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山地区域新农村建设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云南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并重,以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迪庆藏区和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为主战场,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大扶贫力度,相继在91个县(区)实施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设。

云南地区边境线长,山地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集位于边境和多民族等特点于一体,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主战场,是边境县数量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包括10个州、市60余个县、区以及各族群众4700万人。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从地理上讲,该地地处边远高寒山区,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的绝大部分,坝区面积较小。

从社会发育程度上讲,多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总体滞后,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从经济发展情况上讲,该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偏低,农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人均值偏低。

从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上讲,这些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民族团结,而且影响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众所周知,农村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它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含义,如今农村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要求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建设一个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农村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粗放式、低水平的建造模式,建造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在“禁砖”的背景下,就要以此为契机,加快集约化、绿色的建造体系的研究,改变农村住宅目前的粗放式、低水平的建设模式,跟上农村发展的时代步伐,使住宅建设走上一条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此外,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提升农民的住房环境,还要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于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因此,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精准扶贫开发新格局。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略的提出,云南边疆山地农村发展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国家对于农村振兴建设的重视,使关注、研究、谈论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也包括了对云南边疆山地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研究与讨论。一方面,云南边疆山地农村的环境设计问题切实关系着当地村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云南边疆山地村镇环境建设的质量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全新的设计理念来指导云南边疆山地农村的环境设计,创造独具特色的村镇居住环境。

然而,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活动的城市化倾向使很多设计人员对农村的地方特色文化、农民的生活习惯等都不甚了了,“送别墅到乡村”等类似的设计方案并不符合农村居民生活的要求。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立足于农民切身利益和迫切的需求,找到一套适合农村的住宅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5年11月,云南财经大学“挂包帮”活动转战马关。在云南财经大学党政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云南财经大学钟正山美术馆、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整合社会资源,联合云南强瑞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曲靖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昆明民用建筑设计院组成设计研发团队,选派优秀师生进驻马关坡角镇,结合当地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仔细思考该如何解决人畜粪便问题、提高乡村空间品质、引导生活方式、树立乡村特色,为新农村打造样板。

团队着力打造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能够显著提高社会效益的试点村落,为试点村居民营造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环境。通过就业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运用新技术、高科技来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钢结构、高压生土卯隼砖、CIGS薄膜玻璃光伏发电、秸秆有机肥、中科纳米节能灯系统、道路固化剂等技术的引入,能有效地降低农村住房改建成本,特别是在农村建筑新材料应用、成本控制和社区治理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农村自助建房的实践,建筑成本有效地控制在500元左右,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结合乡村污水分散处理的现状,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对垃圾、污水等进行生物技术处理,生产有机农业肥料,增加农户收入。经有效处理后,人畜粪便变成有机肥,不仅在根本上改变了脏乱差的村庄样貌,还有效地解决了试点村村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本书旨在将云南财经大学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成册,抛砖引玉,为云南山地农村建设出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