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人的城镇化需求,对城镇空间载体的界定,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机制的全面改革做了系统的安排和部署,提出了全面落实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同时提出,要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加快提高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大力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伴,我国的城市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城镇化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式绿色城市发展模式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尤其作为我国城市网络体系中关键节点的各大都市,它们不仅是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的中心,而且日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出现新变化。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众多大中城市尤其各大都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都市的繁荣发展,既为都市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及其与都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譬如,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条主线,以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会在推动都市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极大促进城市青年的就业创业,使他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实现青春梦想。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以人为本,把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浅城市化”、“半城市化”的问题,使包括外来务工青年及其随迁子女在内的全体城市青少年享受到更加均衡、公平、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使他们能够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都市新经济、新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需要广大都市青少年做好充分准备,要善于学习,勇于创造,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实践创新等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城市品质的提升、治理能力的提高、文明程度的增加,离不开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全体城市居民对城市社会事业的关注和参与。这就需要广大都市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投身城市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在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总之,青少年群体是我国各大都市中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力量,他们在都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中均扮演着积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少年发展与城市发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的内涵,都市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城市的进步发展交互作用、互为因果,研究探讨青少年发展与都市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促进都市青少年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对于加速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项目号:13JBGP039)培育期的第二本发展报告。报告以实证调研为基础,选取北京、上海、广州,中部地区的郑州、武汉,西部地区的西安,东北地区的哈尔滨、沈阳和昆明等10个具有代表性的都市,以生活、工作、居住在这些都市中14~35周岁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我国城镇化大发展背景下都市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揭示他们的发展状况、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他们在发展中的主体需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尤其注重从积极发展、优先发展视角关注都市青少年的发展及其与都市发展良性互动的问题。报告由都市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研究、都市青少年法治素养研究、都市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研究、都市青少年“久坐族”现象研究、都市青少年阅读研究、都市青少年审美教育研究、都市青少年创业创新研究、都市青少年国际观研究、都市青少年亲情世代关系研究、都市青少年消费行为研究、都市青少年休息权研究等十二章内容组成。本报告力求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对于推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促进我国都市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报告是团队合作、集体攻关的成果。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青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洪基教授领衔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原党委书记、现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褚敏和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副院长张恽负责项目管理组的工作,赵文教授、陈宁副教授负责项目推进、任务部署、成果整合。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学术团队,分别参加了报告的调研、数据整理和撰写工作。报告各章节撰写者具体为:绪论赵文、赵凌云,第一章刘宏森、林升宝,第二章赵凌云,第三章卢会志,第四章方慧,第五章陆烨,第六章陈宁、钱飞,第七章葛凤,第八章祝春兰、丁煊红、邓丽娜,第九章赵文,第十章邓蕾,第十一章潘蒙红、杨亚男、刘江云,第十二章任园。
报告在调研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团市委、云南团省委、有关院校、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河南省团校、武汉市团校、沈阳市团校、哈尔滨市团校等青年工作院校的领导和青少年研究专家与我们共同组成城市调研协作组,高质量地完成了所在城市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搜集工作,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