常点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方法,因为它只是解决了“为什么会出现异常点”,而没有解决“如何才能预防出现异常点”。管理者如果只是被动地“关注”异常点,恐怕异常点会越“关注”越多。当然,异常点积累越多越难以解决,越难解决则管理成本越高。试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改被动地“关注”异常点为主动地“关注”员工的基本工作态度?

当今台塑集团的企业文化虽已被扩展为16个字——“勤劳朴实,止于至善,永续经营,奉献社会”,但若究其根本,“勤劳朴实”仍是这一企业文化的核心。对于为什么如此排列,王永庆解释说,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说是经由经营理念长期孕育而成。而台塑企业的经营理念,归纳起来,就是以“勤劳朴实”的态度追求一切管理事务的合理化,并且以“止于至善”作为最终的努力目标。由于客观环境变动不拘,事实上任何管理事务是永远达不到“至善”之境的,但是全体员工永无休止的追求却是构成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绩效及竞争条件的原动力,企业遂乃得以不断发展,达到“永续经营”之目的,同时基于“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之宗旨,持续“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