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安全理念与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理念的发展变化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
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没有不好的管理者,只有不好的领导,没有不好的领导,只有不好的安全理念。
聪明的领导靠先进的理念、完善的制度、深厚的企业文化来管理,而不是靠命令。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但先进的技术无法弥补落后的管理,不要以为设备先进就万事大吉,还必须得有先进的理念。
而“抓罪犯式”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无济于事。它根本的错误在于,问题出在“系统”上、“机制”上,而“板子”却打在工人的屁股上。
(一)人类安全理念的发展变化
人类安全理念的发展变化见表1-2。
表1-2 人类安全理念的发展变化情况
图1-11 事故发生率与安全理念的关系
事后型管理模式:发生事故或灾难→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实施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预防型管理模式:提出安全减灾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随着安全理念的变化,事故发生率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1-11。
(二)我国安全生产理念的变化
古代,人们由于对自然、事物认识的局限,安全理念以听天由命为主,但也有对安全、对事故的精辟见解。东汉末期的政论家、史学家,《申鉴》作者苟悦有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其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句话说明:在事故未发生前未雨绸缪,预想到事故可能会发生并采取防治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这是处理事故的上策;未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导致事故发生,但能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事故的扩大,这种救治事故的措施是中策;未能发现事故隐患并处理,事故发生时也未能及时补救,致使事故发生并蔓延,事故停息后,根据事故责任处理相关当事人,起到警戒后人的作用,这是事故处理的下策。防患于未然是上策,现代企业“一切事故可以预防”的零事故理念与此一脉相承;但人们往往由于未能看到事故发生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危害,忽视了对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当事人的重视和及时奖赏。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古人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中国自古就讲“万事预防为先”、“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等道理。这与安全工作始终遵循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相一致。
★国内外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差别
差别之一:我国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传统精神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不够深入,重视事故抢救,轻视逃生。
差别之二:我国坚持违章必究,坚持事故责任人不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而国外更重视“清楚原因比什么都重要”,对人员失误一般不处罚,认为处罚政策会导致事故原因失真。
差别之三:我国对安全生产强调的是“强化管理”,而国外认为“人总会有失误”,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因此更重视采用技术手段来防止失误,技术手段更为完善。
差别之四:我国在电气化设备倒闸操作中执行工作监护制度,一人操作,一人监护,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误操作,但容易有依赖。国外更强调个人的责任心,电气操作完全由个人独立完成。
(三)安全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安全文化,是指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安全文化构成见图1-12。
图1-12 安全文化构成
★南风法则(温暖法则):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啸,寒冷刺骨,结果却是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吹面不寒,暖意融融,行人慢慢脱掉大衣。这则故事给管理者的启示是:在安全工作中,有时以人为本的温暖管理带来的效果可能会胜过苛刻严厉的批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文化教育中,绝不能生冷硬粗,以罚代管,以批代管,更不能放手不管。在安全培训上、管理上,就是把工作做在员工心里,创新方式,喜闻乐见,最终实现职工“我要安全”,自觉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