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食主产区建设的意义
2008年7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粮食增产400亿公斤的目标,这对粮食主产区优化结构、挖掘潜力,实现粮食增产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倾向于黑龙江、吉林和河南三个粮食核心区建设,然而对在国家粮食生产中具有传统地位的粮食主产区而言,在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其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意义重大。
首先,促进粮食主产区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2006年起,全球粮食价格一路上涨,尤其是2008年粮价飞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谷物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增长92%,小麦同比上涨130%,引发全球对粮食危机的担忧。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年产粮食在5000亿公斤以上,但粮食供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粮食主产区建设,有利于传统粮食生产大省发挥粮食生产的基础优势。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是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大省,气候适宜,耕作历史悠久,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近年来,河南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亿公斤、400亿公斤和500亿公斤三大台阶,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2,占全国的1/10,不仅保证了本省近亿人口的粮食供应,而且每年调出150亿公斤原粮及加工制品。特别是河南依托粮食生产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成长,已经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良好发展格局。建设粮食主产区对河南发挥粮食生产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对促进传统粮食生产大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仍以河南省为例,2007年,河南工业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首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38亿元,居全国第5位;实现利润1959亿元,居全国第4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结构转型。即使如此,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仍需优化提升,河南目前还存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突出和区域发展差异性明显等问题。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有利于在保持粮食生产地位的前提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有助于形成农业和工业并重、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需要在中低产田改造、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系统建设。既要强调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提高,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以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导致的“高产穷县”问题,又要强调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联关系,探讨强化粮食生产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粮食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粮食增产,一靠投入,二靠技术,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农业生产阶段,由于产出高度依赖于投入,所以特别强调对土地开垦、人口增长以及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但这些不足以改变农业停滞落后的局面,必须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正是由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在生产力上的巨大差异来源于使用的技术不同,包括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等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显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胡锦涛在考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时曾指出:“从根本上讲,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靠科学技术,要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还在于农业的科技进步。”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科技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粮食新品种研发、繁育,结合农业生产条件研究高产栽培技术;另一方面要探索科技应用推广的道路,建立农科教协作机制。
第二,实施农产品加工战略,推进强化粮食生产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粮食主产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粮食产量和生产力的提高,但其战略目标绝不仅仅是增加粮食产量,还包括确定传统粮食主产大省在今后发展中走一条什么样的崛起之路,努力实现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的双赢,走出一条强化粮食生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在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对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必须有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处理好工业化进程中各方面的关系。实施农产品加工战略,需要将上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产业集群,探索和促进“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贯彻和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理念,形成具有粮食生产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加快制度创新,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粮食主产区面临一个重要难题是,传统粮食生产大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农民数量多,农民收入偏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城乡市场分割现象突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这些都形成建设粮食主产区的环境和制度制约。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包括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加快制度创新,提供建设粮食主产区的制度环境,改革阻碍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资金、技术和知识由城市向农村流动,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