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远古人类与动物一样,只能通过声音的大小和频率相互传递信息。随着漫长的进化,人类从“有声无言”到“有言无文”,最后才产生了文字。
1.1.1 起源
就中国而言,关于文字起源的说法有5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其中最被后人认可的是结绳说。
1.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中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的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的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4.仓颉造字说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曾把流传于民间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5.图画说
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及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都是起源于图画的古老文字体系。文字画一种是向巫术发展,另一种是用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那么这种图画可能就是文字的前身。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1.1.2 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阶段,如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5个阶段:声、形、象、数和理。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中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和雨声等,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数”概念是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为“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意思。
刻在兽骨上的象形文字
汉字漫长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