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著作(1)

——《五礼通考》浅论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论述礼仪、礼制、礼俗的著作也层出不穷。但要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发展历程,当首先阅读和研讨的文献资料,就是清代秦蕙田编纂的《五礼通考》。

一.秦蕙田其人

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生于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史稿》卷三百四、《清史列传》卷二十皆有传。

据史传载,秦蕙田祖父秦松龄,字汉石、次椒,号留仙、对岩,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官任国史院检讨、左春坊右谕德。其家在惠山之麓有寄畅园,擅林泉之胜。他研精经术,尤邃于诗,撰有《毛诗日笺》、《苍岘山人集》等。秦蕙田之父秦道然,字雒生,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进士,官至礼部给事中。因与固山贝子允禟友善,为其府总管。雍正时受允禟之罪牵连,被逮下狱十四年,乾隆初经秦蕙田恳请,年已八十方获赦宥。秦道然亦精通经学,尤工诗,撰有《困知私记》、《明儒学录》、《泉南山人存稿》等。

秦蕙田于乾隆元年(1736年)科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南书房行走。乾隆六年,充顺天武乡试副考官。七年,命上书房行走。八年闰四月,迁侍讲;六月,迁右庶子;八月,迁右通政;十一月,擢升内阁学士。十年,迁礼部右侍郎。二十二年正月,擢工部尚书;四月,领署刑部尚书。二十三年正月,调刑部尚书,仍兼管工部事,寻加太子太保。二十九年四月,秦蕙田因病请求解任,未得允许。八月,复请解任,乾隆皇帝方准其给假回原籍就医,但不必解任。九月,秦蕙田卒于南还途中,赐谥号文恭。

秦蕙田为官尽心尽责,“恪勤素著”),曾多次上疏,对工程、流民、用人等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和信任。他历官礼、工、刑三部,且长期兼领工、刑二部,以至年过花甲,体弱多病,乾隆皇帝仍不准解任。秦蕙田病逝后,乾隆皇帝“深为轸恻”;次年“圣驾南巡”,至无锡寄畅园,忆及秦蕙田,还作有“养疴旋里人何在,抚境愀然是此间”的诗句。)秦蕙田从政近三十年,颇有政绩,但他最值得推崇之处是为后人留下一部洋洋数百万言的礼学巨著——《五礼通考》。

二.《五礼通考》的编撰

秦蕙田编撰《五礼通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秦蕙田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从塾师读书即以经学为主,且偏重于礼学。《五礼通考?蒋汾功序》云:“予与秦氏世好,……素知其家多藏书,凡礼经疏义外间绝少刊本而庋贮缄题者,数十笥。宗伯)以绝人之姿,尽发而读之,早岁即洞其条理。”成年后,于雍正二年(1724年)始,秦蕙田与同乡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经常举行“读经之会”,研讨礼学问题。《五礼通考?自序》记其事云:

岁甲辰,年甫逾冠,偕同邑蔡学正宸锡、吴主事大年、学士尊彝兄弟,为读经之会。相与谓“三礼”自秦汉诸儒抱残守阙,注疏杂入谶纬,轇輵纷纭。《宋史》载,子朱子当日尝欲取《仪礼》、《周官》、《二戴记》为本,编次朝廷公卿大夫士民之礼,尽取汉唐以下诸儒之说,考订辨正,以为当代之典。今观所著《经传通解》,继以黄勉斋、杨信斋两先生修述,究未是完书。是以“三礼”疑义至今犹蔀。乃于礼经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禘尝、飨宴、朝会、冠昏(婚)、宾祭、宫室、衣服、器用等,先之以经文之互见错出足相印证者,继之以注疏诸儒之抵牾訾议者,又益以唐宋以来专门名家之考论发明者,每一事一义,辄集百氏之说而谛审之。审之久,思之深,往往如入山得径,榛芜豁然。又如掘井逢源,溢然自出,然犹未敢自信也。半月一会,问者、难者、辨者、答者,回旋反复,务期惬诸己,信诸人,而后乃笔之笺释存之。考辨如是者,十有余年,而裒然渐有成秩矣。

以上是秦蕙田编撰《五礼通考》的第一阶段。此时他尚未做官,可集中精力,潜心于礼学研究,又有同好学者定时讨论,集思广益,用时十余年,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研究心得,为这部巨著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元年(1736年),秦蕙田中进士,开始从事政务,不能全身心用于著述,但并未停止《五礼通考》的编撰。此时他凭借“供奉内廷”的有利条件,“以见闻所及,时加厘正”。)至乾隆十年(1745年),秦蕙田升迁礼部右侍郎,奉命校阅礼书,其职责与研究礼学的兴趣取得一致,此间他对礼学的源流沿革进行了深入地考究。乾隆十二年至十三年,秦蕙田丁父秦道然忧,回原籍治丧,“杜门读礼”。其间,他看到了清初著名经学家徐乾学编撰的《读礼通考》,认为其书“规模义例具朱子本意,唯吉、嘉、宾、军四礼尚属阙如。”)此时,当年与他一起研讨礼学的蔡宸锡、吴大年已去世,故只邀得吴尊彛一人同他“陈旧箧,置抄胥,发凡起例,一依徐氏之本,并取向所考订者,分类排辑,补所未及。”)服阕后,秦蕙田仍任礼部侍郎,得以“遍览典章”,对其所著内容“日以增广”。)其间又得到同学方宜田以及卢抱孙、宋悫庭等人帮助,终于完成了《五礼通考》初稿,并且开始请研究礼学的前辈学者审稿作序。)此为编撰的第二阶段。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秦蕙田兼管刑部、工部之事。“事繁少暇”,又邀嘉定钱大昕襄助校订工作。)至乾隆二十六年冬,终于最后完成了《五礼通考》的编撰。此为第三阶段。

综观秦蕙田编撰《五礼通考》的全过程,至少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其一,资料丰厚。秦蕙田之家世代书香,藏书丰富,尤其有许多“外间绝少刊本”的礼学著作,这成为其编撰的重要资料来源。此外,他任礼部侍郎多年,且奉命校阅礼书,又尽览了国家机构所藏礼书。观《五礼通考》可知,清乾隆之前的礼学著作基本全为秦蕙田采纳,这是其书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其二,工作扎实。秦蕙田正式进行礼学研究始于雍正二年(1724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竣工,“阅寒暑三十又八,而年亦已六十矣”。)其间虽因处理政务有不能全力以赴之时,但编撰、增补、修订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而每“一事一义”都是“审之久,思之深”,经过反复论辩,“惬诸己,信诸人”之后,方才落笔。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其著作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三,集思广益。秦蕙田研究礼学并非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而是从始至终注重邀集同道学者共同探讨,互相启发,以利集思广益。须提及的是,他所约请的助手皆为学有专长的饱学之士。如助他编撰的方宜田,为清初著名学者、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之侄,“受其世父望溪(方苞号)先生家学,夙精三礼”。)再如帮他校对的钱大昕,治学广博,尤长校勘,所撰《二十二史考异》列入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其后来的学术成就及名望还在秦蕙田之上。这些专家学者的尽力襄助,无疑大大有利于提高《五礼通考》的学术质量。

三.《五礼通考》的内容

《五礼通考》262卷,加卷首《礼经作述源流》和《历代礼制沿革》4卷,共计266卷,对上起先秦、下至明末的中国古代礼制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考证和评论。其前有清朝学者蒋汾功(官松江教授)、顾栋高(官至国子监祭酒)乾隆年间作的两篇《序》,代表了当时对《五礼通考》的评价。另有秦蕙田《自序》和《凡例》,说明了《五礼通考》的编撰原委和体例。

《五礼通考》依《周礼?大宗伯》所列吉、凶、军、宾、嘉五礼,按杜佑《通典》编排顺序,将全书分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大部分。其中吉礼包括圜丘祈天、祈谷、大雩、明堂、五帝、祭寒暑、日月、星辰、方丘祭地、社稷、四望山川、封禅、五祀、六宗、四方、四类、高禖、蜡腊、傩、祭酺、盟诅、衅礼、宗庙制度、乐律、宗庙时享、禘袷、荐新、后妃庙、私亲庙、太子庙、诸侯庙祭、大夫士庙祭、祀先代帝王、祭先圣先师、祀孔子、功臣配享、贤臣祀典、亲耕享先农、亲耕享先蚕、享先火、享先炊、享先卜、享先医、祭厉等44类;嘉礼包括即位改元、上尊号、朝礼、尊亲礼、饮食礼、冠礼、昏(婚)礼、飨宴礼、射礼、乡饮酒礼、学礼、巡狩、观象授时、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等15类;宾礼包括天子受诸侯朝、觐礼、天子受诸侯蕃国朝觐、会同、三恪二王后、诸侯聘于天子、天子遣使诸侯国、诸侯相朝、诸侯会盟遇、诸侯遣使交聘、士相见礼等11类;军礼包括军制、出师、校阅、车战、舟师、田猎、马政等7类;凶礼包括荒礼、札礼、灾礼、襘礼、恤礼、唁礼、问疾礼、丧礼等8类。五礼总计共85门类。)

须说明的是,秦蕙田所列五礼的内容超出了《周礼》的五礼范围,如“以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天文推步、勾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并载入嘉礼”。)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虽事属旁涉,非五礼所应该,不免有炫博之意,然周代六官总名曰礼,礼之用精粗条贯,所赅本博。故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于学礼载钟律诗乐,又欲取许氏《说文解字》序说及《九章算经》为书数篇而未成。则蕙田之以类纂附,尚不为无据。”四库馆臣的意见还是较为公允的。

另外还有些内容附于某些相关门类。如星辰类附有九宫贵神、太一、太岁月将、风师雨师云神雷神;社稷类附祭城隍;诸侯聘于天子类附蕃使朝贡;天子遣使诸侯国类附遣使诣蕃等。

在某一门类下,先分细目讨论其礼制的总体情况,然后再按先后顺序考证历代礼仪的具体沿革变化。如圜丘祀天类,分项讨论的细目有郊名义、四代郊正祭、四代告祭、郊坛、配帝、日月从祀、玉帛、亲耕粢盛秬鬯、酒醴、牺牲、笾豆之实、器用、服冕、车旗、告庙卜、誓戒择士、斋、戒具陈设、省视、呼旦警戒、除道警跸、祭日陈设省视、祭时、聴祭报、王出郊、燔柴、作乐降神、迎尸、迎牲杀牲、盥、荐玉币、荐豆笾、荐血腥、朝贱王一献宗伯二献、祝号、烹牲、荐熟、馈献王三献宗伯四献、黍稷、馈食王五献宗伯六献诸臣七献、祀神之乐、送尸、徹、告事毕、代祭、丧不废祭等等;依先后叙述礼制的朝代有秦、汉、后汉、蜀汉、魏、吴、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等。

总之,《五礼通考》各门类虽然细目多寡不一,篇幅有大有小,但其内容均从纵横两个角度,对礼制具体情况和沿革变化作了详尽的展示和考证。这实际上是完整地建立了中国古代礼制和礼学的框架体系,其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前代礼学家。

四.《五礼通考》的成就

《五礼通考》是秦蕙田倾毕生精力研究礼学的结晶,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具体分析,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建立了古代礼学的完整体系外,至少还可举出如下三个方面。

1.全面汇集整理了明代以前的礼学资料

中国古代礼学资料很丰富,而礼学文献的源头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礼”。要研究古代礼制和礼学,首先须对“三礼”有明确的认识。《五礼通考》在卷首《礼经作述源流》的上卷,首先摘要列举了前代及清初礼学家对“三礼”的有关论述。涉及到的礼学家有隋朝王通,唐代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韩愈,宋代程颢、程颐、周胥、吕大临、晁公武、杨时、叶梦得、朱熹、王应麟、马廷鸾,元代熊朋来、敖继公,明代湛若水、童承叙、王志长、郝敬,清初徐乾学、万斯大、姜兆锡等。这二十余位礼学家的观点,基本上包含了古代学者对“三礼”总的看法。

《礼经作述源流》下卷,则分《周礼》、《仪礼》、《礼记》、通礼四部分,具体罗列简介了古代史著中记载的礼书。关于《周礼》,主要列举有《汉书?艺文志》载2种,《隋书?经籍志》载12种,《旧唐书?经籍志》载3种,《新唐书?艺文志》载2种,《宋史?艺文志》载20种,王圻《续文献通考》载15种,《明史?艺文志》载37种。关于《仪礼》,主要列举有《汉书?艺文志》载2种,《隋书?经籍志》载4种,《新唐书?艺文志》载6种,《宋史?艺文志》载6种,《文献通考》载1种,王圻《续文献通考》载7种,《明史?艺文志》载14种。关于《礼记》主要列举有《汉书?艺文志》载6种,《隋书?经籍志》载20种,《旧唐书?经籍志》载10种,《新唐书?艺文志》载4种,《宋史?艺文志》载20种,王圻《续文献通考》载14种,《明史?艺文志》载43种。关于通礼,主要列举有《汉书?艺文志》载5种,《隋书?经籍志》载38种,《旧唐书?经籍志》载14种,《新唐书?艺文志》载11种,《宋史?艺文志》载15种,王圻《续文献通考》载8种,《明史?艺文志》载9种。以上对古代礼学文献的罗列,有三个特点。其一,上述所列礼书没有重复,说明秦蕙田并非对前人著录照抄原文,而是对此做过精细的校订。其二,所列文献并不仅限于目录所述,还注意搜集人物传记中提及的礼书。如《后汉书》无艺文志,秦蕙田则从《贾逵传》、《儒林传》、《桥元传》、《曹褒传》、《郑玄传》、《徐防传》、《卢植传》等人物传中摘取多条材料,说明了东汉礼学著述的情况。其三,对重要的著作还摘引传注中相关材料做了考证和说明,便于读者对这些礼书有明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