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阴阳平衡,人才活得健康(1)
古人云:“平人无病。”什么是“平人”呢?简单地说,就是阴阳平衡的人。在人体内存在着阴和阳两面,一般来说,凡是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在上的、在外的等特性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但是这个阴阳之间的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疾病等都会将这个平衡打破。一旦打破,人就要面临疾病的挑战。“阴平阳秘,百邪不侵”,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身的阴阳状况,让它随时都处于这个平衡之中。
阳盛者热,阴盛者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据说远古的世界中有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每当黎明来临时,就有一个太阳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那时候,大地上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幸福。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要一起周游天空,它们都爬上了车,这回大地上的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放出巨大的热量烤焦了大地,森林着火啦,河流干枯啦,大海也干涸啦,万物难以生存。这时有个年轻的神箭手后羿挺身而出,射下了其中的九个太阳。天空中剩下一个太阳,世界才恢复了往日的幸福安宁。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是不行的。太阳照耀着大地,沐浴着万物。但是太阳也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万事万物也无法生存。
天地之间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之分: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阳光照耀的一面为阳,背着阳光的一面为阴,诸如此类。人体也与世界一样,有着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人体看成一个“小世界”,体内有一个“太阳”时,才能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人体内有气血,气属阳,血属阴。“气有余便是火”,火大了,就犹如一个太阳变成十个太阳一样,从而引起与热有关的疾病,这就是阳盛。与此相反,气不足,就好像一个太阳也没有似的,那么就会特别寒冷,这就是阴盛。
因为阴阳消长,所以会出现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而寒热正是阴阳偏盛的表现,阳盛者热,阴盛者寒。我们看热证大多是对外邪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吐黄痰等;寒证的人大多是对外邪适应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冷痛喜暖等。辨别疾病属寒还是属热,是确定使用温热药还是寒凉药治疗的前提。
中医讲:“一问寒热二问汗”,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寒热,问寒热最主要问的就是手足。因为手足为人体末梢,如果手足温热,就表示人体内循环很好,人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手足很热,那大多是阳盛;如果手足冰凉,那大多是阴盛。
同时,手上的指甲也可以反映出寒热。指甲上有一个白色月牙状的印,我们称之为甲印。并不是所有人的指甲上都有,有的人手上则没有,那么这个甲印和身体健康状况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甲印就是甲根的新生部分,通过望甲印就可以辨别人体的寒热虚实。
通常来说阴阳平衡的人除了两个小指之外,其余都有甲印,拇指甲印的宽度在2毫米左右,其余依次减少。同时,甲印边缘整齐、清晰、饱满,这是健康的表现。
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看不出有甲印,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为寒型甲印,通常与体内的阴盛有关。有的人就一个拇指有甲印,那也说明体内阴盛,偏寒。与此相反,还有一些人不仅有甲印,而且甲印略大或多,这就是热型甲印。小指上有甲印,或者甲印偏大,说明体内阳盛,偏热。
我们知道,中医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的,正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京中第一好医官”刘裕铎在雍正和乾隆时期都在宫中做过御医,诊治水平颇高。一次乾隆皇帝的上腭部发干,有种火辣辣的感觉,刘裕铎等人给敬上一味孩儿茶,让乾隆皇帝涂在发干部位或者含服都可以,很快就清除了口中的浮火。
其实,孩儿茶不是茶,它是儿茶树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加水煎汁浓缩而成的干浸膏,也称儿茶膏、黑儿茶。孩儿茶内服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外用可敛疮止血,对于口干、牙痛、牙龈溃疡等都有一定的疗效。上腭发干通常是由上焦肺胃伏火引起的,孩儿茶味苦性凉,苦能泄泻,凉能清热,所以能起到消热去火的作用,这就是“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与此相反,如果患者是寒证,体内阴盛,就需要补充阳气,请回一个“太阳”。
据说春秋末期齐国君主齐景公患了水气内停病,一直未见好。这天夜里,齐景公忽然梦见自己和两个太阳搏斗,而且力不能胜,醒来之后担心这是否预示自己死期将近。第二天早朝,齐景公对当时的国相晏子说:“昨晚我梦见自己和两个太阳搏斗,而且被打败,我大概快死了吧!”晏子略加思索说:“请个占梦的来预测一下吧。”齐景公准许后,晏子就派人用车去接占梦者,而自己站在宫中的小门边迎候。占梦者到后,晏子告诉他:“昨晚齐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两个太阳搏斗,而且自己被打败,特请你来占梦。”占梦者说:“让我先查一下占梦的书,看上面怎么说。”晏子说:“不必查了。齐景公患有水疾,是阴盛之证,太阳属火,是阳;他独自打不过太阳,是阳长阴退,是疾病将愈的预兆,你就这样说吧!”占梦者依晏子安排行事,齐景公听后大喜。过了些天,齐景公果然康复了。
齐景公认为自己打不过太阳,阳气不足,是阴盛阳衰;而晏子却教占梦者说这是因为“阳长”,是阳盛阴衰,阴邪就要退去了,说明病要好了,可见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考方式。齐景公本就有水疾的阴证,如果再恶化,那肯定活不长了,但是反过来考虑,说这是得到两个太阳的帮助,也就说明他的阳气强了。根据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这时他的阴气将会减退,阳气将会生长,身体从而重新达到了阴阳平衡,才恢复了健康。
这说明人在看待自己的病患时,要有信心,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样能提高自身的康复能力,这与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然后再配合药物对症治疗,会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壮壮阳气,就能驱走寒邪,这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例如,有些女士月经期间小腹部总是冰凉冷痛,这通常是有寒气凝结。这时女士们就买暖水袋放在腹部焐一焐,腹部暖和了,就觉得舒服多了,这也是“寒者热之”治疗方法。
总之,要想健康,就一定要了解自己身体的阴阳状况,对于冷暖要放在心上,不要疏忽大意。这就犹如冷了要多穿衣服,热了要少穿衣服一样,要通过自己的感受,时不时地进行调节,不要让身体偏热或者偏寒。让自己的身体处在动态的阴阳平衡之中,才能保持长久的健康。
借你一双慧眼,辨清真假寒热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现在很多东西让人真假难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可以以假乱真,甚至有些人为了金钱、利益,连爱情、亲情里也会掺假。所以,有一首歌里就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们这里谈中医,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病,它有时候也给你玩这样的把戏:本来是一寒证,它偏偏伪装成热证;或本来是一热证,它又偏偏以一派阴寒之象出现。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有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把这个寒热真假看清楚,分清它到底是真寒还是真热。弄清楚病的本质是什么,千万不能被表象给迷惑了,否则治疗中就会南辕北辙,越治人越病。
怎么来辨别这个真假呢?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舌头。自己的舌头可以对着镜子看,别人的舌头你可以让他伸给你看,一看就明白,简单方便地很。
很多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的朋友,当自己生病或者朋友、家人生病的时候,他们看面色、看发汗、看身体是发冷还是发热,就是不看舌象。而对于普通人来讲,脉象不太好掌握,舌象又不去了解,这两个最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标尺被遗忘之后,就有可能将人带入歧途。
一般而言,舌苔发白的话,就说明这个人体内有寒,他生的病也多与寒有关。即使发热,那也是虚热,因为体内太寒了,身体里剩的那点儿阳气在那儿冷得待不下去了,所以就浮到上面来了,这个时候你应该给他温阳祛寒才是。
如果这个人的舌苔是厚厚的一层黄,那说明这个人体内一定有热,他的病是热证,治疗的时候就要给他清热祛火。
除此以外,大小便往往也是辨明寒热的有效途径。
如果是热证,大便一定是干的、燥结的,厉害一些的话,拉出来的屎就像是羊粪蛋一样。如果大便不干,是不能胡乱地用那些寒凉的泻下药的,容易伤正气。这一点,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曾经反复强调过。
小便也是,去厕所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观察。如果尿出来的尿特别黄,而且有很大的尿臊味儿,那说明身体里有火了,有时候还会出现上厕所次数少,或者撒尿比较困难、疼痛的情况。相反,如果是寒证的话,小便一定是比较清淡的,而且也比较多。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真真假假的病症,有时候不光咱普通人看不清楚,就是名医大家,往往也会被其中的假象所蒙蔽。
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寒假热的例子。
徐小圃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个有名的儿科医生。有一年夏天,他的小儿子患了伤寒病,发起了高烧。徐小圃觉得小孩子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孩子发热,那一定是热证,就给孩子开一些寒凉药治疗。可是,孩子吃药之后,热并没有退下去,反而病得越发厉害了。徐小圃想尽办法,也没有效果。无奈之际,在家人的劝说下,请来了祝味菊。
这个祝味菊是个什么人呢?人称“祝附子”,是温病学的一个代表人物,尤其擅长用附子治病,看十个病就会有九个用附子。祝味菊来了之后,给小孩开的药里果然也有附子。徐小圃一看非常生气。孩子明明都烧成那样儿了,他居然还给开这么热的附子,一赌气跑到自己寝室里去了。
祝味菊就守着孩子,给孩子煎药、喂药,观察孩子的病情。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热慢慢退下去了,还开始喝米汤了。这可是一个好消息啊,徐夫人赶紧跑到徐小圃的房间去报喜。
徐小圃闻讯赶来,把孩子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看了个遍。孩子果然好了很多,跟前几天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一下,徐小圃算是彻底服了祝味菊了,当时就把门楣上的“儿科专家”牌匾摘下来了,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枉称“专家”,并竭力要拜祝味菊为师。最后,祝味菊答应将他的孩子收在门下。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小圃孩子的病其实就是真寒假热。表面看来,高烧不退,热得不得了,但反欲近衣被,故实际上是里寒证。里边已经受寒了,你再用寒凉的药来讨伐,只会使寒气更重,阳气亏虚更厉害,所以徐小圃的药没有起作用。相反,附子是温热的,用上附子,就是中医里讲的“寒则热之”的治病原则,阴阳平衡后,病自然就好了。
与真寒假热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真热假寒。这个人你看上去觉得他是冷得不行,但实际上他是热证,里边热得很。
我自己就治疗过这么一个病人。七月的天,那是非常热的,酷暑当头,很多人穿着背心短裤都在不停地出汗,可是我的这个病人却穿着毛衫来看病,哈腰缩肩,还说自己冷。她说这个“冷病”一直困扰了她好几年,找了好多医生也没看好。
我看了看她以前吃过的药方,全是温阳祛寒的药。当时我就纳闷儿了,这些是治疗寒证的药啊,没有问题,怎么这么长时间了,病人的病就没有一点起色呢?
她说话的时候,偶尔会感觉到她的口气比较重,我一下子茅塞顿开,“寒包火”这个词立刻从脑子里蹦出来了。再看她的舌苔,不是寒证该有的白,而是发黄且比较厚浊的,这是明显的热证嘛。于是,我赶紧给她开了生石膏、滑石、水牛角等几味寒凉的药,让她回去吃。结果,吃完一剂之后,就没那么怕冷了。又吃了几剂,衣服也就和正常人穿得差不多了。后来,这个病慢慢就好起来了。
现在想想啊,估计先前她找的那些医生跟一开始的我一样,都被她表面的这一派寒象给蒙蔽了。
所以说,辨清真假,拨开迷雾,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医生,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医生。我们更多的人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健康长寿,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需要对疾病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认识,然后我们就会多一份健康的保障。
举手投足,透露身体阳气的秘密
“若利自止,恶寒而卧,手足温者,可治。”
我们通常会通过一个人举手投足间的一些细微动作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品质,以及修养程度。你有没有想过,其实通过他的举手投足,我们还可以判断出他是不是一个阳气旺盛的人,这个人可不可以委以重任,共赴艰难。
一个人的阳气到底足还是不足,我们不用看别的地方,就看手足。手足温热的人,他的阳气一定足,抵抗力也强,不怎么生病;相反,不论春夏秋冬,手足经常冰凉的人则阳气虚,抵抗力弱,爱生病。
手足位于身体四肢的末端,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国家,体内的精微阳气是国家的财政,手足便是远离首都的边远山区。这个财政更多地会支出到哪里呢?毋庸置疑,如果支出到中央及较为发达的城市,那么边远山区常常就会变为贫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