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做人要谦逊低调(3)
陈平就把他让相的理由说出来了。吕后死后,诸吕结党,欲谋叛乱,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终于灭掉诸吕夺取政权。陈平认为新帝继位,应记功晋爵。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
陈平把这一切都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文帝本来不知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了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一天上朝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周勃还是回答不上来,感到惭愧至极,无地自容。
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
文帝问:“那么谁负责管理这些事呢?”陈平回答:“陛下要问被判刑的人数,我可以去找廷尉;要问钱粮的出入,我可以找治粟内史,他们会告诉您详细的数字。”
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站在一旁的周勃如释重负,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他想,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了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也假称有病,向文帝提出辞呈。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
陈平和周勃两位老臣,都是汉朝开国元老,却“虚己盈人”,互让相位,光彩照人。他们如何不为己利,从国家社稷着想,谦虚相让,很值得今人学习。
做人境界之高低,往往体现在处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有人善于化解矛盾;有人善于激化矛盾。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难免时有矛盾发生。而矛盾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往往是争利夺位,有时甚至是争得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其实这种人实在是钻了牛角尖,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够在一起,也是一种缘分,何必争来争去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即使要为合理的东西去争夺,也必须讲究策略。也许有人会说,“你是站着说话腰不疼,碰到难受的事,你来试一试?”其实,有些东西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你也争夺不来的;反而两败俱伤,最重要的是误了你的“下一步”。
有心机者做人总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懂得“力所不及”和“过极”的辩证法则。有些事情,你以谦让为做人之本,才能保全自己、成全自己。否则你非要与强手较劲,只能兵败如山倒。
有心机的人一定懂得谦让,他们知道这也许会换来另外的成功资本。
不要太在意赞许
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有“心计”者不会盲目在意别人的赞许。
很多人都知道赫尔墨斯,他是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儿子,是主管商业之神,他想考证一下自己在人间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有一天他化装成一位顾客来到雕像店。他指着宙斯的头像,问雕像者:“这个值多少钱?”“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业的庇护者,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问:“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指着宙斯的像说:“假若你买那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赫尔墨斯本想听听雕像者对自己的赞赏,抬高自己的身份,谁知讨了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寻求赞许如果不只是一种愿望,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像赫尔墨斯一样去寻找自己虚拟的“光环”,这便落入了人生自恋型性格障碍的误区。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和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的习惯。
欧洲有一著名格言说:“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
人从出生落地到离开人世,往往喜欢把个人的快乐、幸福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好像别人说你行,你就觉得自己行;别人说你不行,你也就觉得自己不行。在受到别人赞扬时,我们都会感到快乐,感到自己有价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扬、得到鼓励、博得掌声。这种精神享受确实有益于我们开发潜能、提高素质,有益于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信意识。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也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以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来确立你的自我形象和价值。这就好像把房子盖在流沙上,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赖他人来评定证实你的价值,究其根底,那只是他人的价值,而不是你的价值。所以,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能让别人的看法束缚住自己,妨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对于有心机的人,一定十分重视“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不易改变性,一旦形成就影响到别人以后对你的看法。
《三国演义》中,庞统就曾因为留给孙权和刘备的印象不好,而长期不受重用。
周瑜死后,鲁肃把庞统举荐给孙权,孙权看这个人长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就很不喜欢。于是,孙权便问他:“你所学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庞统回答说:“不必拘谨,随机应变”。孙权又问他:“你的才学比起周公瑾来怎么样?”庞统则笑着说:“我所学的东西与他大不相同。”孙权生平最喜欢周瑜,见庞统对其有轻视之意,心里又是老大的不痛快,便对庞统说:“你先退下吧,等用得着你的时候再来相请。”庞统长叹而去。
在现代社会,这种事情也在同样发生着,不少初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秦瑶香头一天到一家广告装潢公司报到,对经理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求专业对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长”。她很坦率地要求让她到广告设计部门去工作,认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秦瑶香是大学美术系的高才生,很有艺术才华,但她的这种自视过高的态度却让经理感到不快,一方面为了挫一挫她的傲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她熟悉一下公司的运营情况,经理决定让她先到策划部门实习,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
秦瑶香为此很不开心,认为领导不识真才,有意为难自己,到了策划部门既不安心工作,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最后,秦瑶香感到失意和愤愤不平之余,只好辞职另找出路。
在初次走入新环境时,一定要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这种谦虚的态度会给别人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在别人看来,谦虚就是对别人的尊重,谦虚的人是明智而值得培养的人。
如何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你不妨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1.衣着整洁得体
俗话说得好:人在衣裳马在鞍。穿着打扮对树立一个人的良好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展示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气质、风度等,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
所以,第一次与别人见面,一定要注意服饰打扮的整洁、得体、庄重,应事先学习一点儿有关美容、仪表方面的知识,以便在视觉方面能给你的领导和同事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2.讲究礼貌
讲话要有礼貌,这是人类文明的常识。与别人初次见面,你的语言修养水平将决定着他对你的第一印象,使他对你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最初的判断。请不要吝惜使用“您”、“请”、“谢谢”这些基本的礼貌词汇,它们会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沁入别人的心田。
3.表示尊敬
表示尊敬,也是一个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没有人会对别人真诚而善意地尊敬自己的行为表示反感。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示你的敬意,会密切你和别人的感情,使别人感到高兴。
4.妙用体语
表情、举止自然随意,不过分拘谨,会使你显得自信、干练、见过世面,这会增强别人对你的信心。面带微笑,会使你显得乐观、积极,热情开朗,有一个好人缘。应避免跷二郎腿、双目游移、表情木然、身体僵硬等不良举止,这些都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把“第一印象”比喻为送给别人的一副“有色眼镜”是毫不过分的,那么,如何使这副“有色眼镜”变得有利于你就是十分关键的了。
礼貌待人得人心
人人都希望得到礼遇。礼貌待人,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深得人心。
沈教授是以多礼出名的人,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笑容可掬。你如到他卧室或办公室,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毛笔字,但还是很谦虚,请你坐下来谈,你如不坐,他始终立着。无论是谁,一与沈教授相接触,如饮醇酒,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一见他来,立即鞠躬,站立一旁。
诗经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不怪,原是人之常情。
某君是一家国营企业的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你的陈述,你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不高兴,认为你的说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始终不对你看,好像视而不见,你觉得没趣,只好颓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不问可知。对待朋友,也是似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好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的多,当然还有其他重要原因,而待人傲慢,至少是一个方面。
多礼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成为习惯,多礼便能行无所事,十分自然了。
做人要礼貌,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言语行动、声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谓之君子,彬彬之礼,谓之君子,礼多人不怪。这是对人的说法,礼多且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
但是多礼尤须诚恳,多礼而不能诚恳,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
与人交往,要取悦别人,就得先以礼为先,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客套的作用不容忽视
客套是暖人的,能加深双方的了解,建立亲密关系,增加友谊。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是个很讲客套,很会用客套的人。他在交代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松下就是善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为公司毫无怨言地效力做事的。
客套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广州某大酒店的一位门厅服务员就是这么做的:
著名美籍华裔音乐家朱先生第一次到达该酒店,这位服务员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酒店。”第二次来店,这位服务员认出他来,边行礼边说:“朱先生,欢迎您再次到来,我们经理有安排,请上二楼。”随即陪同朱先生上了楼。时隔数日,当朱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时,那位服务员脱口而出:“欢迎您又一次光临。”朱先生十分高兴地称赞这位服务员:“不呆板,不机械。”
这位服务员应受如此表扬。他并非学舌鹦鹉,见客只会一句“欢迎光临”,而能根据交际情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客套,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谈话的艺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谢谢您”、“多谢关照”、“劳驾”、“拜托”之类的客套话。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求人办事以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他的劳动也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减一半。
在人际交往、求人办事时,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擅长外交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样熟谙客套,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远的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