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长动能不足 不确定性和风险上升
——2016年前三季度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最近,我们对前三季度国际经济形势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的看,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三低三高”的特点,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负债、高资产价格、高风险。尤其是经济长期低迷引发的保护主义、货币宽松催生的债务累积等,加大了全球经济和金融的不确定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放缓,新兴经济体总体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复苏进程反复,缺乏有力、可持续的增长点,新兴经济体尚未走出低谷,但积极迹象增多。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发达经济体增长预测从1.8%下调至1.6%,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4.1%上调至4.2%。经合组织(OECD)最新预测报告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
美国经济温和增长。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折年率增长1.4%,其中私人消费支出增长4.3%,私人投资降幅扩大至-7.9%。前8个月商品和服务出口同比下降4.1%,进口下降3.6%,贸易逆差有所扩大。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2007年以来最高,但失业率也略有上升,从8月份的4.9%升至5%。美国GDP增速自2014年三季度达到5%的高点后,一直在3%以下低位徘徊,由于生产率增速比较低,未来强势美元可能抑制投资和出口,短期内实现高增长难度较大。
欧元区增长放缓。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增速仅为一季度的一半。其中,法国经济环比萎缩0.1%,意大利经济零增长。8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保持在10.1%的高位。工业生产增速连续3个月下滑,7月份同比萎缩0.5%,为今年以来首次负增长。9月份综合PMI降至52.6,创2015年以来最低。考虑到货币政策空间接近极限、英国“脱欧”、劳动力市场僵化、银行坏账高企、难民潮等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还有许多“坎”要过。
日本经济提振乏力。二季度,日本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0.7%,远低于一季度1.9%。其中,占GDP比重60%的私人消费增长0.2%,商业投资下降0.1%,但公共投资增长2.6%。物价持续低迷,截至8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6个月下降。日本央行推出附加收益率曲线控制的量化和质化宽松政策,但效果有待观察。过去两年,日本经济交替扩张和收缩,前景不明朗,企业不愿增加投资,个人消费谨慎,削弱了刺激政策效果,目前还看不到扭转颓势的迹象。
从新兴经济体的情况看,东亚、东南亚、南亚依然是增长的“火车头”。印度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1%,虽然环比有所回落,仍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8月份印度制造业PMI升至52.6,创13个月来最高水平。东南亚地区受基础设施投资等支撑,经济增长稳健,二季度菲律宾、越南、印尼GDP分别同比增长7%、5.6%、5.2%。对初级产品出口依赖大的巴西、俄罗斯等国持续衰退,但随着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冲击逐步化解,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二季度同比分别下降3.8%和0.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6和0.6个百分点。最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达成限产协议,也有助于改善俄罗斯、墨西哥、委内瑞拉等产油国的经济前景。
二、新老问题交织叠加,挑战和风险不容忽视
在全球经济增长疲弱的背景下,总需求不足、跨国贸易和投资低迷、结构性改革推进迟缓、各国货币政策持续分化等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又在凸显。
(一)反全球化浪潮拖累跨国贸易和投资。近年来,一些国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反全球化声音日渐高涨,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贸易谈判受阻。美国大选中,两党候选人均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持否定态度,越南推迟审批TPP,欧盟排除年内完成TTIP谈判的可能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各方分歧较大,达成目标时间推迟。二是英国公投“脱欧”。这鼓舞了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右翼政党,未来不排除还有类似情况发生,并对现有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造成冲击。三是针对跨国公司的制裁与反制裁。最近,美国指控德意志银行参与违规金融活动,要求其支付140亿美元赔偿金。苹果公司则被控获得非法税收优惠,收到欧盟委员会130亿欧元罚单,亚马逊、麦当劳、谷歌等美国公司也在接受调查之列。四是贸易摩擦案件多发。今年前8个月,仅针对我国就有20个国家(地区)发起8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1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和94%。美国和印度是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本轮反全球化浪潮的根源主要是,全球化利益长期以来在各国之间、劳资之间分配不平衡,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社会不满和焦虑情绪上升,对全球化质疑增多。随着全球化进程几近停滞,跨国贸易和投资雪上加霜。据世贸组织(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增速将放缓至1.7%。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降幅可能达10%—15%。
(二)宽松货币政策迟滞结构性改革进程。摩根大通统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50家全球主要央行累计降息672次,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量化宽松。这促进了经济企稳,但推迟了市场出清,不利于资源向高效领域转移。目前,美国加息十分谨慎,欧元区、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几乎走到尽头,退出可能引发通缩和衰退,加码又效果不彰、余地不大。特别是负利率政策后遗症很大,不仅提升通胀的效果不尽人意,还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削弱了银行盈利能力。欧洲银行业持续承压,经营惨淡,德意志银行、德商银行、荷兰国际集团、荷兰银行、西班牙人民银行等纷纷大规模裁员。如各国不在结构性改革上取得突破,很难走出低增长泥潭。
(三)杠杆水平不断走高累积金融风险。IMF报告称,2015年全球非金融行业债务已达15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25%,其中公共债务约占1/3,相当于全球GDP的85%。根据全球经济增长和债务发展趋势推算,今年这一比例还会上升,经济低迷与高债务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一些国家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房价飙升,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股市也不断走高,截至9月底,美国和德国股市分别比国际金融危机前上涨57%和63%,菲律宾、印尼、泰国、印度、南非股市分别上涨180%、157%、110%、89%、80%。高资产价格与低迷的经济形势明显背离,潜藏较大风险。截至9月13日,被惠誉列入“负面展望”评级的国家超过“正面展望”的国家,被下调主权评级的国家达20个,预计全年将创下1994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四)美联储加息扰动全球金融市场。去年底开启加息进程后,美联储每次加息节点都牵动市场神经,对各国跨境资本流动、货币汇率、股市、债市等带来广泛冲击。目前看,美联储内部对加息存在一定分歧,但年底前加息的概率很大。而加息会导致美元走强,压低大宗商品价格,对新兴经济体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国可能面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等挑战。
三、主要建议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对我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关键要化挑战为机遇,加强国际合作,筑牢风险底线,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
(一)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在当前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外需低迷、国际上针对我国贸易摩擦升级的形势下,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个突破口。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要推动尽快落地、早见成效。更加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借鉴境外经贸合作区、中马“两国双园”、企业联合出海等做法,创新合作模式。加强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法律、会计、金融等方面的服务,补上“短板”。推动尽快举办关于钢铁产能过剩的全球论坛,加强就此问题的国际合作。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预判预警等信息服务,减少企业对外合作中的政治和政策变动等风险。
(二)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浪潮对跨国贸易和投资具有重大负面影响,我国作为本轮全球化的受益者,必须旗帜鲜明予以反对。加强与IMF、世界银行、WTO、二十国集团(G20)等平台的合作,遏制保护主义上升势头。在积极推进RCEP谈判的同时,更加重视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谈判,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谈判。针对涉华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趋势,既要加强交涉和反制,也要支持企业积极应诉。强化行业自律,减少出口无序竞争。
(三)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染。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内国际各种不稳定因素容易传染共振。一方面,应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国内金融风险,加强监测预警和压力测试;另一方面,应强化底线思维,密切关注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动向,尤其是美联储可能加息、欧元区和日本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新兴经济体货币汇率变动等的影响,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预期管理,防止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和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
(四)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在单靠货币政策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只有各国货币、财政、投资、贸易等政策共同发力、相互协调,才能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要充分利用G20等平台,明确落实增长战略的优先顺序,提升经济增长包容性。强调财政政策对促进增长和结构性改革的作用。加强货币政策沟通,推动主要经济体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提升特别提款权(SDR)的代表性、扩大使用范围。
201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