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采茶调
(1)黄梅采茶调概说
黄梅戏与黄梅采茶调关系至为密切,而黄梅采茶调形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以当下的行政区划,南临江西九江、湖口,东与安徽宿松毗邻的黄梅县隶属湖北省黄冈市,但在古代的行政隶属与划分中,黄梅县与安庆、九江等地区有着长远而密切的联系,因而与皖、赣地区常常被当作一个整体。又由于战争、贸易、天灾等多种因素,人民迁徙往返频繁,所以这些地区虽分属三省,却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圈。因此,探索黄梅戏的源头——黄梅采茶调,不能受其名称限制,局限在黄梅县一个地方,而是要放到以黄梅县为重点的皖、鄂、赣三省之间的广阔区域来考察。
黄梅县的民歌历来非常丰富,几乎各个行业都有相应的歌谣,如渔歌、樵歌、采茶歌等。在这些劳动者所唱的民间歌谣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采茶歌。据黄梅县采茶戏的老艺人熊利华说:“从前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坪山都是产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他们用歌谣,或独自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许多采茶调。像 ‘正月里来到采茶,梅花儿开,梅花儿开得锦绣花儿开,望我的郎儿回’。上山采茶的人们,也从各自的乡村,将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带到茶山上去唱。”因此,这些在劳动中产生的山歌小调,不仅仅涉及当时采茶的场景与生活,同时也是对当地百姓更为广阔的民间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其生动有趣的劳动场景描写,真挚朴实的情感抒发流露,唱出了广大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与愿望,如涓涓清泉滋润着他们长年劳作而疲惫的身躯和心灵。因而这些山歌小调广泛受到该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大众百姓的深深喜爱。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把自黄梅县传出的各种民歌小调,都统称为“黄梅采茶歌”或“采茶调”。
除了直接产生于当地之外,黄梅戏的民歌中很多是外省传入并广泛流播于该地区的。仅就采茶歌而言,同为著名产茶区的江西、安徽、浙江等地都有各具特色的采茶歌,在各种因素的带动下,这些民歌也常常在相邻地区相互流播,为黄梅县的采茶歌所吸收。此外,“江西调”“花鼓歌”“桐城歌”等赣皖地区的流行曲调也很早就传入了黄梅县一带,并在黄梅戏的传统歌舞小戏中得到了保存。因此,黄梅采茶调并非一时一地的民歌,而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积累,是皖、鄂、赣三省以及更广阔地区多元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2)黄梅采茶调的传播
随着黄梅采茶调的不断丰富,这种民间小调很早就开始向其周边或更远的地区流传开去,因而在很多其他地区的民歌中就发现有“黄梅调”的记载。正是黄梅采茶调在流播过程中与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产生了或歌或舞并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小节目,逐渐形成了黄梅戏的雏形。
关于黄梅采茶调如何传播到周边,尤其是邻近的安徽地区,一直存在着多种说法。一说随“军”而来,一说随“水”流来,一说随“商”(包括手工业者)传来。随“军”和随“商”两种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根据,但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黄梅采茶调主要是随“水”,也即当地灾民在水、旱等天灾中纷纷逃荒而流播开来的。这在许多老艺人的口述和黄梅戏剧目情节中都能得到一定的印证。1953年黄梅县孔垅镇的老艺人接受当地文艺工作者采访时说:“乾隆年间发大水,我们黄梅人,死的死,逃的逃,除到本省的蕲春、麻城一带,还逃到江西的九江、湖口、瑞昌、武宁和安徽的宿松、太湖、望江、怀宁等地。他们逃到外地,除了小部分人出卖劳力,大都是卖唱糊口,也就是沿门乞讨。我们黄梅人以后养成出外卖唱的习惯,相传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黄梅戏传统小戏《逃水荒》也描写了乾隆年间的这场水灾中,百姓外出逃难的悲惨遭遇,以及黄梅县灾民演唱民歌小调赖以谋生的情景。从该剧的唱词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黄梅县逃荒之人大多数都会唱小调,尤其是青年女性,这成为黄梅人逃难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他们在清唱小调时,用两块板击节,还有帮腔,所唱内容可以即兴创作,曲调固定,而调中衬字衬句较多,如“嗬啥嗬啥咿嗬啥”之类。由此可以推断,黄梅采茶调的传播主要是随着灾民的四处流动而完成的。
(3)采茶调与其他民间艺术的融合
在灾民外出逃难的过程中,除黄梅采茶调外,“道情”“花鼓”“连厢”“罗汉桩”“送傩神”“莲花落”等民间艺术,也是他们常常借其演唱表演的主要手段之一。正是在这种长期共生共存的艺术环境中,黄梅采茶调逐渐将上述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吸收并融合进来,以至于出现了敲渔鼓、唱采茶调,或边唱采茶调边舞霸王鞭等各种新的表演形式。多种艺术形式的吸收与融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黄梅采茶调的歌舞表现力,在它向戏剧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可以说,黄梅戏是在皖、鄂、赣三省间流行的异彩纷呈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也印证了戏曲艺术形成的一般规律:任何一种成熟戏剧形态的戏曲剧种都是在对多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不断吸收并加以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定型并走向成熟的。而所吸收对象的文化特质、所融合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也正是形成剧种艺术形态各异的根本原因。当然,在黄梅采茶调的发展阶段,黄梅戏对这些民间歌舞的吸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随着其叙事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或被淘汰,或被创造性地整合,从而形成了文化气质独具一格的黄梅戏剧种艺术。而这一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花腔小戏、串戏、本戏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