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现象学

一 思想特征

现象学(phenomenology)强调一切知识皆是主观的,并试图分析与辨明主观知识的基本特质,其目标不仅是要理解人,而且要通过揭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使生活本身更有意义。现象学的焦点在于通过研究个人生活世界里各种元素的价值和意义,去理解人类的行动,这并不是主观的经验论,因为现象学强调:个人(包括科学家)赋予现象的意义,乃是存在于人类意识里的一般本质产物,现象学不仅要理解,并且要通过理解,增加人的自觉意识,进而不断丰富生活(阿尔弗雷德·许茨著,霍桂桓译,2012)。通过对各派现象学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现象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特征。

第一,关于人的研究,必须免除有关人如何行动的预先设定的理论或推测。观测者对于世界的观点必须悬置,以免诠释遭受外在于主体的概念或潜在解释的混淆。

第二,社会科学的目标应该是对于行动性质的理解(understanding),而非解释(explanation, “解释”这个词由实证主义所使用,强调客观证据)。

第三,对人类而言,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建构,在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行动里被创造。一个要素由于某种意向被人赋予意义后才进入了个人的世界。

另外,哲学家施皮格伯格(Spiegelberg)区分了五种现象学参见(〔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著,王炳文、张金言译,2011)对五种现象学的详细阐释。

第一,描述现象学(descriptive phenomenology):指出现在所研究的个人生活世界里的材料(现象)。

第二,本质现象学(essential phenomenology):指超越意义分布的表面现象转移到潜在的过程。研究可以直觉分析现象本质的一般性经验,而非在自然世界里真实发生的经验。

第三,表象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appearances):指研究随着意向性的操作以及意义的分派,现象本质如何被塑造。

第四,建构现象学(constitutive phenomenology):本质和本质性的关系,发展成为意识中的一部分,而建构现象学研究这种意识如何发展。

第五,诠释现象学(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诠释潜藏在意识里的意义,即那些不能立即展现的意义。诠释学(hermeneutics)最早是阐释神学的经文,现在用来诠释一切正文,目标在于理解作者的意思诠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被描述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20世纪60年代以来,解释学与西方其他哲学学派以及人文学科中的有关研究结合,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解释学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法国保罗·利科的现象学解释学和德国的批判解释学。参见(潘德荣,2016)。。它与观念论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要联系行动者的情境,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倾向于找寻意义背后的普遍真理,相信纯粹意识(pure consciousness)的存在,但诠释学只在现象层次上具有解说意义,比较局限于经验的层次,甚至有些现象学家认为后三种现象学是不可能的,因为观察者无法进入研究对象的心灵。

二 研究方法

现象学由研究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开始,即个人接受生活其中的生活世界并不加质疑。在辨明了自然态度后,就试图联结潜藏在背后的一般本质,以及存在于意识中的绝对知识(赵万里、李路彬,2011)。需要注意的重点在于现象(个人生活世界里各项目的意义)必须不经中介地传送到现象学家眼前,但是我们不能真的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观看,因此施皮格伯格提出两种近似的方法参见(〔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著,王炳文、张金言译,2011)对现象学方法的详细阐释。

想象的自我转移(imaginative self-transposal):研究者想象自己占据了他人的真实位置,并且从那里观察世界,研究者尽可能地想象他人的心灵架构。可以用他人的第一手感知和他人的传记作为这种想象的线索。因此,要达到根本的共识,研究者要将自己转移到研究对象的情境,然后在那个位置上重构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沉思式的方法。

合作的接触与探索(co-operative encounter and exploration):这种方法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关,分析师和被研究者一起探索后者的生活世界,而其间的关系是相互信赖与尊重。被研究者将其观点托付给现象学分析师,使分析师可以利用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但这毕竟不是分析者的眼睛)。因此,现象学的探究有赖于沟通,依靠的是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互为主体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参见(王晓东,2004)。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