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2],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3],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4]无欲,使夫[5]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6],则无不治。

注释

[1] 尚:崇尚、推崇。贤:贤才,才能出类拔萃的人。

[2]贵:重视。难得之货:特指稀缺而且不容易得到的东西。

[3]见:同“现”,显现、炫耀。可欲:可以引起人们争夺,激发人们欲望的东西。

[4]无知:没有伪诈的心智。

[5]夫(fú):代词,那些。

[6]为无为:遵循“无为”的原则。第一个“为”,做、实行之意。

译文

执政者如能教导众人消除争名之心,人们就不会去争逐名号;教导众人不要贪恋财物,人们就不会去盗取身外之物的货利;不显现炫耀那些足以引起人们贪欲的声色货利,人们就不会胡思乱想。圣人的治国之道就在于:既要净化民众的心思,又要保障民众的温饱;既要削弱他们热衷物欲,竞逐名利的心志,又要增强他们的体魄。圣人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不生伪诈、贪婪之心,并令那些自认为较为聪明的狡诈之人也不敢任意妄为。按照自然无为的方法去治理政务,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简析

本章着重讲“圣人之治”,也就是要“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无为而治”。意思是为所当为,做应该做的事,天下就能无所不治。“为无为”的核心精神是顺自然,不干预,着眼于保持人的纯朴天性。然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之风,都是统治者设置名位,标榜贤能,贵重财货,迷恋声色犬马等太过“有为”所致。

所以,要无为而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节欲”,即节制人的贪欲。在老子看来,这些“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才正是社会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名逐利的主要诱因。因此,他主张反其道而行之,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以及“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简单说,既要“虚其心”,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之自私的欲念得到减损,从而回复纯朴的本性;又要“实其腹”,做到了这些,也就为实现“无不治”创造了条件。换句话说,只有“节欲”方能做到“无为”,能“无为”,自然就能减少“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所引发的你争我斗,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这样一来,天下就会得到大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不治”。

全文核心与重点都在如何“节欲”以及“节欲”与“无为”的辩证关系上,实现“节欲”必须既要“实其腹”,又要“虚其心”,即两手抓、抓两手。

当然,老子“不尚贤”的思想在当今注重科学技术发展,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看似不相容,但如果取其合理的内核,仍然可以为今所用。

启示

启示一:“尚贤”的负面,容易激起人们的贪竞之心;“不尚贤”的正面,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尚贤”在当时的社会还算是先进的思想潮流,为何老子还要一个劲儿地反对“尚贤”,主张“不尚贤”呢?我们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一是“尚贤”行为容易激起人们强烈的占有欲。“运动员希望自己永远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拳击手希望自己是举世无敌的拳王,选美大赛上每位姑娘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艳压群芳的世界小姐,战场上的士兵都希望自己抢到头功,甚至学校里的小学生也希望自己排名全班或全校第一”[7]。所以,抬举贤才和崇尚贤名必然会激起全社会的贪竞之心。二是容易导致权利、机会、规则和既得利益的不公平。如果往深处想想,实施尚贤举措,随之而来的便涉及名位设置及名位的级次。而名位与级次的背后就是配套的与名位对称的利益,因级次而又导致利益落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为古往今来越来越多的人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既然有了利益落差,竞名逐利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因名位而拥有职位,而职位里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难得之货”,有“见可欲”。古人今人中,又有几个是痴呆之人?在诱人的利益面前,谁又愿意放弃竞争?不争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那才怪哩。

所以,国家想治理社会上争名逐利之风,就要从制度层面上考虑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启示二:老子的“虚其心”与“实其腹”旨在告诉我们,无论治国还是理政,既要确保“实其腹”,即高度重视民生,大力发展经济,保障民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同时,也要重视“虚其心”的道德建设工作,用罗马人的话说,“健康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净化民众的心灵,淡化物欲至上观念,削弱竞逐名利的心志,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总之,没有精神文明的支持,物质财富既无质量又不安全。没有精神文明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就像是建在流沙上的高塔,在社会和自然突变前必将荡然无存。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虚其心”与“实其腹”应成为领导或管理者的座右铭。

案例

以德治乱的龚遂

汉宣帝继位以后,渤海郡和附近地方发生了严重饥荒,饥民们纷纷起来造反,太守束手无策。宣帝于是任命龚遂为渤海郡太守。他到了渤海郡的地界,官吏们便率领方方面面的人员前往迎接。龚遂要求一切从简,便打发他们统统回去。接着,又立即通告所属各县:“撤回所有追捕盗贼的官吏;凡是拿着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追究,手里拿着兵器的人才是盗贼。”

然后龚遂轻车简从到府就任,全郡局势一下子就缓和了下来,饥民们也都纷纷散去。渤海郡还有不少抢劫的人,听到发布的公文,也都丢掉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镰刀,盗贼从此销声匿迹。同时,龚遂随即打开官府的粮仓,赈济贫苦的百姓;挑选清廉的官吏,致力于地方治理,以安抚长期处于纷乱中的百姓。

渤海地方的风俗崇尚奢侈,喜欢从事工商业而轻视耕作,龚遂于是亲自带头倡导节俭,劝导百姓务农种桑。到了秋冬就督促他们收割,还让家家户户多积蓄些能充饥备荒的食物。由于龚遂的巡视、督导、勉励,郡中有了积蓄,官吏和老百姓也都逐渐富裕殷实起来,刑狱诉讼等案件渐渐减少以至几乎没有了。

龚遂治理渤海郡完全体现了老子“虚其心”与“实其腹”,“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智慧。渤海郡很快就出现由乱到治,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人造天才的悲剧

曾经名扬一时的美国神童赛达斯6个月会识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500字的文章,他在6岁生日晚会上又公布了一篇解剖学论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成了全美新闻机构大捧特捧的超级明星。他12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然而14岁那年却因患精神病入院。21岁时,做了一名极为普通的商店店员,薪金少得可怜。

赛达斯的父亲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荣誉教授。他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与培养的。所以还在小赛达斯出生前,他就准备在儿子身上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计划。当小赛达斯刚一出世,他就在小床的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旁发出字母的声音。接着他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于是,赛达斯从小就被多种外国语言所包围。整个婴幼儿时期就成了他独自苦读的过程。这样的训练结果使得孩子过早成熟。

尽管小赛达斯天资聪颖,但过分加压却使其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发笑。然而,父亲由于功名心切,想借此出人头地,竟然继续试验。后来,赛达斯在一次专题演讲中,当听众报以掌声时,他竟背过身去痴笑不止。他被视为精神病患者送进了医院。虽然他在痊愈出院后,又以优异成绩在哈佛大学毕业,但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与整个世界产生强烈的反感,热切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此后,他竟离家而去,更名改姓,在一家商店里当了个普通店员。

注释

[7]戴建业:《老子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