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而读之
近年来,出版市场的丰盛繁荣,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已不贴切,得用“铺天盖地”或“浩如烟海”才行。由社会进步、文化兴盛带来的出版繁荣自然值得欣慰,但值得担忧的是,在表层的量的巨大丰富背后却是质的下降和滑坡。“兑水”、跟风、炒作、重版复版、“新瓶装旧酒”等不正常的出版现象几乎成了近年出版市场上的流行风,一波连着一波。甚至还有一些质量低劣贻害读者的伪书、坏书混杂其中。
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绝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可以粗制滥造,可以将就、凑合,书应该是长期流传、滋益后人的营养品。好的书并不只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文采斐然,更在于著作者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独特的思考和真切的感悟。“言而无文”注定“行而不远”。而学养的积累、思想的精深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些速成的、赶潮的、搭车的“著作”注定不会有太高的含金量,注定将是过眼烟云,不会成其永恒。在呼吁作者多些“精品”意识的同时,作为读者,也应该多一些“精选”和“精读”的意识。鲁迅先生曾说过:“浪费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精选”和“精读”也是对自己负责,不至于被“谋财害命”,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叔本华曾说过:“读好书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读坏书;因为人生苦短,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涯”的生命里,面对“无涯”的知识海洋,如何能够尽可能多地领略思想境界,感受思想的魅力,择而读之就显得尤为重要。汉代王符的《潜夫论》中有句:“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说的是要在这世上求得真理,没有比读书典更好的了;朱熹也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来自源头的清泉的滋润,就不会有清洁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思想。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加选择的阅读是危险的。那些封建的、迷信的、色情的、伪科学之类的读物,不仅可能将你的阅读胃口败坏,更有可能将你的阅读趣味引向歧途。
因此择而读之需要锤炼一双明辨良莠、披沙拣金的眼光,避开那些阅读中的暗礁,选好书,读好书,洞明事理,滋益神智。
择而读之,还要有所读,有所不读。有所读,是要借鉴参考别人的智慧与思想;有所不读,是要给自己的独立思考留下空白,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不致像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书绝非读的越多越好,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阅读趣味和独立思考贯穿其中,纵使“读书破万卷”也未必“下笔如有神”。所以择而读之,既遴选精粹而读,抗拒平庸,提升品位;又常给自己的读书生活留白,在高雅的阅读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求仁智互现,明理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