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郦道元的生平简史(1)
(一)郦氏家世
郦道元所在的郦氏家族,是西汉大将军郦商的后代,世居华北。在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的时候,郦氏家族没有迁往他乡,而是继续留居华北,并且服务于少数民族政权机构。在魏晋相争之际,郦道元的曾祖父郦绍正担任鲜卑慕容氏后燕国的濮阳郡(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太守。后燕国亡以后,郦绍率郡投降了北魏。北魏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官僚士大夫,吸收其参与到北魏的各级行政机构中去,投降北魏的大批汉族士大夫都被授予了一定的官职。由于郦绍原在的濮阳郡属于兖州(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管辖,因而他被就近任命为兖州监军。北魏沿袭了汉晋以来以州统郡,以郡统县的三级地方统治机构。州是地方行政机构中最高的一级。监军的职权是稽核本州官军的功过,以呈请王朝给以赏罚。虽然不掌军政实权,但是职位却是不低的。
随着北魏疆域的逐渐扩展,郦道元的祖父郦嵩也被派到了秦州治下的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北)任太守。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当地有实际的统治权力。
此时,郦氏家族虽已在北魏王朝任职,但都为地方官职,真正走入北魏中央集权的是郦道元的父亲郦范。
郦范,字世则,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时任给事东宫。这是一个侍候太子和教育太子的官职,这样的职位交给汉族的知识分子,表明了北魏统治者“变夷为夏”的既定政策,也说明郦氏家族受到北魏王朝的高度信任。高宗景穆帝即位后,“追录先朝旧勋,赐爵永宁男”。文成帝时,他以治礼郎的身份奉迎太武帝和景穆帝的神主(即牌位),将其供于太庙之中。只有德高望重的贵族和功臣才有资格参与奉迎皇室祖宗的神位这样重大的礼仪活动。这对郦范来说极为荣耀。郦范被晋升为子爵。郦氏家族终于跻身于北魏王朝的上层集团。
文成帝在位十四年后去世,长子献文帝拓跋弘继位。此时,北魏政权日趋稳固,版图日益扩展,并与南朝的刘宋王朝接壤。双方在边境上不断交战。467年,北魏命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领兵大举进攻刘宋的青州和冀州,郦范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府的左司马。左司马是军府中的高级僚属,其职权是参与制订军事行动计划和综理军府事务。魏军进攻刘宋的无盐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时,刘彧戍主申纂顽强地凭城固守。北魏部将认为准备不充分,不能冒进。郦范则认为,我军轻军远袭,深入敌境,不宜久滞,机会稍纵即逝,他向慕容白曜建议,先引军伪退,摆出不打算攻城的态势,然后再伺机而动。慕容白曜采纳了郦范的建议。不出所料,城中守军果然懈怠。魏军拂晓时分兵临城下,发起进攻,占领无盐,擒杀宋守将、东平太守申纂。破城后,慕容白曜欲将无盐人全部作为战俘押回国都平城,郦范又及时劝止。他指出,青州和冀州地域广大,刚攻下一个城邑就要把城里的人都作为战俘押走,恐伯其他城邑的人听说后会激烈地抵抗魏军。现在不如将他们统统释放,以表北魏王朝的宽怀绥靖,这样,可以减少以后攻城的阻力。慕容白曜听取劝告,在进攻肥城(今山东省肥城县附近)时,向城内射了几封告喻飞书,肥城守军果然弃城而逃,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并且获粟三十万斛以资军需。在进攻冀州治所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附近)和青州治所东阳城(今山东省益都县东)时,慕容白曜又采纳了郦范围而不打的建议,先扫清外围,然后切断两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等待其自毙。两城宋军疲惫不堪,但又不得不时时处于戒备状态,以至甲胄里生了虮虱。此时,魏军才直逼城下,而腐败的刘宋政权竟然不发一个援兵,历城、东阳城终于均被魏军攻破。北魏夺得了刘宋原有的冀、青两州之地。
为了表彰郦范在冀青之役中的谋划献策之功,擢郦范任青州刺史,此为青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不久被召入京,任尚书右丞,加号冠军将军,并进爵为侯爵。尚书省是北魏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右丞为尚书省的主要官佐,在当时是十分显要的官职。
476年,郦范再次出任青州刺史,拜为平东将军,晋封假范阳公,这是外姓功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公爵。郦范在青州任职十余年,其间镇将元伊利向朝廷诬告郦范“交通外贼”。此罪名意为私通南朝,阴谋叛敌,罪至灭族。幸而,当时在位的孝文帝是北魏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给郦范下诏,说明元伊利诬陷他之事,并表明已查清是非,元伊利也受到应有的惩罚,望其不必忧虑。虽然如此,事隔不久郦范还是被召还了京师。回京后,郦范由于横遭诬陷,心情抑郁,不到一年就病逝了,终年62岁。
郦范在北魏王朝为官长达五十年,经历了五位君主,从一个没有爵位的给事东宫,成为北魏王朝的重臣之一。他平步青云的为官道路,反映了汉族知识分子在北魏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这也是民族融合的真实体现。
郦氏就是这样一个在北魏王朝激烈的内外政治斗争中逐渐兴起的汉族士大夫家族。这样一个家族,既为郦道元在政治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又为他研究学问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和环境。
(二)故乡与童年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关于郦道元的生年,大批学者发表过不同的意见。如清杨守敬在其著作《水经注疏》中论及郦道元生年时认为是太和九年(485年);丁山的《郦学考序目》认为是皇兴元年(467年);赵贞信《郦道元生卒年考》认为是和平六年(465年)或延兴二年(472年);段熙仲认为是皇兴三年(469年);陈桥驿则与赵贞信的观点相同,认为是延兴二年(472年)等等。这些学者对郦道元生年的推算大抵依据有三:“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水经注·巨洋水注》);“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水经注·淄水注》);“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复通”(同上)。但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郦道元家乡被称为郦亭,是一个自然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郦道元在《水经·巨马水注》中特别写了一段文字描述他的家乡:“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园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
家乡优美的自然风景,陶冶了幼年的郦道元,他日后所表现的那种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丰富感情,和上述《巨马水注》中所表达的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是完全一致的。
“自古燕赵出慷慨悲歌之士”所指正是郦道元的故乡一带。郦亭东不远的楼桑里便是三国时期蜀国开国君主刘备的故里;黄金台是距郦亭不远的又一处古迹,它记载着战国时燕国昭王敬贤礼士的事迹;郦亭附近的易水岸边是当年荆轲辞别燕太子丹的地点。刘备、燕昭王和荆轲等英雄形象同这片灵秀的水土一样孕育着郦道元刚强坚毅的性格,为他后来能够在事业上胸怀壮志、执著地追求真理,在政治上廉洁奉公、疾恶如仇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476年,郦范第二次出任青州刺史。此时两国战争渐渐平息,郦道元随父移居青州,在此地生活了十多年。这一时期和平的政治环境,安定富裕的家庭生活为郦道元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的良好条件,研读经史和探访古迹成了郦道元的两大嗜好。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地理考察、探访古迹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居住的青州地处山东半岛的中部,这里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优美的环境陶冶了郦道元的性情,吸引着他去探寻大自然的妙景。齐鲁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集聚了太多的名胜古迹。郦道元走访了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冢;缅怀过稷下之学的文化之都;瞻仰了孔子的墓茔;游览了“飞瀑流泉”的名胜等等,这些文化遗迹所代表的精神文明让出身于汉族士大夫家庭,从小深受封建文化熏陶的郦道元产生了共鸣,他将其写进了地理名著《水经注》当中。郦道元每到一处,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这使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出仕与北巡
由于构陷事件,郦范一家应召回京。次年,郦范去世,其长子郦道元继承爵位,被封为永宁伯。太和十八年(494年),郦道元初入仕途,随帝北巡,时任尚书郎。《水经·河水注》中记载:“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径涉。”
由于记载郦道元生平的史料少之又少,我们仅能从其著作《水经注》进行推断。尚书郎是一种职位低微的小官,在《魏书·官氏志》中还排不上位置,因此我们推断他此时初入官场,于平城出仕。
此时正是北魏最强盛之时,孝文帝励精图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国势蒸蒸日上。而南朝则处于篡夺频仍,国势凌夷的时候,拓跋宏积极准备南征以一统江山,在挥师南下之前,为了巩固北方的防务,因而于太和十八年亲自出巡六镇,直到阴山一带。
六镇是北魏时期为防备北方地区以柔然为主的游牧民族对边境州郡的袭扰而设立的军事建制。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打败柔然之后,在漠南地区安置了许多投降的民众。由于北方地区经常受到柔然等族侵扰,所以,在“东至濡源,西及五原阴山”的数千里边境线上兴建了军镇和戍堡。这六镇从西至东分别为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抚冥镇(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及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有相当一部分主力军队,集中在这六个军事重镇中。军镇的职官以军职为主,大体每镇设有大将,级别与刺史相当,其下设有副将、监军、司马等。各镇的镇都大将,多为拓跋宗王、鲜卑八族王公、拓跋氏族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普通戍守士兵,亦有发配边疆的罪犯。
鉴于六镇重要的军事地位,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北巡六镇,郦道元以尚书郎的身份随侍左右,这使郦道元有机会亲自考察北部边疆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对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水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经过实地考察,郦道元发现这段记载有误。实际应是:“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郦道元不仅纠正了《水经》中的错误,且说明了来源出处,历史考据,较之更为具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