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世
有关郑孝胥的家世,在陈寿祺撰写的《诰封朝议大夫郑公合葬墓志铭》,叶参、陈邦直、党庠周合编的《郑孝胥传》,朱景星修、郑祖庚编纂的《闽县乡土志》,陈衍编纂的《闽侯县志》,顾廷龙主编的《清代朱卷集成》(其中收录郑孝胥堂叔“郑守孟”五代家族谱系),以及梁章钜的《闽川闺秀诗话》、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续集》、陈宝琛的《沧趣楼诗文集》、陈衍的《石遗室诗话》、周家禄的《寿恺堂集》等时人诗话、文集中,均有详略不一的记载。综合这些资料,可以得知郑孝胥家世的大致情况。
郑孝胥先世居今福清市,初为大族,世业农。“至五世祖君临,始迁省治”。四世祖廷相,善治生,慷慨好施。高祖楠,字志星,一字苍林,少沉潜好学,累试不售,充国子监生,“家故素封,既中落,独持介节,虽甚贫,不肯称贷于人”。高祖妣何氏,名玉瑛,字梅邻,父崇,直隶安州、晋州知州,兄邦彦,番禺县丞。何玉瑛“少明慧,习书史,善为诗,通弈画、音律,性严正,知大义”,教子以礼法。郑氏姻亲梁章钜记述:
何玉瑛,字梅邻,余姻郑松谷太守鹏程之母也。有《疏影轩遗草》,太史校梓以行。山阳汪文端公为之序云:“何太恭人女兄弟三人,皆工吟咏。独太恭人尤好史氏书,旁通绘弈音律。其在任也,兄邦彦为丞于粤,以解饷赴滇,道卒。时母老矣,太恭人恐其惊痛而伤生也,凶耗至不以闻,托言以目疾解官。进则怡颜慰亲,退则雪涕襄事,经画周至,心力殚竭,卒能归旅榇,返细累,立嗣子。诸大事以定,素旐将抵里,乃以实告,老母得无恙。于归后,家计中落,支持竭蹶,节缩衣食,不令贻夫子忧。教二子,手授经史,衣服进退,稍不合度,必督戒之。盖明大义,有识略,非徒以诗见者也……”
何玉瑛著有《疏影轩诗集》二卷,集中有黄世发撰序云:“(何玉瑛)迨归我封翁,寒士也,乃尽屏衣饰,谢艺事,躬亲操作,且劝习贸迁,《寄远》诗所云‘儒者治生原急务,古人随地有师资’,是其事也。”与梁章钜所言“明大义,有识略,非徒以诗见者”,甚是相合。
郑孝胥的曾祖鹏程,字登衢,又字松谷,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闽县乡土志》有“名臣郑鹏程”条,记述他的事功。郑鹏程由进士官户部员外郎,后出守江西临江,历袁州诸府,皆有名绩,以外艰归,又补湖南常德知府,为百姓爱戴,著有《聊以补拙斋全集》。陈寿祺与郑鹏程同朝数岁,述之最详:“君天性友爱,少有声,文场未壮,释褐任户曹,未强出典郡,先后守袁州、常德,虽无赫赫名,然经再踬,不肯谄事大吏以取容,论君者,宜不专以诗传,然即专以诗,而亦洒然有以自异于人若是也。”在今福清市港头镇南郑村的郑氏老宅,门额上还悬挂着郑鹏程的钦命“进士”牌匾。
位于福州福清市港头镇南郑村的郑氏老宅
郑鹏程与林则徐识。在林则徐嘉庆十八年(1813)的日记中,记有林则徐为其代写请训折一事。时,郑鹏程简放湖南常德府,在京请训。郑孝胥的曾祖母裴氏,享年一百零三岁,同治皇帝赐立“贞寿之门”牌坊,就立在当年洗银营巷的巷口。现牌坊已毁,仅存部分石构件,堆垛于今洗银营巷8号住宅的院内。其中两方青石,一方青石匾额,刻有“贞寿之门”四字,另一方青石,两面刻字,一面字“闽县故朝议大夫郑鹏程妻裴氏年一百零三岁”,另一面字“同治七年十月由翰林院奏请旌表礼部咨行”。
现存洗银营巷8号宅院中的“贞寿之门”匾额
郑氏门庭,自郑鹏程后开始光大。郑鹏程四子郑世光(倌)、郑世祺、郑世平、郑世恭,皆有所成。根据郑孝胥堂叔郑守孟在科考试卷上填写的五代家族谱系,郑世光,即郑孝胥的祖父,字稼庵,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道光丙戌(1826)大挑一等,分发南河候补知县,敕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诰赠奉直大夫,工部营缮司主事”。他的叔祖父郑世祺,号芝生,道光五年(1825)举人,“乙未(1835)大挑一等,分发江西候补知县,署理广信府弋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叠封奉直大夫”。郑世平,江苏候补县丞,曾署河南商城、虞城等县管河主簿。郑世恭,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咸丰二年(1852)恩科二甲五名进士,户部浙江司主事。郑世恭尤知名,“狷介绝俗,经学湛深,书法自成一家”,现在福州市鼓楼区东街少年儿童图书馆东侧,仍保存有郑世恭书写的“正谊书院”匾额。沈瑜庆、陈衍编纂的《福建通志》,收有他的小传,云:
郑世恭,字虞臣,闽县人。咸丰壬子成进士,工书,殿试卷在前十名,朝考以一字笔误,抑二等,不得词林,用户部主事。时部曹岁入至微,不足糊一人之口,事畜无论矣。坐曹非二十年不得外放,惟有资者能守待之。世恭家至贫,则假归授徒,失馆,至效女功络丝,日得百十钱以自活,如是者有年。主事冠六品冠,顶用白车渠,世恭遇有庆吊当冠,则往往怒摔其顶。左宗棠督闽,闻其介而优于学,聘为凤池书院山长,十年。王凯泰抚闽,改聘为致用书院山长,亦十年。最后主正谊书院讲席,数年卒。世恭工制举文,然能背诵十三经及注疏。教人循序渐进,致用书院课经史,治一经毕乃易一经,治史、治小学命题皆按卷第,择其有疑义者,以为教者、学者由此可以相长。饰智惊愚者或诮之,弗恤也。毕生布衣疏食,枯坐一室如老僧,出则徒步。能言诗,绝不自作,他著述亦谦让,不存一字。书法近闲邪公,晚年参以篆、隶。卒,私谥“介节”云。
郑孝胥的父亲郑守廉,字仲濂,咸丰二年(1852)恩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用主事,历官工部营缮司、吏部稽勋司、考功司主事。《福建通志》亦有小传,云:
守廉,字仲濂,世恭同榜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部主事,补吏部考功司主事。少工诗,有《夕阳》七言绝句传诵一时。中岁悼亡,续娶林氏,知书,其弟葵以折枝联吟,集朋辈,使林氏定甲乙,首选守廉句,遂订婚。生二子,长孝胥,光绪壬午解元,官至湖南布政使;次孝柽,光绪辛卯举人,官至道尹。孝胥幼时,守廉日到部坐曹,敝车羸马,携就车中,使背诵所读书,且口授诗词与讲解。嗣林氏又卒,守廉哀悼甚,一用长短句写悲,今所传《考功词》一卷是也。
郑守廉与谢章铤为友,在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中,我们还能看到郑守廉的另外一些情况:
郑仲濂家世清华,妙才自喜,亦余己酉同谱。由翰林改官工部,遭乱归来,十年不出。予时多远游,与君踪迹不甚密。及戊辰入都,君闻之,夜半走访。自后,余无聊辄就君,君亦三日不见余不乐也。字画诗词皆工,而词尤宛转入情。丙子余复入都,则君亡矣。索其遗书,得《螭道人词草》一卷。或有题无调,或调题俱无。盖君自中年以后,多伤心之故,虽有所作,亦付之丛残,不自珍惜。然君为朝士三十年,未尝得行其志,其所藉以存君者,亦止此矣。况以词论,固海内一作者也。……仲濂继配林四娘,能诗,伉俪极笃。逝后,君终日有泪痕,其无题诸调,大抵悼亡之作,奉倩神伤,不寿未必不由此耳。
郑守廉的继配林四娘,即是郑孝胥的生母。郑孝胥舅林葵,字怡庵,亦是闽中名士,入《福建通志》文苑传:
林葵,字怡庵,侯官人。年少,长身朱颜,能诗善饮,一时知名士多折辈行与交。闽中吟社,坐无怡庵不乐也,闽中酒人,无怡庵其醉酒楼不乐也。不工制举文,二十余岁始为邑诸生,又屡困乡闱,家贫出为两江总督沈葆桢掌书记。沈薨,提督吴长庆统军驻镇朝鲜,幕府延揽文人,葵与通州张謇、泰兴朱铭盘、海门周家禄诸人同入幕。远客异国,吟情益复凄惋。长庆卒于军,葵归,旅食建溪,郁郁憔悴死。诗境清真,长于白战,工绝句,得力于放翁、后村,有《鸳鸯藤馆集》。
小传文字,与林葵的实际情形略有一些出入。据吴长庆幕僚周家禄称,“光绪庚辰、辛巳间,从庐江吴公防海登州者,曰通州张謇季直,泰兴朱铭盘曼君,江都束纶畏皇,侯官林葵怡庵,与家禄凡五人”,可知林、张、朱、周等人,入幕在吴长庆驻镇朝鲜之前。林葵能画,好赋诗,有《鸳鸯藤馆诗钞》,然不肯竟学,独于酒嗜之不已,周家禄称其“饮则醉,醉则歌呼乌乌”。
郑孝胥与林葵感情亲密,在里时,日与往还。以林葵为藉,郑孝胥识张謇、周家禄,特别是与张謇,日后成为至交。光绪二十一年(1895),林葵卒于建宁,郑孝胥作述哀诗,诗云:“考功携伴爱乌山,晚入京尘泪有斑。寄画虚传书尾意,填词苦说梦中还。已孤兼抱离群恨,别舅长怀被酒颜。今日西州凭一恸,几生并在廿年间。”诗中有注:“怡舅写兰寄先考功于京师,题句云:‘早知气味难谐俗,却悔当年浪出山。’先考功尝有《金缕曲》二阙述乌山梦归以寄怡舅。”“考功”,即郑孝胥的父亲郑守廉。
郑孝胥的胞伯郑守诚,字传善,号小研,又号笃斋。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编修。堂叔郑守孟,叔祖郑世祺子,字传恂,号海驺,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人皆工书法。
从上述情况看,郑氏家世治经,科第相望,着实可谓为诗书仕宦大家。只是到光绪九年(1883),郑孝胥首次赴京应礼部试时,郑守廉、郑守诚、郑守孟都已辞世,族中已无近亲在京为官,为郑孝胥提供荫蔽。不过,郑家虽然过了显盛时期,但在老家闽侯的影响,仍然能够使他承续祖上余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