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感悟生命荡涤灵魂(1)

生命是人真实存在的标志,而生命的展开即是人生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期间经历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不要试图改变这个过程,而要服从这个规律,完整、系统地体味人生,以坚定的生活信念和顽强的人生态度迎接每一个阶段的人生。人的生命之美,美在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视人间的美丽;热爱生命,就是热爱人生的要义。

第一节生命的恩赐不总是繁花似锦

古今的哲人,都喜欢把人生看做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并借此启示人们不要试图改变这种程序,而要服从这个程序,完整、系统地体悟人生,以坚定的生活信念和顽强的人生态度迎接每一个阶段的人生。

生命之美在于生命的全过程

古罗马作家西塞罗曾说:“生命的途径是固定的,自然只安排一条途径,每人只能跑一回,生活中每一阶段自有其适宜的特质: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勇迈,中年的稳重,老年的成熟———这都是自然的秩序,应该按照适宜的时候去享受。”西塞罗着重于把人生阶段看成是可以“享用的自然赐予”。

托马斯·布朗爵士在他的著作《基督教的道德》中,提醒人们:“不要对自然在你生命中划分出阶段感到惶恐,这些阶段是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但是你不要划分四个时期,而要始终如一地以一种方式生活,把它们看成一个时期。让每个阶段都合乎有德性的幸福生活,不犯任何罪恶。让每个阶段都有其有益的变化,必须使自己摆脱前一个阶段的不完满的地方,指导整个生活,以便尽可能地在更多的时候,使自己的行为谨慎和有德性。”他不只是肯定了人生的自然程序,而且还把这种程序视为可以积极地追求道德递进的条件。

由于人类文明的推进,人类个体生命阶段年龄划分,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产生了向后延伸的趋势。以致在21世纪前叶,导出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生阶段年龄分期的新概念:

四十四岁以前的人,为青少年;

四十五岁~五十九岁的人,为中年;

六十岁~七十四岁的人,为较老年(渐进老年);

七十五岁~八十九岁的人,为老年;

九十岁以上的人,为长寿者。

四十四岁以下的人,都属于年轻,属于青春!青春固然是美好的,然而,从人生的整体价值观来看,每一个生命阶段也都是美好的,迷人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

作为个体的人或每个人的不同生命阶段,或许都会面临着不同的人伦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安排,还或许有着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特殊遭遇,但对于一个珍爱生命意识强烈的人来说,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或抹杀不同的生命阶段固有的魅力!即使从出生到成长为青年一直受着痛苦煎熬的人,即使是生命躯体有先天残缺的人,只要是曾经完整地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又善于珍视各个生命阶段的“自然经历”,都不会缺少生命的体悟,并能在人生坎坷的经历中体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人的生命之美,美在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因此,珍视生命,就是珍视人间的美丽;热爱生命,就是热爱人生的要义。

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

“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是“一种与宇宙生命的大海合为一体的‘新的生命感’”。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未来世界是立足于这种生命观之上的生命的世纪。

这种弘阔的生命意识的建立,对于初涉人生的年轻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将有助于年轻人重新审视自身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当乘着“新新人类”的快乐,畅游互联网络、面向全球资讯时,也不要忘记反观自身的内在素质是不是能适应未来世界的要求。这将有可能激励年轻人,在跨入未来“生命世纪”大门时,拥有一颗与之相适应的持重的灵魂,以便在迎面而来的、难以回避的、频率越来越高的、力度越来越强的合理冲撞或非合理冲撞中,保持稳重的进取姿态,而不致被其冲撞出历史的轨迹之外。

“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的另一层意蕴,是说生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庄严,是尊贵的,无价的,不可估量的。它是在说:一个人来到世上,本身就是一个创世纪,一个新始元,一处新景观;他们提供的一切新貌、新意、新思,任何星球都不可取代,不可比拟。而且,这种无价性,并不因为命运的顺逆而有稍许改变。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的顽强的进取品格,而不在于它拼搏所导致的可视结果(因为有许多杰出的成果和对人类进化贡献极大的创造,往往是不被理解特别是不被同时代人所能接受的,但并不因此而减少它在人类编年史上终将发出的光辉)。具有这种持重的生命尊严观,就能有力地支撑外界不断袭来的各种巨大压力,而不至于使美丽的年轻的灵魂于有意无意之间被压得粉碎。

有了“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的生存意识,也就有了总揽人生全部景观的内在动力。正如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所说:“会不经意间唤醒人们内心最深层的珍惜生命的强音!能促使年轻人去玩味生命的无限深度和丰富性。”当由于环境之险恶,命运之乖舛,心灵之剧创,迫使年轻的生命走向自戕自毁的边缘时,这种具有巨大的生命再生力的生命意识,将能迅即形成一个无比强韧的网络,挽生命于危困,祛心灵之自弃,以唤回青春的复活,以吹动生命之火的重新燃起。

“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所蕴涵的深刻启示就是要人们学会对其他生命伙伴生存权利和生存空间的尊重。不要把人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命大循环系统推向绝望的边缘!

平凡不是你的错

生命是一个人的物化与自然形式,是一种使命和创造的历程,而思想则是一个人灵魂的社会形式。生命的形式基本相同,而思想却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人的区别就是在思想支配下生命价值上的不同,我们必须要用更大的信心与责任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小时候,我们很多人都特别崇拜古代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帝王将相,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康熙大帝,他们雄心勃勃、开天辟地、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虽然不全是流芳百世,但他们的魄力,他们的伟绩着实令我们钦佩,那个时候就经常想,如果人生不能像他们那样功勋卓著、绚丽辉煌,岂不太庸太俗,岂不枉来这世上,又有何颜面立足于天地之间?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原来许多不切实际的心高气傲的想法无形中已被岁月的洪流渐冲渐淡,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感觉平凡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庸俗不堪、黯淡无光、颓废没落、毫无价值、令人嗤之以鼻的;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且始终朝着目标迈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努力着,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地为人类和社会奉献光和热,不管最终有没有到达辉煌的顶端,平凡的人生也一样会光彩照人,芬芳灿烂。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固然好,但是茫茫人海中能成大家成大器的毕竟是少数,并不是每一个奋斗者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有的花不能结果一样,但是它们却并不因不能结果就放弃绽放自身的美丽和快乐。

对于茫茫的宇宙、浩瀚的时空而言,再伟大的人物也是渺小的,也仅仅是沧海中的一滴水,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因感觉自己微不足道而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其实那是对人生幸福和快乐的自我放弃。

也许,我们生来就很平凡,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有着一个平凡的躯壳,没有一丝出众之处,没有一点可引以为豪,但是我们的灵魂却并不低人一等。如果因为先天条件不优,便终日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妄自菲薄,将一切归罪于命运不公,不去进取、自暴自弃,那就太可怜、太可悲了!

无论我们是怎样一个平凡的人,都应该快乐地去接受,接受无法改变的平凡,更多地去追求、去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不凡。如果有内在的美丽,外在的平凡也自有其平凡的魅力。有谁会认为一个外表如鲜花娇艳、神情却呆若木鸡抑或言行粗俗、没有教养的女人是美女呢?相反,一位心地善良、学识渊博的女子即便生得并不漂亮,她举手投足间所自然流露的优雅气质,却是一种深邃而久远的美丽!所以,生得平凡并没有什么不好,倒是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冷静和沉稳!

童话作家安徒生,当过学徒,干过剧院杂工。

诗人惠特曼成名前是木匠、排字工、小学教员、编辑。

作家狄更斯成名前是鞋坊学徒、缮写工、记者。

马克·吐温曾经当过排字工、领航员、矿工。

高尔基干过面包店伙计、学徒、厨工、码头苦力、铁路工人。

正如左拉所说的那样:“没有平凡的经历,就不能产生伟大的业绩。”

学会平凡的价值

小时候每当大人们问我们长大以后干什么时,我们的回答总是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明星,等等,几乎听不到当工人、农民、司机、护士等。难道我们的心灵真的如此“高贵”?试想,当攀登的脚步无法达到理想的巅峰,孤傲的心是否能够承受那种失落呢?我们应该为此担忧。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培养一些平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让“平凡”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心灵,用健康的心态直面人生、直面未来,这样才会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悲观,取得成绩时不骄傲、不得意忘形。

平凡不等于平庸,不代表碌碌无为、无所追求。“平凡”就是培养我们宽厚待人、脚踏实地的良好品德和生活作风。培养平凡的意识,不是反对其追求不同凡响的成功,而是培养生活中的平民意识和在逆境中奋飞的胆识,做到在平凡中闪光,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当我们昂首行进在对理想和目标的求索之路上时,并不一定就一帆风顺,往往要百转千回、历尽磨难。当我们不懈努力、付出了很多时,可能却还不曾收获什么,没有掌声、没有喝彩,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为自己加油!

有这样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飞翔的目的不是为了留下痕迹,而是要在飞翔中尽情地享受自由和快乐。也许我们奋斗一生都不会达到理想中的制高点,最终也没有什么建树,也还只是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但是我们在不懈追求中充实了自我,快乐了自我。当我们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带不走金钱财富,带不走声望名利,只有真正快乐过才无憾于一生!就让我们做个平凡的人,不为金钱和名利所累。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永远无法控制每一件事情,比如生老病死、挫折失败、股市的涨跌、海啸地震,以及各种不幸的降临,等等,但是我们永远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

精神的枯竭、心灵的荒芜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

南山脚下有一寺庙,庙里的周围除了杂草丛生的荒地外,什么也没有,因为环境的荒凉,香火日渐减少。寺里的僧人也转到别处去了。后来,寺里来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和尚,他在诵读经书之余,便摸着锄头在周围的荒地上拓荒。他一锄一锄地翻地,一粒一粒地播种,渐渐的,种子发了芽,长了茎,绿了叶,开了花,寺庙四周是花团锦簇,香气四溢,寺庙也因此逐渐兴旺起来。这时,双目失明的和尚心里却很平静,他知道,无论鲜花怎样美丽,他都无法看到,他只想告诉世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荒地的,除非他的心灵已寸草不生了。

原来,精神之地的枯竭,源于心灵的荒芜。

那精神之地也曾繁花似锦,莺歌燕语,蜂飞蝶舞,几时开始,又为何这样不毛荒芜?应是迷乱的色彩遮了眼,纷乱的声音盈了耳,致使野草疯长或是缺少了阳光,雨露不足,使花草干枯。

生命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生命有喜悦也有悲伤;有热烈也有平淡;有壮美也有沉郁;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伟大也有平凡。

人生追求伊始,我们有着太多对生命的美好设想,但或多或少或酸或甜或苦或悲的生存经验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它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于是,在几次所谓的风霜雨雪后,使我们无奈地收起了展开的翅,敛起了扬起的蹄,还美其名曰顺其自然,清静无欲;在几次碰壁受伤下,便自以为聪明地为心灵的家园筑起了一道安全的墙篱。于是温吞的水就成了宁静的生活,于是日子就在日复一日中走过。于是听不到太阳噼啪爆裂的声响,看不到金黄翻滚的麦浪,闻不到火红石榴花的芳香。心灵竟是如此的呆滞、空旷与荒凉。

自然应是平和、清静不是漠然。浮躁、卑污应该摒弃。怀疑、封闭也不可取。别让自己失去爱的能力,别让快乐幸福与自己远离,走出你的小屋,去听听布谷鸟的歌唱,去感受一下热辣辣灼肤的太阳光,纵然心头压满积雪,也要笑迎明天的太阳!做人要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挫折,争做生活的强者。要学会自我调节,及时排解心理压力,不要积压太久,否则,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理问题。凡事不要钻牛角尖,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的压力自然会缓解和消除,人自然就会快乐起来。因为生命的恩赐,不总是繁花似锦。

第二节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昨天和明天而是今天

李大钊同志曾经说过:“我以为世界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这句名言是为了提醒大家,“今天”的宝贵,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