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篮球运动科学化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比较中的探析——中国与世界竞技篮球运动的态势

1 21 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

——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

1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篮球竞技舞台上涌现出乔丹、约翰逊等一批天才球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体能条件进一步向篮球运动专项特征靠拢。特别是90年代允许美国职业球队参赛后,将篮球运动推上了一个新高峰,演进到了一个当代化的新阶段。中国的篮球运动紧跟世界发展方向,进行了改革,现已逐步融入世界篮球职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潮流中。面向新世纪,深入研究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及中国篮球运动的现状,将有助于中国篮球运动的改革,并为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摩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篮球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即篮球运动当代化时期,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创新、提高,进一步完善与补充,攻守对抗的速度、力量、准确性、技巧性全面提高和拼争强度更加凶悍激烈,竞赛更具魅力。为此,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将带着创新意识,沿着“智博谋高、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主动、快速机敏、全面准确”的方向发展,几种不同流派、风格及多种多样打法并存,而智、高、壮、快、准、悍、巧、变,积极主动拼搏、攻守全面兼顾、高度与速度结合、个体与群体统一、帅与星有机相辅是总趋势。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智谋,即要求运动员、教练员有谋略,用智慧去拼搏。篮球运动是一项科学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过程充满着哲理,充满着矛盾的相互转化,因此认识与解决矛盾就要靠知识,靠智慧,有谋略,有方法,善预测和应变。20世纪世界优秀运动员张伯伦、约翰逊、乔丹等之所以能在不同时期将自己的技艺在激烈复杂的球场上表现得出神入化,除了技术和身体因素外,还在于他们有文化、有智慧、有个人作战的谋略。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可以说,21世纪的篮球比赛,两强相遇智勇结合者胜。这里智是基础,勇是手段,有谋有略、智勇双全才能化险为夷,克敌制胜。

(2)强调高度,即普遍重视运动员自然高度和提高制空能力。无高不篮球,下表显示,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在逐年增加,因为这是篮球运动特征所决定的。21世纪的篮球竞技舞台将继续上演巨人游戏,国内外强队普遍重视球队平均身高的增长。世界男子强队平均身高稳定在2.05米左右,中锋队员保持在2.10~2.15米,超高度的中锋队员达2.20 ~2.30米,全队2.00米以上的队员通常保持6 ~8人;女子队平均身高稳定在1.85米左右,中锋队员保持在1.90 ~2.00米,全队1.85米以上的队员通常保持4~6人。不高无优势,已是篮球比赛的客观事实,但高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运动员身体形态高度上,随着空间争夺的激烈冲撞,还要求高大运动员高中有壮(强悍,有体重有力量),壮中有巧(灵活机敏有智慧),高、壮、快、巧、准结为一体,以身高、体重、力量、技巧和强悍的作风去制空。

世界男篮锦标赛前8名及NBA全明星队各位置身高(m)变化对比

(3)强调准确,即以投篮准为目的的观念、意识、技术进一步增强。篮球比赛是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的,而投篮是唯一的得分手段。因此,球场上一切进攻技术和战术皆是为了保证运动员获得一个稳定的、有利的投篮时机和地点,能准确命中。未来篮球运动除对投篮准作更高的要求外,同时要求掌握个体动作普遍准确,运用技术时机的准确性高,转换技术、战术判断时机的准确性高。

(4)强调速度,注重节奏,即更重视以速度争取时间。历年来的篮球规则修订,都对进攻时间加以限制,将来也不例外。其目的是为了攻守的均衡、技战术的发展及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因此,既强调提高攻守阶段速度,更强调有节奏地加快攻守转换速度,从而快攻反击次数增多,快攻得分率提高,特别重视提高高大队员参与快攻的全面意识和速度,在高速度、高强度中的对抗拼搏,在高速度下转换技术与战术,以速度争取主动,以争取时间来控制空间,赢得胜利。

(5)强调特长,即要求运动员必须综合素质好、技能全面,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形成展示自己个性特点的特长技术——个人绝招。随着世界篮球运动对抗强度进一步发展,仅具有攻守某一面技能是不够的。综合素质好、技能全面又有个体特长是世界高水平球队明星队员的显著特征。因此,拥有球星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将是球队实力对比的标志。

(6)强调多变,现代篮球运动战术阵式的多样化丰富了篮球运动的内容。未来的比赛布阵落位将更加迅速,阵式不一,立足一个“变”字,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下组合最强的战斗力,取得最佳的攻防效果。在不忽视整体行动的基础上,将更重视个体和两三人机动配合作战。

(7)强调帅才,即重视聘用有智谋、有才干、有魅力的教练员做统帅。兵法常道:“帅乏智,率不悍,战必溃”,因此组军先择帅,练兵先育帅,有强帅才能无弱兵。比赛的胜败也是队伍综合实力的反映,既取决于运动员的智能结构、竞技能力、体能条件与水平,更取决于教练员的智慧、谋略、专业层次、综合才能水平。

(8)强调凶悍,即强调拼斗性进攻,更重视拼斗性防守。当代篮球运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攻守对抗的凶悍和拼斗性的日趋激烈。随着进攻技战术的飞速发展,相应地促进了防守的发展。当今在“攻守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进攻好能得分赢球,而同时防守好才能获冠军”的防守新观点,使防守的指导思想和技术、战术都发生了变化。在防守过程中强调主动性、凶悍性、力量性和破坏性。在具体防守技术与战术上也进行了变革和创新,如提倡运用平步追防,身体主动用力抢位、堵截与积极错位抢断等个人防守技术;防守战术多采用综合和压迫性防守战术来制约对手。因此,在凶悍、拼斗性的防守面前,每一次进攻都需要有胆识,要敢于并善于拼斗。未来的篮球仍将沿着这一方向发展。

3.2 中国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对策

3.2.1 中国篮球运动的现状

篮球运动在中国是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目前已经拥有两亿多篮球运动的爱好者(居世界之最)和遍布全国城乡近52万块篮球场。拥有各种类型的专业运动队和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5个赛季CBA联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篮球爱好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地扩大了篮球的影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球市。在赛制的引导下,众多篮球俱乐部纷纷建立,一种适应篮球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的职业俱乐部体制已成雏形。篮球学校、训练中心和培训班等社会办篮球训练的形式开始出现。篮球管理中心成立后,理顺了关系,强化了系统管理。在训练工作、梯队建设和促进篮球普及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制止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滑坡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以体育院校篮球教研单位的教师和大批篮球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力军的篮球科研、理论队伍基本形成,篮球运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逐渐深入。CUBA联赛和高中篮球联赛相继成功举办,在全国青少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篮球热。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和篮球杂志在内的国家和地方众多新闻媒体都开辟了篮球专栏,为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渠道和舆论环境。

中国的篮球运动通过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1)在全运战略和省运战略的影响下,原有培养篮球后备队伍的网络曾一度受到某些干扰。业余体校和传统学校的篮球活动一度削弱,从1980年到1995年,各级各类体校篮球在训人数减少了40%。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匮乏,高水平运动队新老交替十分困难,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严重。

(2)教练员选拔与培养未能形成科学体系。教练员中普遍文化、科技、理论知识贫乏,岗前系统学习未能正规化、法制化,敬业思想不够坚定,终身以篮球为事业的责任心不强,缺乏科学化管理、训练和实战指挥的本领,基本上是应急上岗,从而导致近几年来国家队和甲A、甲B球队教练员的选聘极其困难。训练、管理质量难以适应改革中职业化建队的需要。

(3)运动成绩时而起伏,并呈滑落状态。我国女篮在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强队滑落至亚洲第4,不到10年时间大起大落,科学化训练水平低是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多数技术无特点,战术无创新,打法显单调,传统的风格丧失,新的风格未能形成,国际级球星为数极少,整体实力较弱,因此未能取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入场券。男队也丧失了参加第13届世界锦标赛的资格。这是我国篮球运动进入国际篮球大家庭以来最发人深省的现象。而在亚洲的日、韩等国,以中国队为目标,急起直追,以打法多变、体能充沛、拼斗凶狠、3分球准确、防守严密和有节奏的攻守转化速度给中国队造成威胁。

(4)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及其所属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特别是观念转变缓慢,训练、竞赛体制改革和倡导俱乐部职业化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少于本质多于形式和表面,触及本质进行深层改革的思路尚需更明晰,法规急待健全,举措更需符实得力。由于篮球职业化刚刚起步,加之观众知识层次不同,其热爱篮球和观赏篮球竞赛的出发点不等,媒体宣传也存在偏面性、地区性和排它性,因此竞赛所起到的社会正面教育效益与作用存在不足。

(5)针对篮球运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篮球理论研究滞后,未能形成完整体系,观念与观点未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科学研究未能重视与实践结合,配套展开。篮球科研队伍松散,自发性、个体性研究行为普遍,因此科研成果应用率不高,形成训者不研、研者不训的现象,以理论指导运动实践的手段、方法,与国际相比未能形成自已的特点。

(6)在新旧体制并存时期,职业俱乐部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经费投入不稳定,自我造血能力弱,机构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和俱乐部发展不平衡现象。俱乐部试行的职业性主客场赛制尚不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球队尚未建成。

(7)全国多数地区群众性篮球竞赛活动仍有待普及与发展。以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包括CUBA)作为中国篮球后备人才来源的设想尚未成为现实。男子甲A、甲B俱乐部赛与乙级队联赛和女子队联赛竞技水平相差甚大。

3.2.2 应采取的对策

(1)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推进篮球运动领域内的改革,在改革中建立新秩序,展现新面貌,再攀新高峰。

(2)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我国篮球竞技运动的目标定位,确立正确的篮球训练工作方针及指导思想。

(3)全方位深化篮球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法规,依法治球,形成新的管理网络,理顺纵横管理职能关系,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篮球管理新模式。理顺俱乐部关系,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大力培育篮球市场,推进篮球产业化。

(4)全面规划,采取非常措施培养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队伍,这是振兴中国篮球事业的希望所在。

(5)切实掌握优秀篮球运动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落实从学校抓起,从青少年着眼的方针,多途径培养与储存篮球后备人才。

(6)积极倡导篮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建立起中国的篮球理论体系和训练实践科学程式,促进科学化训练、竞赛、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

4 结 论

4.1 21 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将沿着“智、高、壮、快、准、悍、巧、变”和“积极主动拼搏、攻守全面兼顾、高度与速度结合、个体与群体统一、帅与星有机相辅”的方向发展。几种不同风格流派及多种多样打法将并存,比赛更具魅力和观赏性。

4.2 中国的篮球运动经过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制止了运动竞技水平进一步下滑,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依然存在着体制落后、后备人才匮乏、教练员选拔与培养尚未形成体系、运动成绩摇摆起伏、篮球理论研究滞后、俱乐部产权不明晰和自我造血功能弱等不足。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解放思想,全面规划,从体制改革入手,健全法规,加强科学研究,多渠道培养后备人才。

(本文原载《体育科学》杂志2001年第1期,该文入选2001年香港体育科学大会大会报告)

2 从第12 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看中国队的进步与不足

第12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共有五大洲16支队伍参赛。中国队与世界篮坛“巨无霸”美国队、老牌劲旅巴西队及西班牙队分在一组。在这个被称为“死亡之组”的预赛里,中国队连克巴西、西班牙队,首次跻身世界八强行列,实现了中国男篮历史性的突破,改写了30年来世界男篮前8名里没有亚洲球队的历史。外电惊呼:“中国队颠倒了乾坤。”时至今日,大赛的硝烟早已散去,回过头来系统地从各方面总结中国队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无疑是一项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工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男篮与参加第12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7支球队。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男篮成功之探因

大赛结束后,有人曾评论说,中国男篮打进八强带有偶然性。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下面就逐一分析中国男篮突破的必然因素。

第一,中国队的身高已接近世界一流强队。篮球运动自1891年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篮球运动是一项巨人游戏”。这一观点,在世界大赛上越来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第24届、25届奥运会男篮研究资料表明,身高与比赛成绩呈高度相关。从表1看,虽然本届大赛上队员们身高与比赛成绩呈中度相关,但从上场主力队员身高看,符合上述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地域和人种的原因,中国男篮的身高虽在亚洲占有优势,但一直与世界强队差距很大。所以寻找高个队员一直困挠着中国男篮历届教练员。从表1看,参加第12届世锦赛的中国男篮平均身高达1.98米,如果我们把世锦赛前3名划为一流强队,4~8名归为二流强队的话,那么中国男篮的平均身高虽低于世界一流队伍,但已接近,并在二流强队中居中游水平。这届中国男篮中,有6名队员身高达2米以上,主力中锋2.15米,前锋1.98米、后卫吴庆龙身高也达1.90米。而且这批队员一改过去中国队中的高大队员虽有高度,但灵活性较差的现象,高而不笨。这就为中国队向世界强队冲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表1 第12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前8名员队身高、体重对比(均值)

第二,技术运用能力有提高。在小组预赛决定中国队能否出线的关键两场比赛中(中国/巴西、中国/西班牙),中国男篮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比赛技术统计结果看(表2),中国男篮在投篮、罚球命中率上与对手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对手。在篮板球上,中国男篮以往同巴西队及西班牙队的比赛时,均要差10~15次,这一次基本持平。篮板球是篮球比赛攻守争夺的焦点,被誉为篮球比赛的“生命线”。中国男篮在这个指标上有进步,小组赛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录像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中国队的集体防守能力和意识有提高。在对西班牙队的比赛中,下半场中国队成功地冻结了上半场得20分的西队中锋马丁内斯,使其在整个下半场仅得2分。此外,中国队的个人突破攻篮能力有提高,多次造成对手犯规罚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中巴加时赛中,中国队前锋胡卫东一人罚球得了l0分。整场比赛全队罚球得分占总得分三分之一。

表2 中国队与巴西队、西班牙队比赛的技术统计

第三,巧用兵法,指挥得当。球类比赛如同打仗,当两队实力相当时,教练员的谋略指挥艺术就显得举足轻重。第12届世锦赛前夕,中国队在友好运动会上与巴西队相遇。主教练蒋兴权大演疑兵之计,输给巴西49分之多,西班牙队则在上届世锦赛上赢了中国队。西队教练赛恩斯在赛前记者招待会上说:“尽管我对中国队要保持应有的尊敬,但关键的比赛是和巴西队。”中国队则保持低调,迷惑对手。这两支球队都犯了轻敌的大忌,赛前忽视中国队,赛中由骄傲到急躁到紧张,直到败下阵来。在中国队与美国队比赛时,蒋兴权派队员轮番上阵,一则让队员体验与NBA明星较量,二则保留实力,重点拼西班牙队。这一切均体现了教练员的谋略。

第四,严格管理,增强了全队的“凝聚力”。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提出的口号。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严格的管理是训练的保证;特别是高水平运动队,七分训练,三分管理,已为大家所共识。故中国男篮主教练蒋兴权在狠抓技、战术训练的同时,严格管理,培养良好的队风。他要求任何队员不得摆明星架子,输了球不要互相指责,严格考勤制度,星期天也不放假等。几年下来,中国男篮成了一支团结协作,敢打硬仗的球队。顽强的拼搏作风和全队强大的凝聚力,保证了球队发挥出了最大的战斗力. 这正是得益于平日的严格管理。

2.2 中国队尚存的差距与不足

中国队跻身八强可喜可贺,但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中国队在参加的8场比赛中,除小胜巴西与西班牙队外,其余6场比赛均以大比分负干对手。其主要差距与不足如下。

首先,身体质量、力量与对手差距较大。由表1可见,中国队的平均体重与其他进入八强队的平均体重相比,相差近9公斤。篮球运动属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身体接触在当今的比赛中非常频繁,对抗异常激烈。没有一定的身体质量和强大的力量,难于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

其次,技战术水平与对手有差距。从录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中国队除罚球一项与世界强队持平外,在快攻成功率、投篮命中率、篮板球上,均与对手有较大差距;另外,内线攻防能力依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攻击得分手段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前锋队员上,全队破全场紧逼盯人还缺少办法。

再次,中国队没有明星队员. 在八强队伍中,唯独中国队没有明星球员。除美国队是全明星外,其余6支球队均招回了在NBA打球的本国球员。这些明星球员是场上的组织者或得分手。他们综合了技术、智慧、自信和意志等竞技素质,并且是全队的灵魂. 在当今高水平比赛中,没有明星队员的球队,发挥常欠稳定,整个球队的水平提高受到限制。

3 小 结

中国队在世锦赛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得益于身高的增加,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教练员指挥得法和平日的严格管理。但与世界强队在体重、身体力量、内线攻、攻防、破紧逼等技战术能力上,依然差距很大,且缺乏明星队员。

(本文原载《上海体院学报》1994年增刊)

3 当今我国CUBA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自1998年第1届CUBA的开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6届。这项作为我国大学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项运动赛事,一经问世,就以它明确的宗旨、全新的理念,充满青春朝气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像星星之火一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迅速在全国推展开来。8年来,这项新颖的体育赛事,以其赛季跨度长、地域分布广、运动员文化素质高、观众人数多等在中国体育竞赛史上创下了诸多纪录,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树立了清新、健康、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形象。当今的CUBA不仅已成为中国篮坛的重要赛事,而且它在推动高校篮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丰富校园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和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实践模式。

毫无疑问,这几年 CUBA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伴随着它的发展, CUBA同样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中有宏观的也有局部的,有老的也有新发的,可以说它正阻碍着CUBA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问调查和理论分析,梳理出CUBA发展中业已存在的、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1 当今CUBA的问题与困惑

1.1 管理法规的不协调与体制的困惑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简称大篮协或CUBA)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领导下的单项体育协会之一。两者是隶属关系,然而在章程上有些内容是相悖的。如,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竞赛规程中规定:“凡在篮球管理中心和中国篮球协会注册的,曾参加全国青年联赛及以上(甲A、甲B俱乐部联赛等)比赛的运动员,不得参加本比赛。”而全国学生运动员注册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则规定,“凡入大学前、后曾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 ‘城市’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或所属各运动管理中心、体育协会所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及其他全国单项体育比赛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含体育教育系)的在校学生运动员均注册为大学生乙组运动员”。管理法规的不协调主要在此,究竟该依照谁?中国大学生体协与中国篮协即将举办的“交通银行-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向有学籍的专业队青年球员敞开了大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一个回应,但从“大超赛”的参赛队伍和赛制看,这一赛事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分流的新困惑。

CUBA赛事起始是由恒华集团资助与大篮协共同创办的,现今恒华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宁飞身兼赛事的组织者、代理推广者,大篮协作为一民间社团组织,他们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明析。

1.2 赛制合理性不够

CUBA从一开始就存在赛制合理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赛没有实行分级制,没有给竞技水平不等的高校提供一个梯度适宜的竞赛平台,而是“一锅煮”。其后果是渐渐产生了“马太效应”,强队越来越强,从招生、训练、比赛成绩到资金保障处处占优,弱队学校会渐渐失去竞赛的乐趣,参与这项赛事的积极性难免受到挫伤。二是竞赛方法不合理,高水平球队之间比赛少。美国的NCAA规定,作为会员学校,每支球队参加大学校际联赛的场数不得少于25场。CUBA整个联赛分为基层预赛、分区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对于没有进入分区赛的大部分球队来说,有限的几场预赛后,全年的比赛就等于宣告结束。而就是进入分区赛的球队,哪怕是最后夺冠的球队也只能再打上10~12场比赛。此外,第一阶段预赛和第二阶段的分区赛,由于区域的固定,比赛几乎每年都是在相互熟悉的学校之间进行,使比赛降低了不确定因素、缺少了新颖性,球队的竞争活力和比赛对抗的魅力也大打折扣。三是将全国的体育院校排除在CUBA联赛外。众所周知,我国体育院校是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他们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多年来在为国家培养体育教育、管理等各类人才的同时,也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了大量人才,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如1996年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就曾组队参加过全国篮球职业联赛,后与北京首钢联合组队参赛,并有不俗的成绩。所以,无论从联赛名称的逻辑上,还是从竞赛资源的利用上,将体育院校排除在联赛外都让人不得其解。

1.3 学、训矛盾依然突出

参加CUBA赛事的球员均是在校大学生,他(她)们一方面有来自学习的压力,在大学4年要完成学业,达到大学本科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篮球队员又要参加训练和承担比赛任务。根据调查,参加CUBA的高校球队一般每周练5 ~6次,周训练时间平均达到15~17小时。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没有训练量和负荷强度的保证,很难在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上有所突破。然而,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每天接受大运动量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必然带来肌体的疲劳和精神的耗损,进而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有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下,学习、训练如何得兼?这一问题依然困扰着教练员和运动员。

1.4 教练员专业水平不高,制度建设匮乏

“千军易得,一帅难求”。在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今CUBA教练员的问题较突出反映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练员专业水平不高。根据调查,CUBA的教练员基本均为本校体育教师,他们有工作热情,但缺乏高水平球队训练、比赛和管理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有局限性,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了他们把球队带向更高的目标。第二,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如对教练员的选聘、上岗培训、考核、资格认定、绩效评价、奖励以及在校的职称评定等方面,这些都牵涉到对教练员的管理与使用,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教练员的切身利益。虽然各高校和大篮协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

1.5 经费保障不力

CUBA联赛从一开始就把社会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作为一个创新点,几年来已先后得到了摩托罗拉、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李宁服装、一汽大众、中国电信、威尔胜、安踏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大力支持,已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另一方面,根据调查,参加CUBA联赛的学校球队,除少数外,大部分球队感到经费不足,达不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标准。球队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专项拨款、体育部维持费(包括体育部创收)和社会赞助三个方面,其中以学校专项拨款为主,后两项量少也不稳定。缺乏了经费保障,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必然受到影响,教练员的精力也受到牵掣。令各高校球队困惑的是如何利用这一品牌的社会影响力获得更多、更稳定的社会赞助?如何与赛事组织者共享这一品牌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

1.6 竞技水平低、生源窘迫

CUBA从开赛伊始,就将“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开创我国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新模式”作为它的宗旨和目标。然而,就几年来CUBA的男8强和女4强的比赛来看,运动员在技术能力、战术素养和体能状况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优秀的运动员少,比赛场面虽激烈有余,但精彩不足,竞技运动水平低,与CUBA目标和人们所期望的相差甚远。未来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由教育部和大体协组队参赛,这样的运动竞技水平如何承担起这一重任?再者,无论是多么富有文化气息的比赛,竞赛质量永远都是其生命力所在。低水平徘徊的联赛将影响到CUBA的可持续发展,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造成CUBA竞技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生源问题。缺乏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运动员可供各校球队选择,尤其后者显得更为突出,好苗子很少。每年的招生,虽然各高校也想了很多办法,如与篮球传统中学挂钩、教练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走出去自己找等等,但生源窘迫的境况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教练员大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吹”之感。

2 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CUBA的管理法规与体制

首先应完善大篮协的章程,修订不合理条款,理顺与大体协关系和基层体协的关系。此外,以社团基本组织原则为参照,明确现有体制的责、权、利,吸收会员单位代表进入管理机构,增加透明度,加强监督机制,使CUBA的管理更加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任何社会的变革总是以其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为了保证CUBA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的各级领导必须认识到,学校球队的课余训练工作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有自身的特点。其次,体育人才也是人才,应有大人才观。第三,竞技体育进入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是当代世界体育发展的一大特点,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使然。

2.3 建立符合高校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模式

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训矛盾问题,唯有改革现有的学习管理模式,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为确保他(她)们的文化水平,可以适当延长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对于学生课程的选择、课业的辅导、考试的安排等等也应制订相关政策。美国NCAA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尽管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情况有很多不同。

2.4 从制度建设入手,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加强训练的科学化

最近有一批原专业队教练“插队”到高校,担当起CUBA球队的训练,引来一片赞扬声,但谨防矫枉过正。制度建设才是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的关键,要加快建立CUBA教练员培养、资格认定、选聘、考核等制度。其次,能否利用校际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用互派访问学者的形式,与国外篮球水平高的大学交换教练员人才。此外,在加强球队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5 依托CUBA的品牌影响力,广开渠道,解决好训练的经费问题

鉴于目前CUBA各球队的水平,要解决好训练的经费问题,必须在原有学校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依托CUBA的品牌影响力,从比赛门票,电视转播权、球队冠名、广告等多方面,进行商业化运作。大篮协不仅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而且还应将联赛收益的一部分进行分成。

2.6 改革竞赛制度,整合现有篮球资源、提高竞技水平

首先,CUBA联赛要根据运动水平进行分级,使不同水平的球队都有交流、展示的平台,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其次,要整合现有篮球资源,吸收体育院校的球队参加,增加不同区域高校球队之间的比赛机会。第三,增加高水平比赛的场次。第28届奥运会男篮比赛中,多支欧、美球队击败美国梦六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球队中,有多名球员在NBA或欧洲俱乐部打球,高水平比赛带动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所以,未来的男8强和女4强可以融入全国青年联赛或甲B联赛。第四,比赛是杠杆,要促进中小学多种形式篮球比赛,带动中小学篮球的普及与提高。目前中小学缺少系统的篮球比赛,课余篮球训练因此缺乏组织和系统性。中小学篮球是CUBA的根基所在,中小学篮球水平上不来,高校球队招生状况不会得到改观,提高CUBA的竞技水平也就会变成空谈。

(本文原载《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中、美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的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自1987年我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有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从刚开始的10多所,发展到目前的20余所,竞技运动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特别是1995年大篮协成立,1998年CUBA首届联赛的成功举办,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但目前的竞技水平距教育部(原国家教委)规划中“能够承担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要任务”还相差甚远。因此,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尽快提高大学篮球竞技水平,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国的大学篮球运动已有100多年历史,其篮球竞技运动水平之高,培养体制之完备,堪称世界之最。本文以借鉴和学习的态度拟对中、美两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培养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方法,为我国大学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提供参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内容

以中、美两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选材、学业、训练管理、择业等为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访问法

访问调查了中国大篮联秘书长龚培山教授及第四期全国篮球高级教练岗培班的大学篮球教练员。

2.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美两国有关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方面的研究资料。

2.2.3 比较研究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美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培养

3.1.1 篮球运动在美国大学中的开展情况

美国是现代篮球运动的发源地,篮球项目是全美最受人们喜爱的项目。据史料报道,第一场篮球正式比赛就是在美国的春田大学举行。大学生们对篮球的喜爱程度仅次于撖榄球,排第二位,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有51.81万人。大学里场地、设施条件优越,一些大学有专门的篮球馆,而且座位都在万人以上。几乎各校都有自己的篮球代表队,且运动水平较高。尤其是全美293支大学甲级篮球队。在1992年以前,美国参加奥运会等世界大赛的队员,清一色由大学篮球运动员组成,除一次奥运会失手外,全部夺冠,其运动竞技水平之高可见一斑。篮球代表队的训练与比赛均受到校方的重视和学生们的广泛关注。每到赛季,校际之间的比赛更是象节日来临一样,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全方位追踪报道、渲染气氛,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象。学校对比赛的成绩也极为重视,把它作为树立学校形象,提高学校声誉的一种手段。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自己的学校。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校篮球队队员,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与礼遇。

3.1.2 美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拔

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发达,每年大约有60%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美国各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主要来自中学,近年来也有少数外国留学生入选。由于篮球运动是全美最普及的项目之一,许多学生从小(6~7岁)就开始接受业余训练,NBA的明星们在非赛季都举办名目繁多的训练营,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较规范的启蒙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美国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般要经过12年学习,其中高中阶段为四年。全美21000所中学,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球队,有完善的竞赛体制,待到中学毕业时,这些中学篮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已达到相当水准。

全美大约有3600多所大学,根据大学的性质,培养任务,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全国重点大学和研究性大学(约700多所),二级为4年普通大学(约1300多所),三级为2年制的社区学院。美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拔主要在全国大学生体协(NCAA)的统管下,依照NCAA制订的一系列招生法规进行。NCAA有关招生的法规性文件规定:招生的整个过程是一项涉及未来学生运动员,他所在中学以及大学体协成员学校的利益相互协调工作,招生法旨在促使各校在招生中公平竞争,以保障可望录取的运动员免受过多压力,不影响他们学业和运动训练。

为了便于广大中学生报考,NCAA还专门出版了大学学生运动员招生指南一书,专门阐述了招生办法,学生运动员的资格,可获取的资助等多项规定,旨在帮助中学球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选择适合的大学申请入学。此外,在NCAA的统管下,美国各大学对准备报考的中学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如下信息材料:(1)招生学校出版的供所有学生参阅与使用的专业课程设置,录取条件与办法。(2)介绍本校有关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3)学生运动员手册,其中详述了学校体育运动部对学生运动员行为管理的政策、条例。(4)单项运动比赛日程表。(5)一、二级成员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计划等。

近年来,随着商业化对大学竞技篮球运动的介入,校际之间比赛日趋激烈,为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有的大学,特别是财力雄厚的大学,在招生之前纷纷派出球探,深入中学、社区、以寻觅有天赋的优秀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对特别突出的低年级学生,甚至追踪几年,以便能招来为本校效力。所以,优秀的中学篮球运动员在中学毕业时,往往会收到几所乃至几十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美国各大学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十分严格,规定只有高中毕业生,并且已完成必修的11门主干课程,其中英语至少修满3年。对运动员入学的文化成绩在2.0分以上(4分制),全国学习智能测验(SAT)至少700分,全国学院测验(ACT)至少达15分的学生方有资格申请被录取入学。有关招生具体事宜由篮球队总教练或全职助教练员负责,但这些教练必须事先通过全国大学体协招生法考试并获得对校外学生运动员招生资格。

3.1.3 美国大学高水平篮球队队员的学习、训练及竞赛管理

学生进入大学后,可自由选系及专业。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NCAA通过有关法规,以协调学习与训练间的关系。NCAA章程规定:(1)运动员的毕业率必须与该校学生的毕业率相一致。(2)运动员的学习统一由学校的学业管理部门管理,与体育管理部门无关。(3)运动员的课程选择权集中在文化指导教师手中,不下放给运动员。(4)参加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体育比赛的运动员必须选修有关写作、辨论的课程和数学、艺术及有关其他科学的课程。NCAA有关法规对运动员参赛资格有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参加校际竞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全日制的大学生,每学期学习成绩达到全体学生成绩平均值,否则将失去参赛资格。为此,各大学运动部均建立了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档案,以监测运动员学习情况。美国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一般对毕业时未修满学分的学生,可再延续四年,使他们能在大学继续学习,修满学分毕业。在训练、竞赛方面,NCAA也有具体要求。运动队每天训练最多4小时,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周还必须保证有2天的闲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但为了提高成绩,美国大学部分甲级球队,每周训练高达50小时,其训练强度之大与职业队相近。在竞赛方面,除了地区性比赛,校际之间的比赛外,NCAA每年也组织联赛,但对一至三级学校的全年竞赛场数也有所规定,它们分别是28、28、26场。

3.1.4 美国大学篮球队队员在校待遇及择业状况

美国大学高水平篮球队运动员一般均享受免除学费、住宿费等待遇,但全美大学生运动联合会对获得奖学金的运动员人数有严格的规定,每所大学每年只有15名篮球运动员享受奖学金,奖金数量在5500美元左右。但运动员若达不到NCAA规定的学习成绩,将取消其奖学金待遇。

对于篮球运动员毕业择业,一般他们有三个选择,首先是加入NBA某支职业球队,成为职业运动员几乎是所有大学篮球运动员的梦想。每年大约有30~100人能圆梦。其次是出国到其他国家职业俱乐部打球,或在国内加入CBA这样一个二流联盟。再次,则是找一份工作,或继续留在大学进行第二阶段学习,以便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3.2 中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培养

3.2.1 篮球运动在中国大学中的开展情况

众所周知,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但据资料报道,在中国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最多。在大学里,篮球运动也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爱好者也最为广泛。大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的业余篮球代表队,有或大或小的体育馆,但非篮球专用。目前国家教委批准的篮球重点校有十几所,加上省市重点校,共有20余所。自1995年大篮协成立以来,大学生篮球运动逐步走上了正规。1998年首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CUBA),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600支大学球队参加角逐。虽整体水平不高(A组和B组8强赛至多相当于全国乙级联赛水平),但由于得到企业赞助,大篮协组织得当,各参赛学校领导重视,新闻媒体参与,使得整个联赛活动异常火暴,在大学掀起了一股篮球热,CUBA前景一片看好。

3.2.2 中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拔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高等学校有1100所,高等教育还不发达,每年大约有30%的中学生能考入大学。中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来自三个方面:(1)各省、市青少年体校的篮球班学生。(2)普通中学高中优秀篮球运动员。(3)各省、市退役的体工队运动员。

中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招生工作同其他各运动项目一样,都是在国家教委的宏观指导下,由各省、市教委根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制订招生办法。具体由省招办、省教委体卫处共同负责对各中学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资格审查。组织与监督体育测试,录取等工作。对于体育院校招生工作,在遵循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基础上,由国家体育总局制订招生办法,各省、市招办、教委体卫处协助审查,监督录取等工作。

我国对以上三类考生、文化课成绩、体育成绩均有要求,但标准不一。总的精神是:运动成绩越高,文化课要求越低。如:在世界体育组织举办的各类正式比赛中获前6名,全国获得前3名的主力运动员,可由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大学提出申请,经省教委审批后方可免试入学。除此以外,对于体育成绩达二级运动员以上的考生,需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文化课考试,文化成绩达到本、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60%、体育考试合格,也可择优录取。另外,全国有18所体育院校获准单独招生,考生需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文化课和体育考试,各院校组织专家考评,最后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划定的分数线择优录取。

由于我国竞技体制等原因,中学生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匮乏。经过对普通高校A级队144名运动员调查发现,有35名是体工队退役运动员,占总人数24.3%,一级以上运动员91名。由于高水平的生源不足,导致各大学生在招生时竞多争激烈。近年来,有的高校另辟蹊径,与有篮球传统的中学鉴订有关协议,旨在形成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如上海交大与上海南模中学,西北大学与陕建一中等,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3 中国大学高水平篮球队学习、训练及比赛管理

对于已经录取的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将根据他们的志愿,进入不同系,随不同专业班学习。也有的学校为了便于学习、训练和管理,将所有高水平运动员集中选取录和专业,放在一个班进行学习。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根据运动员为本校的贡献,给予奖励学分。实行学时制的学校,则给予免修部分课程,增加补考机会等。大部分学校同时还采取单独请教师给运动员补课、辅导,以保证运动员的学习顺利完成。运动员的具体管理,各校也无统一。概括起来,有两种模式:

(1)成立校高水平运动管理会员会或管理中心,该机构对运动员实行全面管理。管理人员由分管校长、系主任、学生会、体育部分管主任和教练员组成。

(2)由体育部与各个系配合管理。

在训练竞赛方面,随着CUBA联赛逐步走入正规,各大学篮球队对训练均较重视,一般均为半天学习、半天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约15~20小时。有的大学为了弥补训练时间不足,在寒暑假也进行集中训练。训练工作由各大学体育部专项教练负责,教练大多均为体育院系毕业的篮球专业学生,也有少数大学聘请体工队专业教练员执教。运动训练量与强度与专业运动队差距较大。在竞赛方面,除每四年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外,校际之间也有邀请赛;大篮协每年举办的跨年度联赛是主要赛事,其比赛场数一般在6~8场。A组最后两名将降至B组。

3.2.4 中国大学篮球队队员在校待遇及择业状况

我国大学高水平篮球队的队员在学校一般免除学杂费,各校根据各自投入及球队赞助情况,每天训练补助在5~10元之间,高低不一。

篮球队队员毕业后,由于竞技水平等原因,只有极个别学生进入某个篮球俱乐部成为篮球职业运动员,参加全国职业联赛。大部分学生都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寻找相应的工作;有的也进入与体育相关的工作领域。

3.3 中、美两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的比较分析

3.3.1 篮球运动在中、美两国大学开展的都很普及,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所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大学篮球竞技运动史较长、场地设施优越,竞技运动水平高,篮球运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受到校方高度重视。而中国大学有组织地开展高水平篮球竞技运动还刚刚起步,场地、设施不足,竞技运动水平低,正引起校方关注。这与两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大学竞技运动发展史、国家的竞技体制有关。

3.3.2 中、美两国大学对招收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均较重视,制订了相关法规,对文化课成绩有一定要求。其不同之处在于,美国NCAA制订的招生法规、条例完备,从宏观到微观,细致而具体;而中国宏观有,但细致不足,相对粗放。如文化课成绩,美国要求具体、严格,中国灵活度较大,这样给日后进入高校文化课学习带来一定困难。美国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中学毕业的优秀篮球运动员,而中国虽有三个渠道,但生源不足,中学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为退役运动员和少体校运动员。这些运动员绝大部分属专业队淘汰下来的,故很难再提高水平。这可能与中国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刚刚起步,高等教育欠发达,国家竞技体制及整体篮球竞技水平有关。

3.3.3 中、美两国大学对运动员的学业均较重视,训练时间有保证、每年有联赛。不同的是,美国大学对运动员的学业管理法规化、条例清晰,由各系管理;同时将学习成绩与训练、比赛相挂钩,并放宽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以促进运动员完成学业。训练强度较大,每年比赛场数较多,竞技水平高。相反,中国大学对运动员的管理有两种模式,缺乏细致的法规,较为弹性。学习、训练、比赛分而自治,训练强度较小,比赛场数少(约为美国大学的1/3),竞技水平低。这可能与我国大学教学体制,高水平运动队刚刚起步,训练、竞赛制度及招生的质量有关。

3.3.4 中、美两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校均享受一定待遇,择业都有几个取向。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篮球商业化程度高,高水平队运动员都有较高奖学金,并将奖学金与学习成绩挂钩。而中国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补助少。择业取向方面,美国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加入职业队,而中国几乎没有人能进入职业队。这可能与两国的经济实力,大学篮球商业化程度,学校对运动队的投入,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及国家竞技体制,及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价值取向有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4.1.1 我国大学篮球运动开展很普及、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还刚刚起步,总体竞技水平不高,在招生、学业管理、训练上有一定法规和管理措施,但不够细致和完善,有培养前途的生源匮乏,教练员总体水平尚待提高,CUBA联赛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但商业化程度不够,经费普遍不足。

4.1.2 美国大学开展篮球运动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各校对这项运动都很重视,在招生、学业管理、训练等方面法规详细并配套,生源质优量多,教练员总体水平较高,有完善的联赛体制,商业化程度高,各队经费充足。

4.2 建 议

4.2.1 在学习借鉴美国大学办高水平篮球队先进经验基础上,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较细致的、完备的培养相高水平运动员的法规。

4.2.2 应以招生作为改革突破口、限制招收退役运动员、鼓励中学——大学的培养模式。

4.2.3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加强横向联系,提高联赛的商业化程度,以改善训练条件。

(本文原载《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 从篮球运动本质及发展进程论国际强队的格局与形成要素

1 篮球运动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篮球运动本质是一种游戏,是一种以特定的器具、在特定条件限制下,围绕高空的目标而展开集体攻守对抗的活动性游戏。并由此经过近50年的完善演进,成为一项带有时代文化与人文教育特征的现代全球竞技体育项目。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现代篮球运动本质还是游戏。作为游戏,意义在于它是充满活力、形式多变、老幼皆宜的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手段,具有活跃身心和强身健体的功能。

作为竞技体育运动,意义在于它是一项斗智、比勇、赛技的国际性主要竞技项目。通过强者间的对抗与拼斗,能显示生命的活力,激励人们树立顽强的意志、勇敢的作风、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夺取胜利的信念,显示着综合的教育功能。当代竞技篮球的全球化、科技化、技艺化、职业化,使其迅速增添商业化、产业化的色彩,展现出特殊的经济价值。

然而无论是民间游戏,还是现代竞技篮球运动,其属性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体育文化或篮球文化),是现代体育科技与现代人文科技交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可称篮球艺术)。

作为特殊艺术,它以独特的活动形式最形象地展示人体优美形态和心灵气质,和谐地反映人类对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创新、完善与追求。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篮球竞技运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向,进一步使其成为一种为国际文化、经济交流服务的工具,把世界各国人民广泛联系起来,发挥着反映时代特点的社会功能。当代篮球运动已集现代科技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文学、文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军事学、健身学、娱乐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于一体,成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边缘性运动和科学学科门类。

作为体育科学的学科门类,它以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解析篮球运动的本质,把丰富多彩的现代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交叉融入篮球实践内容,提高和丰富了篮球运动的科学价值,更有助于通过篮球活动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在特殊复杂的环境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自身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与能力。它的真正价值是以科学的理论支撑着篮球运动的活动形式、内容、特征不断变革发展,因此说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提炼、创造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珍贵的人文精神财富。并不断让人们用以反映当代人类通过篮球竞技改变与创新出生存活动的新形式、新现象和新追求。而这种形式、现象和追求不仅通过篮球运动竞赛过程的拼搏,显示人类多彩活动的生命活力、聪颖的智慧、健美的形态、健壮的体能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还在于它在指导篮球竞技者从事整个活动过程中自我培育并折射出从个体到集体、从民族到国家的一种精神及社会文化与文明进步的层次氛围,所以科学的理论是篮球运动竞赛实践过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全民族新世纪社会人文综合教育素质的手段。综观当代篮球优秀队伍的竞技比赛,给人强烈的印象是它的智慧性、凶悍性、整体性和技艺化,既要求竞技者显示着自身表层的高、大、健、壮、狠、准、美等形态、机能和素质水平;又要求并显示着自身内层理念上的情操、志向、意志、毅力和协作拼搏精神;更强烈要求并显示着自身深层的意识、心态、气质、灵感、韬略、哲理和文采等的智慧潜能。表层的要求与显示吸引着人们对现代篮球运动的喜爱,内层与深层的要求与显示更充分展示现代人类可以通过从事篮球运动去追求崇高的心灵境界、道德修养和无穷智慧,从而在更高的氛围上解析篮球运动的真谛。正因如此,篮球运动与时俱进,在百多年演进中不断掀起新的发展“浪潮”。

2 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进程中的“三次浪潮”

自1891年由美国人创始篮球游戏,成为地域性民间乡土娱乐文化活动后,经过近50年的演变完善,至1936年男子篮球活动在德国举行的第1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正式列入竞技比赛项目,由此篮球运动在全球迅速传播开展,标志着现代篮球竞技运动的国际性、竞技性规范地正式开始,便掀起了现代篮球运动飞跃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世界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竞技性的篮球运动充满文化气息的综合活力,加之比赛规则、方法与技术、战术的相互制约与促进,使比赛更趋于竞争性、娱乐性、观赏性,迅速使它自身的价值进一步被世界民众所接受。至20世纪50年代,篮球运动从理论到实践不仅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不断发展创新为一项反映着时代特征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国际竞技体育的重要项目和边缘性学科课程,其竞技的形式与方法不断创新出丰富的内容,在世界体坛展现出新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性。特别自20世纪50年代起男、女世界篮球锦标赛先后举行,以及美国NBA职业篮球赛的展示,不但使社会性的大众篮球活动呈现新的人文景观,而且也给国际竞技舞台增添了新的文化魅力,推动着篮球运动向科技化、人文化、集群性、对抗性、立体型的高、快、准、灵、巧方向发展,先后发展的国家开始形成不同的竞技流派、不同的技战术风格,随之观赏性的人文教育价值氛围也不断增强。奥运会男女篮球赛、世界男女篮球锦标赛、美国NBA职业联赛三大赛事规模扩大,竞技水平提高,竞相争辉。各洲、区与国家篮球赛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从而掀起了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第二次“浪潮”。至1992年国际奥委会允许职业篮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大型洲际以上国际比赛后,竞技篮球运动开始了新的里程,篮球运动的内涵除了技艺、体能和智慧外,进一步赋予了高科技和新的人文性,呈现出了全球大众篮球蓬勃发展,职业篮球方兴未艾,相和相融,全面推进了现代篮球运动向当代化发展的进程。以科技、人文、文明为依托,以谋略竞争、创新发展为动力,以运动员个性、智慧、体能、体质和专业技巧与综合素质、素养为基础,以明星队员个体特长与整体配合相融合的不同打法为手段的智、悍、高、快、准、巧、灵、变为特征,使现代篮球运动进入新的竞技层次,进一步体现出科技化、人文化、智谋化、个性化、集群化、技艺化、观赏化、职业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当代化色彩。篮球运动发展进程中掀起了第三次飞跃的新“浪潮”。

3 当代世界竞技篮球运动的现状与格局

篮球运动作为当代社会一种世界性文化,遍及五大洲,篮球人口已达15亿左右,成为国际体育组织中单项运动人口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然而篮球运动的普及与篮球运全球性整体水平的提高又极不平衡,从半个世纪以来两项世界性最高层次比赛(奥运会篮球赛和世界篮球锦标赛)优胜名次透视,始终由欧洲、美洲国家轮换占据,较长时间以来基本形成美国、俄罗斯(包括前苏联成员国)和南斯拉夫三足鼎立的态势。新世纪初世界篮球强队在国际大赛中整体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只是美洲、欧洲、澳洲几支队伍名次排位时有交替而已。

美洲为现代篮球运动起始最早的区域,整体水平最高,各国打法的风格基本相似,以技巧与特殊的身体体能条件相结合,形成以个体作战和几个人组合作战为主体打法,体现智、快、准、巧、变等特点,基础技术好,个体水平高,整体实力强。2002年,美国在其本土举行的第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虽未能进入三强,但其原因是美国男队通常重视奥运会比赛,一般不组派实力最强队伍参加世界锦标赛,故不能得出美国队整体水平下降的结论。应该既承认世界其他各国强队水平飞速提高,与美国等传统篮球强国之间水平差距缩小的事实,但又必须承认当今篮球“王国”仍是美国。在美洲仍以美国为代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名次虽有更迭,但实力均衡,是不同时期内世界性比赛前8名的抗衡对象;欧洲受美洲影响较大,普及面广,整体运动水平接近,是美洲队最大的威胁者,基本打法向美洲型球队靠拢,以粗犷、凶悍、整体型作战为主体,传统特点体现了高、狠、准的整体实力。

其中前南斯拉夫和俄罗斯最具典型,而立陶宛、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国都具有较高水平,与美洲强队相比各有千秋,在不同时期内曾分别入围世界大赛前8名;亚洲区东亚较强,中、韩、日三国女篮曾取得过较好名次,西亚有所崛起,但总体上亚洲普及面不太广,实际水平与美、欧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国际大赛成绩起伏较大。相比中国男、女队略占优势,但韩国、日本尚有实力与中国队抗衡。在2002年中国男篮虽进入世锦赛决赛,但排名12位。中国女队在2002年14届锦标赛上落后韩国排名第6(韩国队名列第4);在27届奥运会上韩国队名列第4,而中国队未能取得决赛权。中国男队在2002年的亚运会上更大失水准,负于韩国名列第2,未能称雄实现五连冠。亚洲区各国,其基本打法以快、灵、准、狠的整体型为主体,但受传统篮球意识和体能条件与训练水平所限,整体实力不均衡;澳洲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篮球运动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较为普及,水平提高很快,已有争夺世界两大赛事前4名的实力,其基本打法类似欧洲型和美洲型的结合;非洲区篮球运动发展滞后,普及面不广,水平较低,与欧、美、澳、亚各国有明显差距,其基本打法尚未形成明显特征,但体能和个体攻击意识强,其中埃及、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正在日益普及提高中,他们有些将成为亚洲国家的抗衡对象。

从世界篮球锦标赛的战绩排名来看:男子篮球从1950年第1届开始到2002年第14届止,美洲区的美国队获3次冠军和3次亚军、3次季军。巴西队获2次冠军和2次亚军、3次季军。阿根廷队获1次冠军;欧洲区的俄罗斯(前苏联)获3次冠军和5次亚军、2次季军。前南斯拉夫获5次冠军和3次亚军、2次季军;而亚洲区除1954年第2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上菲律宾获1次季军外,其他历届排名在第7名之外,仅1978年第8届和1994年第12届上菲律宾队和中国队分别获1次第8名,继后中国队在第9、第14届上获12名,第10届上获第9名,而其他各国未能进入决赛圈。

女子篮球自1953年第1届世界锦标赛开始到2002年第14届止,美洲区的美国队获7次冠军、1次亚军、1次季军;巴西队获1次冠军和1次季军;智利队获1次亚军;加拿大和古巴队分获2次和1次季军。欧洲区的俄罗斯队(含前苏联)获6次冠军和3次亚军;捷克斯洛伐克队获2次亚军和4次季军;法国队获1次季军;前南斯拉夫获1次亚军;保加利亚获1次亚军和1次季军。亚洲区的韩国队获2次亚军;中国队和日本队分获1次亚军,中国队另获1次季军。澳洲区的澳大利亚队获2次季军。综观女子世界锦标赛前3名队的名次排列显示,优势同样在欧、美区国家,澳洲队紧追,亚洲区女子队虽略胜于男子队名次,但总体上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实力水平与欧、美区相比差距仍较大。从历届奥运会篮球赛获得前3名国家情况透视,基本与世界锦标赛大同小异。

男子自1936年开始到2000年止,共进行14次奥运会篮球赛,美洲区的美国队获11次冠军和1次亚军、1次季军;加拿大队获1次亚军;墨西哥和古巴队各获1次季军;巴西队获3次季军;乌拉圭队获2次季军。欧洲区的俄罗斯队(含前苏联)获2次冠军和4次亚军、次季军;前南斯拉夫队获1次冠军和4次亚军、1次季军;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克罗地亚队各获1次亚军,立陶宛队获3次季军。由此可见奥运会篮球赛前3名也被美、欧强队包揽,其中美国队占绝对优势,仅澳大利亚队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奥运会上获3次第4名;亚洲区最佳名次则是1956年第16届奥运会上菲律宾队获第7名,其他国家未能进入前8名。

女子自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列项到2000年27届奥运会止,共进行7次奥运会篮球赛,美洲区的美国队获4次冠军和1次亚军、1次季军;巴西队获1次亚军和1次季军。欧洲区俄罗斯队(含前苏联)获3次冠军和1次季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各获1次亚军和1次季军。亚洲区中国队获1次亚军和1次季军,韩国队获1次亚军。澳洲的澳大利亚队获1次亚军和1次季军。

可见现代篮球运动美、欧两洲处于传统优势。除美国外,阿根廷、加拿大、智利、巴西等美洲国家基本保持在世界强列。欧洲队除前南斯拉夫与俄罗斯外,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法国、克罗地亚、立陶宛、意大利、以色列等实力较为接近,均能与美洲区列强展开前8名抗衡,它们分别处于第1、2层次水平上。亚、非区整体水平处于第3层次上。近观2000年第14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上,亚洲男队仅中国1队参赛,战绩排名12,然而中国男篮现有3名高大中锋被美国NBA招募磨练,是中国男篮未来翻身的希望。在2002年第14届世界锦标赛上,亚洲女队的韩国与中国分列第4、6名。女子今后是否尚有可能从中国、韩国、日本之中跃出黑马回升到世界前3名,则要视各国后备队伍的质量与数量,以及教练员科学化训练、管理的水平和赛制改革等其他综合保障体系的完善。

4 美、欧国家篮球运动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4.1 篮球运动起始早普及面广,篮球人口多,已形成一种较高氛围的传统社会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篮球主管部门和篮球专家真正懂得篮球运动发展提高的基本规律是抓基础、抓学校、抓娃娃,在青少年和学校中活动形式多,人才选拔、训练、竞赛组织已较科学而稳定地达到网络化,因此运动基础厚、后备队伍数量多、训练质量高。

4.2 在一定意义上,其民族体能与形态特征和身体遗传基因以及传统文化、社会风俗、个性爱好、生活质量等因素影响,对开展篮球运动较为适宜。

4.3 篮球运动社会化管理体制以及训练体制、竞赛制度较为完善规范,有助于培养与发掘人才。特别由于篮球职业化起步早、进程快,篮球产业化、商业化气息浓,有较丰富的职业篮球运作的经费渠道和经验,使运动队伍保障条件优越,有助于吸引人才和稳定队伍。

4.4 地区内国际性高水平队伍多。竞赛中运动员具有夺冠争雄的霸气和凶悍意志品质,斗志旺盛、作风顽强,技术、战术与打法各具特色,国际性球星多,实力均衡。特别重视运动队伍梯队建设和运动年龄结构,同时也非常重视个性特长训练和明星球员的培养,非常珍惜具有国际大赛丰富经验的25~30岁左右的运动员的使用,认为这一运动年龄段是篮球运动员的黄金时期,这一观念与亚洲的传统观念形成鲜明的反差。加之欧美地区大型竞赛活动频繁,有助于相互观摩交流与启示创新,由于高强度对抗实战中磨练机会多,因此大赛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运用技、战术适应性强。

4.5 教练员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素质强。他们对现代篮球运动的真正规律、深层特征与趋势认识深刻,具有自己独特的当代篮球新理念,掌握科学化训练管理水平较高,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篮球理论观点和训练、管理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从而体现出自己个人的风格,展示自己的独特人格魅力和执教之道。例如NBA职业队“湖人”队教练菲尔·杰克逊,自他执教球队以来,总体上是一位在篮球事业上有特殊成效的名教练,无论在率领多次获季后赛冠军的“公牛”队,还是在“湖人”队都充分展现出他的个性人格魅力及训练、指挥才能,使队伍有凝聚力,全队有特点,个人有特长,善于用兵布阵,组织与激发明星球员个性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潜在实力。

4.6 始终强调科学化综合与组合训练。普遍重视运动员的智能与体型、体能潜力选择和机能质量训练。特别重视意识、心理、技术、战术的基础训练及其相互结合的实战训练。尤其格外重视高大队员爆发性速度、力量训练和用智慧、身体与力量、技巧进行结合性对抗意识训练,使各强队都拥有数名高、大、壮、悍、强的内线中锋球员和快、准、特,善于用智慧与谋略比赛的核心后卫球员及全面性的高前锋等明星球员,体现着各自的个体与整体的技、战术风格特点。

5 世界强队的保障条件

5.1 社会组织与经费保障:即社会篮球的文化氛围高,建成了有利于促进篮球运动提高发展的对应性社会宣传、教育、法制等比赛环境保障体系,包括国家和地区性篮球运动层次性管理体制、训练竞赛制度、后备队伍和教练队伍培养系统,及其与国际接轨的人文教育及完备的相关人寿保险、俱乐部组织制度保障和财源经费保障。特别有完善的俱乐部法规、制度(体制、机制)保障。

5.2 高水平教练员的保障:即各强队拥有3~5名同心协力、司职不同、互补性强、具有自己独特执教理念的,有世界大赛作战经历和督战经验的高水平教练作率军之帅。高水平教练保障是高水平球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已成为共识。综观世界强队的教练员,他们知能结构全面,多数具有高层次文化、科技、教育修养和篮球职业道德素质;有自强不息的敬业创新进取精神,能把握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前沿趋势;有高超的篮球智慧,形成自己的篮球观点和理论体系;有严格而科学的训练与符合实际的管理能力以及运筹帷幄的指挥才干;有争先目标和事业追求的系统理想;有个人特殊个性和执教风格,自信而不骄横,严厉而不苛刻,威武不失文雅,奖惩不丧原则,胜负能持常态,果断又合实际,责己严于责人,并善于以这种个性和人格魅力团结人、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从而使队伍保持长盛不衰的团队精神。综观中国绝大多数教练未能达到上述要求,特别不少高层教练员敬业精神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和智能结构单一、专业训练理念与实际管理训练手段、方法陈旧落后等等,是中国队不能向世界顶级水平冲击的根本原因。男篮在2002年的世锦赛上的表现和半个月后的亚运会赛事的结果,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教练员的实际综合能力与水平。

5.3 运动员整体条件保障:即国际强队普遍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智能结构配置;身材高度与体质结构配置;锋、卫位置和技术特长的结构配置以及运动员的年龄结构配置。特别重视对超高度与高水平明星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保证一定的数量与质量)。综观美欧世界强队中不乏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化素养,训练刻苦,身体形态、体能素质、机能潜力好的运动人才。通常全队整体平均身高达2.05 米左右(其中2.05~2.10米队员不少于4~5名,2.10~2.20米以上特高大中锋队员不少于2~3名),而且相应体重、体魄、体能素质各具特点,全面技术与位置技术各显个性优势。而中国队运动员身材高度虽已明显向国际强队靠近,然而其掌握与运用技、战术水平与能力等因素总体差距甚大。

5.4 战术组织的风格、特点保障:美欧国际强队都十分重视全队战术设计现代化、综合化、快速化、动态化。因此整体攻守打法有特点、有章法、有变化,形成使对手难以制约的自强自立的特殊技能本领(技术特点、战术风格)。而中国队尚在徘徊之中,究竟如何洋为中用,尚未得到体现,传统打法丢尽,新打法未能成形,因此关键时刻难以控制和转变局面。

5.5 绝招、特技球星保障:凡国际大赛前6名的球队都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运动员个性特点,既重视个人攻守技术全面,又重视在全面中培植特长。特别重视培养能稳定战局的球场核心后卫以及有投篮绝招而又全面型的特殊中锋和高前锋明星,还配有不同数量多点强攻的神投手、多区强防手。而中国队则严重缺乏这种具特殊能力的世界级球星。

5.6 大型竞赛实战保障:国际强队不间断地参与世界强队的对抗,从而具有丰富的大赛经验和稳定的大赛心理素质及适应高强度对抗的生理机能、体能素质基础。中国队对比之下则国内赛为主、国际大赛少。因此高强度对抗能力、应变能力较弱。

5.7 科研与医务、生活保障:国际强队都有健全的篮球科研队伍、设施和相关的医务监督、营养调配、体能恢复等专职人员保障。而中国队尚未稳定建立科学的系列保障。

5.8 其他保障:国际、国内大赛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各种综合保障。

(本文原载《体育学刊》2003年第6期)

6 论世界竞技篮球运动的当代对抗特征

——兼析我国男篮对抗差距

篮球运动是一项由专门人才以主动控制空间为目标、以主动控制球为争夺焦点、以主动掌握时间与速度为保证,围绕篮圈,在空间、地面交叉展开攻防对抗的体育活动。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在比赛攻防过程中所展开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谋等全方位、立体的贴身对抗,以及所呈现的身体凶悍的拼斗、快速的移动、顽强的意志、精湛的技艺、巧妙的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竞技篮球运动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标志。而且,随着世界竞技篮球运动职业化、商业化与产业化的不断深化,这些特征将愈加凸显。由此,如何及时而准确的把握竞技篮球在当代所形成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各方面对抗特征,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篮球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从第28届奥运会和第15届世锦赛中的男篮比赛情况着手,对其中体能、技术和战术三个方面的对抗特征进行分析,并与中国队进行对比,以期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和原因,及时补救。

1 身体对抗特征

身体对抗说到底就是体能的对抗。而体能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形态和机能是素质的物质基础,决定着身体素质的强弱。因此,拥有彪悍、健硕的身体,良好的身体机能是在身体对抗中取得优势的前提。在当代国际篮球大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和耐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应用水平与攻守的实效性、破坏性和攻击性。综观第28届奥运会男篮比赛、第15届男篮世锦赛,体能在对抗上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 身体接触频繁,近身攻守凶悍、猛烈而状态持久

当今篮球竞赛攻防对抗中那种高强度、高频率的“身体拼斗”是运动员速度、力量、耐力等多种运动素质对抗的集中体现。身体接触对抗能力与持久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和一个球队整体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通过观看比赛,统计发现:比赛中,队员都有很强的用身体接触进行对抗的意识,运动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短兵相接,贴身凶悍攻防,大部分技、战术都是在猛烈的身体接触下完成的(表1)。

表1 第15届男篮世锦赛决赛、三四名、五六名比赛中身体接触次数统计

注:身体接触是指能阻碍身体移动、失去重心等明显的身体碰撞。

比赛实践反映,世界强队在进攻中队员善于运用身体来抢占有利的进攻位置,当接球后,在利用身体保护球的同时,还主动适时用力,挤开贴身紧逼的防守者,强行进行传球、运球、突破或投篮;在防守中,通过准确的预判,积极快速的脚步移动,运用强壮身体的挤靠、坚硬的双臂封堵给对手施加压力,阻止其进入习惯的攻击区,通过挤靠使有可能投篮的进攻队员无法做出习惯的投篮动作,破坏对方的进攻节奏,迫使对方失误或失去进攻威胁。

1.2 身体对抗区域进一步扩大,由内线向外线空间扩移

通过比赛观察,身体对抗区域呈现以篮下区域为中心,由内线空间向外线空间进一步扩大。距中心越近,身体接触越频繁,冲撞的强度也越猛烈,特别是内线的中锋队员,他们运用的进攻技术大多都是在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的。比赛中,进攻方内、外线队员要想在内线区域或靠近的任何一点摆脱要位接球已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前场两侧45度区域要球更是难上加难。内、外线队员在采用各种摆脱动作如“反跑、纵切、横插、溜底和上提、下顺”等抢占位置时,除受到自己防守人“抢前、抢位主动发力”的堵截和阻挠外,还同样会遭到就近其他防守队员的协防和补防,这就使得大多数外线队员都要靠中锋拉出来为其做掩护,才有机会摆脱防守接到球。因此,进攻和防守之间的这种以身体接触为主的体能的激烈、凶悍、频繁对抗,不仅仅局限于内线空间,已有向外不断扩大。

1.3 身体形态彪悍而移动灵活,对抗中应用身体优势意识强

当代竞技篮球比赛,如果没有彪悍而灵活的身体就不可能为技术、战术的正常发挥提供保障。一个队伍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优秀身体形态的运动员,就不可能立足于世界强队之林。通过比赛实践证明,凡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世界强队,都拥有多名这样的运动员,而且,他们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都善于利用自身身体上的优势,或倚仗身高臂长,或倚仗体壮身重。身体形态彪悍而移动灵活,对抗中主动应用身体优势是当前世界竞技篮球的又一个明显特征。

2 技术对抗特征

当代竞技篮球运动的技术总体特征是全面而扎实、精湛而实用。无论是有球技术,还是无球技术,其运用大都是在行进间有身体接触的强对抗情形下完成的。通过比赛观察,在快速攻守过程中,技术具体表现如下特征。

2.1 基本功扎实、全面,技术动作愈加精确、快速,隐蔽

当前世界篮球强队,由于各位置队员技术的全面性,导致传统的位置分工趋于模糊化。内线队员也有在投三分的能力,外线队员也能在内线有所作为。对抗的不断升级,也导致了技术动作运用更具精细和针对性。传球动作幅度小,主要是用小臂和手腕、手指的抖动发力,传球手法多、路线多,变化莫测;投篮准备动作和多余动作少,出手速度快。动作细节的变化致使其自身更具突然性、隐蔽性和瞬时性,使对手防不胜防,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进攻机会。

2.2 核心后卫队员支配球能力强,行进间强行突破、强行投篮多

随着贴身紧逼防守技术的广泛运用,防守步法日趋灵活和堵截力量的日趋增大,进攻队员通常很难完全摆脱与超越对手,这就使得掌握全面的突破技术和找准最佳的突破时机变得尤其重要。通过比赛发现:技巧性的强行突破及突破后的强行投篮技术在比赛中运用明显增多,且以核心后卫队员运用最为普遍。运动员突破时大多依靠身体的合理碰撞,甚至在有协防的情况下,抓住防守队员间的空隙,进行强行突破,以此既可直接切入篮下强行投篮得分,又能适时地同传球相结合,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署,增加对手的犯规次数从而获得更多的罚球次数,进而增加得分,赢得比赛。表2是第15届男篮世锦赛的预赛中各队5场比赛中前场运用突破技术的统计对照表,可以看出,中国队运用突破技术是最少的,这反映出中国队员不仅具有凶悍突破能力的人员少,而且战略性与战术性应用实效差。尤其是后卫队员在贴身的强对抗中,技术攻击性较弱,处理支配球的能力差,身体对抗能力差,速度慢,致使失误次数增加。

表2 第15届男篮世锦赛的预赛中,中国、美国、意大利、波多黎各、塞内加尔、斯洛文尼亚在各自5场比赛中前场运用突破技术的对照

2.3 投点广,创造投篮机会手段多,注重远投

由于当代篮球比赛攻守对抗异常凶悍、激烈,任何队员从容投篮的机会都不多见,大多情况下,企图投篮或试投篮都会遇到干扰和封盖,投篮区域也由内线向外线扩展。因此,世界强队在整体战术部署上和运动员个人都十分重视抓捕投篮时机,增多投篮点,创造更多投篮机会,特别重视远投。通过比赛观察,目前中国队严重缺少有风格、得分能力的投篮手,投点往往集中在一二个人身上,投篮区域过分依赖内线,稳定性尤其差。相比之下,其他强国能够全面开花,得分区域广泛,创造投篮机会手段也多。

从表3中可知,我国男篮同世界强队相比在3分球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三分球曾是中国队的优势。通过比赛观察,世界强队的优秀远投手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与平衡性,以及臂、肩肌群的力量,并能够在快速移动中,接球急停,立即进行远投,投篮准备时间短,出手动作快。而中国队员,手臂力量较差,准备时间长,3分出手犹豫不决,抗干扰能力差。

表3 第28届奥运会中国队与前四名队3分球相关指标的比较情况

2.4 防守技术带有强烈的拼斗性,严密贴身、主动发力

当今防守一改过去有距离消极跟对手做应对动作的防守旧观念,防守与进攻者之间大多是贴身的零距离(表4)。而且,防守时更重视合理运用手臂、腰、肩、腿、背等身体部位和力量,紧贴对手,主动出击,适当、适时用力,先发制人,从空间、时间以及心理上全方位给对手施加压力,合理利用篮球比赛的时间规则(5秒、8秒、24秒),以快速的奔跑,积极的阻截,迫使对手缩短或增加进攻时间,打乱对手的进攻节奏,并利用抢、打、断、挤、顶等攻击性防守技术动作,迫使对手在严密的控制和紧逼行动中,产生高度的紧张与慌乱,造成动作变形,不能高质量地进行有效攻击,甚至失误。

表4 第28届奥运会世界优秀前锋队员防守距离的统计

注:零距离指有接触,近距离指一臂之内,远距离指一臂之外。

2.5 拼抢篮板球意识强,由单人拼抢向多人有组织围抢转变

当代竞技篮球竞赛攻守双方拼抢篮板球意识更加强烈,拼抢技术由一两人拼抢向多人有组织围抢转变。比赛中,有投必有抢,甚至意识到持球队员要投篮,就开始抢占有利的位置,并尽早起跳,提前占据了空间优势。在大多情况下,双方进行有组织地围抢,都有3~4人同时争夺,力争在人数上获得的优势,增加获取球权的机会。表5是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与四强队前锋、中锋、后卫抢获篮板球次数的统计比较。可以看出,中国队的前锋队员和后卫队员抢获篮板球数量较少,抢获篮板球总体数量与世界强队也存在差距。通过比赛观察,中国队员拼抢篮板球的意识薄弱、贴身挤靠抢位的能力较弱,起跳速度较慢,连续起跳的能力弱,自投自抢意识不强,不能形成有组织的围抢。

表5 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与四强队前锋、中锋、后卫抢获篮板球次数比较(场均)

3 战术对抗特征

3.1 快攻意识强、发动频率高,推进方式简练而机动

快攻是当代篮球比赛中主要得分手段之一。传统的快攻强调的都是进攻队在人数或位置上的优势,而当代篮球比赛中,在不具备人数或位置优势前提下发动快攻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在NBA和世界大赛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球星有着强烈的快攻意识,凭借超人的个人攻击能力在不具备位置和人数优势的情况下,面对2人或3人的严密防守,仍然能瞬间冲破对手的围堵封盖,到篮下得分或是在外围投篮,或造成对手犯规罚球。这种依靠个人能力优势而发动的快攻,充实了原有快攻的内容,因此,在理论上,快攻是指防守方由守转攻时,无论是在人数、位置还是能力上,只要占有一种优势的情况下,即可主动进行快速、凶悍攻击的一种进攻战术。世界强队在发动快攻时多采取机动接应,并且推进的方式简练(表6),使传统意义上的快攻队形和各个阶段变得模糊,这种灵活机动的打法使得快攻更有灵活性和威胁性,也能大大增加快攻次数。

表6 第28届奥运会男篮四强队伍的快攻发动与推进形式统计

3.2 抢攻意识强,攻守转换速度集约性变换,形式多样

抢攻是指快攻不成,阵地进攻尚未形成之前,介乎快攻和阵地战进攻之间的一种前场进攻,通常在4~7秒内完成。抢攻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稳”和要等五位进攻队员全部落好位后再组织进攻的倾向,而是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在发挥个人强攻的同时,集体变换推进速度与形式,充分利用二三人之间一到两次快速的传球,主动大胆地进行攻击,在局部地区速战速决。由于对方密集防守,尤其在对方高大队员退守篮下时,突破上篮困难。因此,抢攻的结束通常利用一些简单实用的小配合,摆脱防守,迅速抢占外围的有利位置,突然急停进行中、远距离投篮(表7),以此减少或避开对方的封盖与干扰,提高进攻的成功率。

表7 第15届男篮世锦赛半决赛和决赛抢攻时相关指标的统计情况

3.3 进攻与防守战术皆强调集体性、协同性

当代竞技篮球集体对抗性、攻防协同性表现得愈加充分。进攻方面:从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上,可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表8所示:第一种以美国、阿根廷等为代表的美洲球队,追求“以超强的个人攻击为主,以基本配合为辅”的进攻打法;第二种以西班牙、希腊为代表的欧洲球队,讲究“以人、球频繁快速移动,内外结合,点多攻击整体作战”的进攻打法。在这次世锦赛半决赛中希腊与美国的比赛无疑是一场“整体篮球”打败“个人英雄主义篮球”的典型战例。而欧洲球队不仅包揽冠亚军,也全部闯入16强,整体篮球的理念,使他们表现出强大的实力。防守战术方面:越来越多地依靠全队五名队员的集体、协同防守来完成,个人防守要以整体配合为根本出发点。而协同性和集体性具体表现在夹击、关门、补防、围守中锋等防守基础配合上。五名队员思想高度统一、配合默契,防守区域之间、防守队员之间通过行动和语言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强有力的防守网络是当前世界篮球强国的共同特征。

表8 第十五届男篮世锦赛四强队伍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统计情况

从表9可以看出:中国队补防和关门的次数比对手多,但完成效果较差,这表明我国队员的个人防守能力较弱,需要同伴的补防,这势必打乱整个队伍的防守部署,影响整体防守效果。中国队夹击的次数与对手差不多,但夹击时给球和对手施加的压力不够,攻击性和破坏性不强,夹击质量与对手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9 第28届奥运会中国队与对手防守基础配合部分指标的统计情况

3.4 攻守双方造势积极、战术运用应变、制约性手段多

当代篮球竞赛攻守双方战术在风格上都突出“声势”二字,比赛中,队员之间相互呐喊,在加强同伴之间相互联系、活跃攻守气氛、鼓舞攻守斗志的同时,也给对手一种很大的威慑力,使对方队员情绪紧张,产生失误。应变、制约性手段多也是比赛中攻守双方战术运用的明显特点,即进攻战术快攻、抢攻、阵地进攻相互交替,转化迅速,变化多端。各种防守战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充分发挥不同防守战术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区域联防中有盯人的成分(如一盯四联),盯人防守中也融入了联防的概念(如前场、中场紧逼盯人,后场区域联防)。在世界大赛中,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被大多数篮球强国所采用,是最原始最有效的防守战术,既可打乱对手的进攻节奏,也可给对手心理造成较大压力。

从表10中可以看出中国队的防守战术运用最多的是区域联防,较少运用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本文认为,中国队惧怕对手运用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主要原因是中国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差,技术动作缺乏力量,移动速度较慢,在意识上也不习惯迎面、贴身、紧逼的防守方式。

表10 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运用各种防守战术的统计情况

3.5 由攻转守时,强调以人为主,随球转换,人、球、区兼顾

当代世界篮球强国在防守时屏弃了以往单纯“以球为主”的弊端,大多采用“以人为主,人、球、区兼顾”的防守理念,使防守具有针对性、机动性和全局性,抓住了当代防守的核心和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获得球权达到由守转攻的真正目的。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主”决不是机械的“人盯人”、均衡的“人盯人”,而在于权重进攻队员的威胁程度,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获得球权,转而进攻得分的目的。大量竞赛结果证明“以抢得球权为目的,以人为主,人、球、区兼顾”是目前比较先进而有效的防守理念。因此,中国男篮防守上要强调“以人为主,人、球、区兼顾”的理念,提倡与强化带有拼斗性色彩的凶悍贴身防守。

4 中国队存在的主要差距

篮球比赛中的体能对抗与身体质量有关,与速度有关,还与力量运用的时机、方向以及运动员运用自己身体各环节能力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关。任何队员只有在拥有持久兴奋性的力量、耐力(俗话说体力)的强壮身体基础上,加强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才能发展成为全面的能攻善守的明星、强手。在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上,尽管中国男篮队员的平均身高达到2.05米,是这次所有参赛队伍中平均身高最高的队伍,但是我国队员的身体与国外队员彪悍的身体相比都显得过于单薄。实践证明,大多属于“面条型”队员,没有身体对抗所必需的力量、速度、耐力作为支撑和保证,无论防守还是进攻,单单用脚步的灵活和变化,想完成高质量的进攻与防守,都不现实。一般来讲,单位时间或单场比赛失误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身体对抗能力的强弱。

从表11、12中可以看出,中国队的失误比对手都要高出很多,特别是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上与希腊和美国队的比赛中,单场失误竟高达23次,凶猛的贴身紧逼防守给中国队员在心理和技、战术运用上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致使传球、运球频频失误,甚至到了没有能力将球推进至前场,没有办法掷出界外球的地步。

表11 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的失误、被抢断平均数统计

表12 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与对手的失误、被抢断情况统计

篮球竞赛的最终目的是在凶悍拼体、赛艺、比智的环境下力争比赛的胜利,而意志薄弱、夺冠欲望欠缺、缺乏斗志的队伍不可能夺取比赛的胜利。身体对抗意识差,对抗意志薄弱,征战心态失衡,缺乏对抗的主动性、拼斗精神,是中国队在比赛中与其他强队存在的明显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们文化习惯和心理结构方面的,也有篮球训练水平方面的。国家男篮在身体方面的落后,我们完全可以追赶和超越,但精神上的患失却是最致命的,当前面临2008北京奥运来临,如何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当代世界高水平篮球竞赛身体接触频繁,近身攻守凶悍、猛烈而状态持久,对抗区域进一步扩大,技术与战术都是在彪悍的身体相互拼斗情况下得以运用的。基本功扎实而全面,精湛而实用,无论是有球技术,还是无球技术,其运用大都是在有身体接触的强对抗中完成的,这是当代世界竞技篮球运动技术对抗的总体特征之一。具体体现在:技术动作愈加精确、快速、隐蔽;行进间强行突破、强行投篮多,核心后卫队员控制、支配球能力强;投点广,创造投篮机会手段多,注重远投;防守技术带有强烈的拼斗性;拼抢篮板球意识强,由单人拼抢向多人有组织围抢转变。而战术对抗特征主要体现在:快攻意识强、发动次数多,推进方式简练而机动;普遍重视抢攻,进攻与防守战术突出集体性、协同性;攻守双方造势积极、战术运用应变、制约性手段多,综合多变;由攻转守时,强调“以人为主,随球转换,人、球、区兼顾”的防守理念。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存在差距的主要有:对抗意识差,缺乏对抗的主动性;体能差,缺乏身体全面对抗的必要基础;拼斗精神欠缺,对抗意志薄弱;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掌握不全面;忽视快攻,进攻手段单一,进攻点少、面窄;防守理念落后,防守技术不先进等诸多原因。

5.2 建 议

5.2.1 要正确地评估中国篮球的整体实力,找到在世界篮坛中的坐标。对待当前诸多篮球文化、理念(国内与国外)既要避免民族主义思想,也要避免虚无主义的泛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时代潮流相结合,借鉴与创新、批判与继承的原则,并以中国特色文化为依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5.2.2 要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竞技篮球的对抗特征、制胜规律和发展趋势。强化运动员的综合对抗意识,强调比赛作风,CBA联赛执法尺度上要与国际接轨,尤其把握好身体接触的判罚尺度,鼓励对抗。倡导竞标、敬业精神,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特别是要迅速提高篮球专项速度(包括技术动作速度和战术执行速度)、专项力量和专项耐力。

5.2.3 结合中国篮球的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要倡导技术运用的时效性,强调全面而扎实;要倡导整体性打法,强调进攻篮球。要在实际训练中大力加强攻防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突出多核心打法,强化多点突破能力训练,特别要加强外线得分能力的培养,坚持和倡导“以人为主,人、球、区兼顾”的理念。树立CBA联赛的国际性、全球性观念。全力提升联赛的竞技水平和层次,营造国内联赛良好的竞技环境,加大国内球员国际化力度,利用经济手段吸引、攫取和开发有限的体育资源,以此形成良性的空间凝聚效应,为CBA成为国内超级、世界一流的篮球赛事奠定基础。只有做好上述诸方面,中国篮球方能屹立于世界篮球强国之林,中国篮球龙翔之日也指时可待。

(本文原载《广州体院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