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研究(2017年第2辑/总第12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栏:“一带一路”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杨保筠[1]

【摘要】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该倡议的落实过程中,民意是否相通,已经成为重要的促进或是制约因素。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力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促进双方民众之间的彼此沟通,进而有效落实该倡议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影响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继续学习和汲取对方文化中的长处和精华,强化和深化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理解。在具体实践中,应继续重视和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现实,增强与这些国家的其他民族,尤其是主体民族的文化交流工作。

【关键词】 中国 东南亚国家 文化交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扩建、改善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帮助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并通过与沿线国家积极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出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随着中国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以及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出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进程,为促进国际和地区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南亚地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地区。东南亚地区国家对此十分关注并给予积极回应,它们希望这一规划能够造福各方,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一些东南亚国家还将本国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相结合,以加速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对此寄予厚望。东南亚地区各国普遍积极参与主要服务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亚投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但是,在东南亚地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一帆风顺,仍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例如,有学者就认为,即使是在与中国关系特别密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景期盼甚高的柬埔寨,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也有一些疑问或担心,涉及柬埔寨的国内发展、该倡议的权益与风险、对柬的内政自主性及社会习俗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技术转让、柬埔寨与其他大国关系等诸多方面[2]。至于从昆明直抵新加坡的泛亚高铁线路规划在沿线多个国家遇阻,如中泰铁路的谈判进展缓慢,不断出现反复,给人以“好事多磨”的印象。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来自民间的不理解和缺乏获得感也是重要原因。例如有学者认为,在与中国有着“一家亲”关系的泰国,也出现了被视为“厌华”的情绪[3]。正因如此,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必须首先从增加中国与该地区各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信任做起,而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双方民众沟通的最有效途径。

诚然,中国对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开展文化交流高度重视,也做了许多工作。譬如,社会文化是东南亚区域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共同体的支柱之一,也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早在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就已确定双方要“进一步活跃科学、环境、教育、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增进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机制。大力加强旅游合作,深化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4]。此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主要还是政府层面的,双方的民间交流与高层的密切来往相比相对较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只有民众之间有了了解和友谊,才能够促使双边关系的稳定、持续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官方层面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民间的积极参与,就缺乏牢固的根基,甚至在出现某些问题时,民意会演变成制约双边关系发展,甚至导致其倒退的因素。因此,在进一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必要大力推进双方的民间交流。

一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基础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条联系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的重要通道。海上丝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沿路国家间的贸易,推动了双方之间的物质文化的互通,也给双方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成果,并由此进一步强化了贸易等物质交流的基础。“温故而知新”,回顾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对更好地分析和认识现状、规划未来、有效推进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资料证明,双方之间已有长达两千余年的文化交流史。根据中国史籍记载,越南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三国时期已与中国有官方交往的柬埔寨古国扶南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柬埔寨古代相当长时期的历史,也正是由于中国史籍的记载而得以重构。即使研究13世纪吴哥王朝的社会文化,人们至今仍然不得不借助元朝使团成员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的丰富翔实的记载。从东南亚国家方面来看,也有许多关于和中国的悠久关系的传说,如缅甸和老挝的古代传说都称他们的人民与中国人拥有共同的始祖[5]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往来和交流主要是通过海上丝路进行的。考古结果证实,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就已经通过海路运达东南亚地区。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以及丝绸、瓷器等深受欢迎的产品都是通过海道或者陆路远播东南亚的。中国文化在该区域的影响涉及农业、采矿和造船技术、烹饪、工具、乐器、源于汉语的借词、货币交换以及行政、法律制度等诸多领域。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先进的中国文化的传入,一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例如,被视为印度文化代表的混填在征服了扶南之后,把较先进的印度文化引入扶南,包括让扶南妇女穿着贯头而改变了她们以往的裸体陋习。然而,当时男子仍然裸体。据记载,“吴时,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使于寻国,国人犹裸,惟妇人著贯头。泰、应谓曰:‘国中实佳,但人亵露可怪耳。’寻始令国内男子著横幅。横幅,今干漫也。大家乃截锦为之,贫者乃用布”[6]

此外,还应强调的是,中国文化是以和平友好方式在东南亚传播的。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上,中国的一些封建王朝与东南亚的极少数国家曾经发生过战争或冲突[7],但原因非常复杂,而且往往并非由中方引起。并且,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冲突往往历时短暂,只是双方交往中的小插曲。两千多年以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的主旋律。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不是以暴力和殖民,而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交流,以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的方式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具有双向性的。由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都比较早,古代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比,具有相对先进的特征,因此,东南亚接受中国文化的因素比较多,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但是,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吸纳了诸多东南亚的文化因素,许多东南亚的特产,例如各色珍禽异兽、药材香料以及其他竹席特产等也传入中国。又如“舢板”等东南亚语汇被汉语所采用,安南人阮安在北京城的设计与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等等。中国在与东南亚的交流中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实现了双方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海上丝路自古就是一条和平、友谊的文化交流之路。这些交流持续至今,不仅改善了双方人民的生活,也促进了双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中国与东南亚在历史上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分享,在一定程度上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正视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时至近代,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多个殖民地,而中国则在列强分割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交流格局因此而出现重大变化。其最明显的特点是,由于西方殖民统治的确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官方交流基本中断,而以移民为主要形态的民间交流大幅度增强。

实际上,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悠久,东南亚是华侨华人最早移居并且人数最多的地区。至少在唐朝以后,就有大批华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定居当地,繁衍子孙。在柬埔寨吴哥通的巴戎寺,就有不少反映当时华人与当地民众共同生活场景的浮雕。明末清初,由于中国明清更替、改朝换代而出现华人大规模移居东南亚的现象。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在东南亚殖民统治的确立和对殖民地的开发,东南亚出现了近代最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使这一地区至今仍是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地区。

移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在双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定居东南亚各国,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艰苦创业,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大批华人移居东南亚,更使中国与该地区各国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因此,华侨华人成为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之间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然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华人华侨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一个复杂问题。

那么,如何看待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关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应当以认真的态度对此进行展客观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地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拓新的思路。

从中国方面来看,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意识形态划界来处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华侨华人、“文化大革命”等各种因素,中国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几乎都曾在各个时期出现过各种不同的问题与波折。在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深受影响,出现对立;即使是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越南(北部)等国,也在越战结束后发生过严重对立甚至武装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难以正常开展。

从东南亚国家方面来看,除了泰国一直保持独立国家的地位之外,其他国家在二战后先后摆脱西方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东南亚各国的新政府都积极寻求整合和推广本国的民族文化,而对外来文化,甚至包括传播文化的介体——移民人群采取了孤立和排斥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中国(大陆)文化和华侨华人。由于华人在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地位突出,加之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东南亚许多国家出现了反华、排华现象。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意识形态因素出现障碍的同时,港台文化在该地区部分被视为“亲西方”的国家中的影响却不断扩大。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文化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社会动荡,东南亚国家大多把中国大陆文化视为斗争文化,对其疏远;而香港、台湾等地的文化通过教育、书报、电影、戏剧等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特别是港台经济发展的“小龙”形象,使港台文化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这些历史教训值得注意。

三 努力以文化交流打造中国—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扎实基础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和中国政府的多方努力,中国—东南亚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稳定,东南亚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处于优先位置。在中国提出并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东南亚也被视为支柱地区。

然而,在亚太地区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以及区域外国家加深介入的新格局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实力对比以及双边关系都出现了许多新现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经济得到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地区再度甚嚣尘上。但是,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各大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消长,以及中国所处的地缘优势和与东南亚各国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良好愿望与实际行动,都使东南亚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社会时仍然需要与中国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争取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在如此复杂的新格局下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共同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而其中很多来自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制度及其与中国之间的历史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将对其政府相关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民意相通与否,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关系全面发展、海上丝路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而不断增强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联通双方民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在与东南亚各国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尤其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交流上升到战略高度予以充分重视。

四 对海上丝路建设中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思考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应当提倡或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相结合。

实际上,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陆地或者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与贸易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我们今天在倡导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应当特别关注东南亚在衔接“一带”和“一路”方面的枢纽作用,把中国—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往纳入其中,并强调文化交流的特殊重要地位,努力实现“民心相通”,使这样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国家规划能够为真正地增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应充分强调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影响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如前所述,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无论是在官方层面还是民间领域内容都十分丰富。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长期持续、领域广泛、互通有无、和平友好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强调,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该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给东南亚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也正因如此,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才经久不衰,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应予以继承和发扬的。

第三,应当积极介绍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亲和面,传播正能量。

中国是一个地区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还将不断增长和壮大。因此,如何使中国成为一个大而“可亲”而非“可畏”的国家,将对中国—东南亚关系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要努力改变部分东南亚人把中国文化视为斗争文化的看法,大力宣传中国文化的“和为贵”的传统特征,以印证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时所提出的“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8]的论断。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应当通过官民并举,以“民—民”为主的文化交流来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在此过程中,中国更应努力通过展现中国文化的亲和与友善,以改善和塑造正在崛起之中的中国国家新形象,从而使东南亚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感到亲近,这也将有助于减轻和消除“中国威胁论”在民众中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大力推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双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接触的不断增多,有可能会出现“文化摩擦”的现象,因而需要特别注意努力避免可能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因素。例如,应当努力消除有些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罔顾其社会责任感的做法以及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中的某些不文明行为在东南亚国家和民众中造成的负面观感和印象。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出口,避免中国企业出口东南亚的日用品和农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总之,在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应大力传播正能量。

第四,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

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在与东南亚有关各方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时,将持相互尊重、多元包容的态度,通过平等协商和协作共同解决,并循序渐进地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中国推动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绝非如一些西方学者所称,是试图恢复历史上由中国主导建立在“朝贡制度”基础上的“华夷秩序”,而是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因此,在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更应坚持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原则,使其成为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

我们应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和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文化,也应当包括台、港、澳等地,甚至海外华人的文化。在东南亚国家,许多人认为中国台湾地区较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而港澳文化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范例,具有特殊的现代感和吸引力,因而他们对台港澳文化的认识更多一些。如何融合整个中国的文化,向东南亚各国民众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华文化”,使其对中华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是今后对东南亚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此外,要继续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上文已经提到,在长期的双边交流过程中,中国也曾吸纳了东南亚各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构建起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中的一些共同和相似的价值观。因此,在今天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更应在向东南亚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继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和汲取东南亚各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第五,要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的因素。

在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民众看来,现在中国在对外交流中似乎过于强调传统文化,有点“言必提孔子”“视必看京剧”的味道。因此,有必要加强关于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如何推陈出新,如何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以进一步丰富本国文化,并以此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介绍与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来体现和介绍当代中国文化的新风貌、新气象,而这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的新风气。

此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因素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对中国文化对当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总结,并将其成果介绍给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以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第六,应继续重视和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老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有所增强;而大批新移民的到来,为双边交流注入了新鲜血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南亚国家中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在双边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东南亚各国存在已久的华人社团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例如,该地区各国华人社团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的舞狮、唱戏等各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不仅吸引为数众多的当地各个族群的民众涌来观赏,而且他们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排练和表演的队伍之中,为华人和当地族群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东南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东南亚各国华人社团的活动也开始逐步参与其中,开始在“东南亚”和“东盟”的旗帜下组织一些跨东南亚国家的活动。自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出现了服务于该倡议的华人组织。这无疑将对今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发挥积极作用,并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新海上丝路的建设提供正能量。

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华人媒体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包括传统的华文媒体,以及随着华界演变而出现的双语媒体、针对年轻华裔的当地语言媒体以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媒体,等等。华人媒体发挥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提供娱乐等功能,特别是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华人与当地族群的沟通融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发展,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媒体对祖籍国中国的宣传力度加大、内容增多,许多华文报刊开设了关于祖籍国和侨乡的专版、专页,近年来华人媒体对“一带一路”的介绍也有迅速增长之势,这些都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有助于东南亚各国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国,亦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第七,要加强在当地民族中推介中国文化的工作。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东南亚各成员国都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并将其作为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考量。在东南亚地区,除了在新加坡华族占多数以外,其他各国也多有占其人口大部分或人数相对占优势的主体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因此,需要做好与这些国家的其他民族,特别是主体民族的文化交流工作。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东南亚各国举办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各项活动中,参与者还是以当地的华人华侨为主,而当地其他民族成员的参与度仍然有待提高。此外,虽然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但其受众主要也还是当地的华人华侨。

因此,在推动中国与东南亚的民间往来时,如何加强与当地民族的联系和交流,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如何做好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工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选派和接收留学生是国家间友好往来的桥梁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10月发表的《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决定,自2014年起的未来3至5年,向东盟成员国青年学生提供15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在招收留学生时,除了吸收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子弟以外,更需要向各国的当地民族学生倾斜,吸引更多当地族群的优秀学生来华留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因此,中国今后应特别重视开发东南亚各国当地各民族留学生生源,增加招收名额。

第八,应高度重视宗教交流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外贸易路线,也是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总观今天的东南亚地区各国,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世界主要宗教在该地区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初传时,就有不少外国或中国僧人取道海上丝绸之路,或来中国传教译经,或经东南亚去印度取经学法,促进了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佛教传播和发展。同样,在伊斯兰教东传的过程中,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和下西洋时,船队中的穆斯林随员也曾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其影响至今尚存,传为佳话。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为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宗教领域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契机和便捷条件。据笔者观察,目前在将佛教视为国教的泰国,到此从事佛教修行的中国新移民为数颇多,他们通过当地佛教组织和机构,不仅参加佛教修行等佛事活动,而且参与由它们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为密切中国教徒与当地民众的关系、改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做了有益的工作。随着海上丝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伊斯兰教界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如近年来中国伊协在印尼等国组织展演活动,还经常邀请东南亚国家的伊斯兰教团体来华访问。中国的宗教信徒与东南亚国家的信徒之间的往来,能够增强他们之间在共同的宗教信仰框架下的沟通与交流,更利于双方人民之间交往的深入。毋庸讳言,宗教问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但只要引导得当,中国—东南亚加强在宗教领域开展文化交流势必将为双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更多的合作渠道。

第九,注重在与东南亚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的具体细节,切实夯实基础。

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符合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其求稳定、谋发展的共同要求,有利于海上丝路的建设。但我们也应看到,东南亚地区是国际战略和政治博弈的敏感区,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国在国家规模、发达程度、历史传统、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别巨大,利益诉求不一。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各国及其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也有所差异。因此,在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要看到东盟一体化的合作趋势,同时也必须考虑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做到因国施策,各有侧重,不断创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模式。为此,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找准和夯实合作基础,以求取得切实的成效。

第十,切实注重培养和造就通晓东南亚语言文化的人才。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东南亚各国民族多样,文化各异,语言丰富。与此同时,这也给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带来不少困难。然而,熟悉当地语言,可以大大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起一种亲近感,对双方之间的交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改变把非通用语言视为“小语种”的传统观念,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东南亚各国语言人才的培养,以利于加深双方之间的交流。目前,在许多东南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而中国国内也随着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和民众交往的扩大,对东南亚语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利用这一势头,扩大和加强通晓东南亚国家语言人才的培养,以满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落实而出现的需求,是国内已经开设或者准备开设东南亚语言教学的高校或专科学校应当考虑的问题。

同时,为了深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单有熟悉当地语言的人才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既通晓当地国家语言,又有较深厚学术功底的研究型人才,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渊源和进程,才能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出更符合该国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前形势下,许多高校积极争办“地区与国别研究基地”,其中也不乏有关东南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中心或机构。一些已开设东南亚语言课程的高校更应顺应形势,利用其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语言优势,引导和培养他们向教学与科研并举的两用型人才转型。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的语言专业为例,近年来,已经有多位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并获得东南亚语言文化或现状问题研究方面的博士学位,应当引导他们更主动积极地参与科研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逐步成为高校东南亚研究及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智库方面的骨干。

总之,重视和加强对不同层次的东南亚语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关方面和单位应有全面的战略规划。

综上所述,重视民间和基层交流是取得双边关系发展实效的重要途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之下开展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必须重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立足于民间和基层,切实夯实民意基础。我们应该探索能够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途径和方式,以求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使中国和相关国家的民众都能够理解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旨在实现共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并使双方的国家和民众都能够从中受益的目标,从而为其打下比较坚实的民意基础。

责任编辑:米良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Yang Baoyun

Abstract:Due to the strong impuls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enthusiastic response of the relevant countrie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ut forward by China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in the world.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itiative,the will to open up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grand pla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particularly to built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to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o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is goal. For this end,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and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we must uphold the principles of openness,inclusivenes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wo side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for strengthening and deepening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peoples of two sides. In practic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we should continue to pay attention on the bridg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t the same time,we must also improve,dur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the relations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especially the dominant ethnic group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Keywords:China;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Cultural Exchanges;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1]杨保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东南亚地区、亚欧关系和华人华侨等问题。

[2]参阅王义桅《柬埔寨对“一带一路”的十大担心》,新浪网,2015年12月24日,http://news.sina.com.cn/zl/world/2015-12-24/09385174.shtml。

[3]张锡镇:《中泰关系近况与泰国社会厌华情绪》,《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3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新华网,2003年10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09/content_1114267.htm。

[5]陈建锋:《中国传统文化对老挝的影响与老挝的传统伦理》,《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9期。

[6]《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考八”。

[7]主要是与越南。元朝时则曾与占婆、爪哇、蒲甘等国发生过战争。

[8]《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28/c_1111364206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