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般诗意的妆容
如果说作为一个外行人,仅从服饰上你无法识别艺伎。那么,看到艺伎那颇具江户时代特色的妆容,你一定会恍然大悟,这就是艺伎。和服装一样,艺伎的发饰妆容也有其独到之处。从日本古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日本女性起初都披散长发。而后来的发髻大概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诗描写艺伎的发饰:
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
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
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
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艺伎不仅流行“高梳髻”,而且还要插上各种华丽的发簪。因为梳起了发髻,日本艺伎的发型变得极有塑造性。发髻的梳法也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江户时代,发髻样式有几十种之多,年龄不同,样式也各不相同。
在进入艺伎馆学习之前,年轻的女子要将她的头发留长,以便以后能够梳成舞伎样式的精致盘头。年轻的女子至少要梳5种不同的发型,每一种都代表学艺时期的不同阶段。比如,新晋级的舞伎的发型绑有两圈红色发带,代表纯真。通常,当学员年满18岁,或者工作满3年时,就会改变发型。在日本所有女性中,艺伎的发髻最为新潮和复杂。乌亮的黑发整齐盘绕,层层高耸,这种传统的美很容易把人剥离现实,把人带入另外一个美好的思想世界。
艺伎的发型和舞伎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舞伎在打理发型时不使用假发,而艺伎为了梳出更为精致完美的发型,常常会用到一些假发。舞伎的发型一般为“桃割”发型,正面看像桃子,顶部收紧。两鬓的发髻为真发,会露出耳朵。艺伎的发型则为高岛田发型,正面看上下宽度基本一致。耳边发髻多为假发,会把耳朵遮住。舞伎在成为艺伎的前两周要梳成“先笄(さっこう)”发型。发髻上别有“花簪”,花簪分为松竹梅、桃花、樱花等形状,12个月,12种叫法。
艺伎梳髻,需要用到发膏、绸布、纸片等道具。开始梳髻时,艺伎会将一种黏性极强的发膏涂抹在头发上,然后将所有头发盘在头顶,形成一个很大的发髻,发髻里面衬以绸巾。有时为了令发髻高耸饱满,艺伎还会在发髻中装入纸片,最后用发叉绸带固定,再插上发簪。作为发型的配饰,艺伎的发簪种类繁多,但一般都垂挂着细小的绢花,这种绢花会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艺伎梳髻最重要的是要稍微露出里面的绸布,因为绸布的颜色代表着艺伎的等级。一般而言,年轻的舞伎用红色绸巾,正式的艺伎则用花纹绸巾。
梳理艺伎的发髻需要专门的技巧,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很多艺伎都会到专业的理发店去梳理,这种理发店在当时被称为“结发屋”。因为梳理过程艰难而漫长,所以为了省时省事,艺伎每梳一次发髻都要保留好几天,直到需要洗发时才打开。为了防止发髻变形,艺伎们都十分小心地维护自己的盘头,睡觉时会使用高脚枕。这种高脚枕高15厘米左右,睡觉时枕在脑后,发髻可以完全悬垂,因此一般不容易乱。对艺伎来说,戴着坚硬如石头的发髻睡觉,还无法随心所欲地翻身无异于一种刑罚,因此很多艺伎都无法拥有好的睡眠质量。所幸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发髻逐渐被假发套所代替,艺伎们终于可以安然入睡了。
艺伎的发饰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规则体现,同时也使得她们在公共场合得到青睐。她们所使用的发饰,通常是只能在民俗博物馆看到的古人用品,而这些对于艺伎来说却显得如此平常甚至不值一提。作为引进时尚潮流的艺伎,这样一种外在衬托,使得艺伎的高贵气质和典雅内涵显露无疑。
发饰
除了发饰之外,艺伎的妆容也严格按照古代的传统。乍看之下,艺伎的妆容令人心生恐惧。清末时期的秀才王韬在首次见到艺伎时,就被其过分雪白的脸部妆容惊吓,并用“装束殊可骇人”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对艺伎的初印象。王韬的这种体会并非他独有,在他之后,也曾有人在描写艺伎妆容时特别强调了其妆容中的“白脸”。由此可见,艺伎在面部粉妆上颇为注重。
艺伎会选最白的粉,此粉不是接近肤色的白,而是刻意强调的雪白,能完全遮盖艺伎的原有肤色。在此基础上又勾画出面部的轮廊,衬托出鲜艳的朱唇和乌黑的眼圈。艺伎使用的粉最初是由铅或汞制成,但也有使用米糠的。还有部分廉价的粉是用白土与夜莺粪混合制成 的。这些粉中,以铅或汞的美白效果最好,不过也最伤害皮肤。因此很多艺伎在很年轻的时候面部就会出现黑黄的肤色。
因为白粉不同于正常肤色,在上妆时绝不能忽视了颈部、背部等其他裸露部位。所以艺伎的后颈也通常会敷以白粉。不过艺伎的手是绝不上粉的,其目的是向客人展示自己注重卫生。
在脸部化妆上,女子通常把眉毛剃去,在眉毛上方额头画上粗短的“蛾眉”,酷似中国唐代的仕女图上的妆容。
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眉毛的修饰是非常讲究的。眉形也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因此在同一朝代眉毛的形状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女子喜欢细而长的眉形,但汉、唐两代除外,此外还有较粗的眉。如汉武帝时期的八字眉,唐代的蛾眉等。关于蛾眉,古代文字中有这样的记载: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借指美人细而弯的眉毛。《诗经·卫风·硕人》中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中所写的“那夏姬生得蛾眉凤眼,杏脸桃腮,有骊姬、息妫之容貌”也是形容当时的蛾眉。
蛾眉是中国唐代流行的一种化妆方法,画眉时将眉毛全部拔去,再用眉笔在靠近额中的地方描出两条短眉,张祜就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之句。而当时女子的蛾眉在仕女图最为鼎盛的唐代也多有体现。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这些画作之中的女性均是短而粗的蛾眉眉形。估计日本艺伎的蛾眉就是源自仕女图上的装扮。
艺伎画眉有时用碳化的松枝,但也有人直接用文身的方法文出需要的眉形,其位置较之正常位置略高。在江户时代,艺伎流行粗短的眉形,但后来则改为微微向上挑起、直指鬓角的细眉。眉毛的长短还暗示着一个艺伎的年龄。年轻的艺伎通常是短眉毛,长长的眉毛一般是年长的艺伎来表现成熟风韵的。
相对于精雕细琢的眉形,艺伎的眼线就显得比较随意,只要能够凸显眼部轮廊,让眼睛幽深有神就可以了。在描画眼线时,可以不像画眉那么细致,但描画的浓淡非常重要,太浅会起不到衬托眼神的效果,太浓又会让整个眼妆看起来太过突兀。
艺伎各个都是樱桃小口。为了打造这个效果,艺伎的嘴唇也被涂上白色的“涂料”,只在上面用口红画了一个小小的樱桃口。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把日本艺伎的嘴唇比作白雪上的一点血,比喻得非常到位。
从开始装扮到结束,大概历时一个多小时。装扮完的艺伎看起来宛如戴了一个面具。据说这种审美观来自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
在日本的传统观念中,喜怒不形于色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因此效仿能乐的面部装扮是为了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动作上,而不是面部。所以一些近代早期的西方人在形容艺伎时,常会使用“人偶”一词。
刻意装扮的白脸无形中限制了艺伎的笑容。艺伎从不露齿大笑,因为无论牙齿多白,和上述“白脸”相比也会显得牙黄,大煞风景。这种无心之举反倒成就了艺伎含蓄、神秘、优雅的微笑。对艺伎来说,肤质至关重要。因此她们会不惜血本去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完美。她们会因为脸部突然冒出一颗痘痘或一小块瑕疵而垂头丧气,会千方百计地去掉痘痘或瑕疵。
大概是一种习惯,很多艺伎都相信,“汉方药”是最佳的美白护肤品。她们要求在自己的专用化妆品中加入诸如白蒺藜、白芨、白果仁等常见药材,而且对人参、燕窝等补品在化妆品中的含量比例格外重视。
艺伎对护肤品的挑剔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了日本美白化妆品市场的走向。有部分日本化妆品公司在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时,往往会加上一句“这个产品是艺伎最早使用的,仅凭这一点就能证明它的材料等级和加工过程绝对是最有质量保证的”。由此可见,艺伎对日本化妆品市场的影响力。
每名艺伎的美白方式都有所不同。京都一名著名艺伎曾经吐露了她的美白秘诀:每晚温水淋浴后,再用加了半升日本清酒的热水泡40分钟澡。当然,各种美白方式因个人的肤质和体质的不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些艺伎的美白护肤方式并不见得适用于所有人,但其重点在于,日本人对于艺伎的美到了近乎崇拜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