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资源、政治机会、组织生态环境和NGO的发展
一 艾滋NGO发展的总体状况
中国在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最初的艾滋病患者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吸毒人群中。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艾滋病疫情的流行和扩散比较缓慢,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吸毒和性行为。到了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中部地区暴发了部分有偿供血者由于血站的卫生条件不合格而感染艾滋病的疫情。之后,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流行范围扩大,局部地区疫情相当严重。除了通过吸毒、血液感染、性行为的传播途径外,艾滋病在同性恋群体中的传播也在蔓延。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预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78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5.4万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艾滋病疫情进行防治和控制,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并在2006年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2002年,中国开始自行生产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并免费向河南、安徽、湖北等重点地区的患者提供。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包括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免费预防母婴传播,免费上学和开展生活救助等。在制度建设方面,1997年我国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并于2004年改名为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了协调力度,实现了从中央层面来统筹协调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控的目标。在艾滋病的防治过程中,政府也不断意识到社会组织是艾滋病防治的一支重要力量,不断引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在这个背景下,艾滋NGO从90年代末开始快速发展。这些艾滋NGO活跃在病人关怀服务、同伴教育、艾滋孤儿、政策倡导等各个领域。
图2-1显示了从1987年到2008年的艾滋NGO总数以及每年新增的NGO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08年,艾滋NGO的总数达到了678家。从1987年到2000年,艾滋NGO的总数不足100家。在2000年以后,艾滋NGO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1~2006年发展得尤为迅速,每年新增的艾滋NGO在50家到120家。2006年后艾滋NGO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图2-1 艾滋NGO每年新增组织数目和累计组织数目(1987~2007)
资料来源:《中国艾滋NGO名录》2005年版、2007年版、2010年版。
不同类型的艾滋NGO的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图2-2显示了从1987年到2008年每年新增的草根NGO、政府NGO和国际NGO的数目。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NGO和政府NGO在数量上占多数,草根NGO比较少。进入90年代后,政府NGO的数目仍占多数,草根NGO开始有所发展。90年代后期草根NGO开始快速发展。2001年以后,草根NGO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同时政府NGO也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增长速度不如草根NGO。国际NGO在此期间的发展相对较慢,在2002年达到高峰后逐步下降。草根NGO和政府NGO在2005年和2006年后发展速度也分别有所下降。

图2-2 不同类型的艾滋NGO的每年新增数目(1987~2007)
资料来源:《中国艾滋NGO名录》2005年版、2007年版、2010年版。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艾滋NGO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