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小学语文课程概述(3)

2.体现内容的时代精神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在变化,教材的价值取向也在阅读中不断更新,生成出新的意义。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在把握价值取向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品的意义,并立足时代,赋予文本更新更有价值的时代精神。

例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讲解《落花生》一课时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出了一个开放性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当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明晰了原义中“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对他人有用,要默默无闻”的道理,但是,在当前竞争的社会中过分地谦虚却不合时宜。在巧妙的话语的交锋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剔除了原意中落花生所象征的那些过时的元素,吸纳了原本被作者否定的像苹果、石榴的那种适时推销自我的现代质素,从而在立足原义的基础上生成了共识新义:既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所认可。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而学生正是在学习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文本意义的重构。人文内涵的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包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二)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注重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凸显出言语学习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外语教育往往偏重讲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语文学习要依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不是单靠在语文课堂内“言说”而形成,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是单靠课堂内的“践行”形成,因为语文课堂只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之一。我们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既有课堂的实践,也有生活的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另外,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系统,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渐渐习得语文的学习规律,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注重语感的培养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汉语言也不例外。汉语具有音乐性、丰富性和意合性等特点。汉字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具有表意性、对应性和平面性的特点。汉语言的理解和体会是靠意会,靠领悟。正如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称:“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感的养成。

所谓语感,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6]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语感训练,要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的文章,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过程。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充满缺憾的空间。”[7]没有想象,就无法走进文字,去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精准,也无法对语言进行理解和感悟。所以,我们的语感训练,不能变成枯燥的语言训练,而是要立足文本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充分利用想象,在字里行间徜徉。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8]这说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文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境遇,从而缩短文字内容和学生认识之间的距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改革的重点之一,提出由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含义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从横向角度说,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等各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说,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能动性。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其基本品质就是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形式是“我要学”,包括学习动机的自我驱动、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学习策略的自主调节、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

(2)独立性。

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果说能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和其他人都不能代替完成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性培养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能力,也有独立学习的欲望。当然,在小学阶段,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有动态发展的观点,努力培养学习的独立性。

(3)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在元认知监护下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和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就是要教会学生自我获得和发展元认知知识。

2.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这里的动机,既指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指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称赞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经历自主选择、自主设计和自主监控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首先是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其次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学习,让学生参与设计学习目标的提出,参与学习进程的设计和展开;最后是自主监控,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效果,调控学习进度,并通过积极的参与,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含义

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到:“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学习的单一格局,变个体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为合作的互助学习,除了提高学习效果,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互助性。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合作性的情境下,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个人的成功依赖于小组的成功。为达到共同的成功,就需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2)互补性。

合作学习在小组组建时,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尽量使小组内的成员合理匹配,在这样的小组内,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互补性的特点,使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得到充分的发展。

(3)互动性。

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际互动,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它突破传统学习中的师生间互动,而延伸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突出了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可以说,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2.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建立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合作小组的设立要合理。小组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二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一般来说,采取第一种的形式比较多,即小组内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特点是有差异的,而班级小组之间基本上是相似的。小组人数控制在3~5人。

小组内成员要有一定的分工。合作学习强调全员参与,所以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一般小组里要选出一个小组长,组长的选择要考虑学业成绩以及同学关系等因素。组长可以采取轮换制。另外,可以安排记录员、发言员、时控员,这样既保证大家有自己的任务,也保证合作活动的有序展开。

小组建立后,教师还要重视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例如,对于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也可以做相应的任务分解,每个成员各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在学业考评时,把小组成绩作为成员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成绩来自每个成员的成绩。

(2)注重对学生合作态度和技能的指导和培养。

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在合作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讲合作态度和技能包括:学习积极主动,不依赖教师和其他同学;勤于思考,大胆发言;优势互补,强弱相助;专心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注意反驳的技巧;服从领导,有序发言;相互信任,有效沟通;选择合适的合作策略等。良好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

(3)特别注意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在教学中表现为随意合作,无效合作。因此,选择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生个体学习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仍然无法解决的难题;必须通过相互协作和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