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解密人的动机(2)
一旦爱的需要被满足,尊重的需要便显露了。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加以划分: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的自由;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和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助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以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通俗地说,即成为你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在某个人身上,它可能表现为希望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而另一个人则可能想在体育上大显身手,还有人则可能想在绘画或创造发明方面有所表现。在这一需求层次上,个体间的差异是最大的。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换句话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宁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都隐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在高层次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取而代之。这也就涉及到了“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问题了。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差异
按语:
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一种层次系统;层次的基础是生理的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的顺序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动机的发展是交迭的,即一种需要只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非百分之百的满足,就可能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与低层次的需要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必须指出的是,人的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并且,新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的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现象,而是一种缓慢的逐渐从无到有的过程。比如,某人当前的第一需要A仅满足了百分之十,那么需要B可能还杳无踪影。然而,当需要A得到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会显露出百分之五;当需要A得到了百分之七十五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会显露出百分之五十等。同时,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差异有以下几点:
食物的需要是一切生物共同的需要,爱的需要是高级类人猿和人类所共有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愈是高级的需要,就愈为人类所独有。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物种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
生理的需要任何个体一出生就会显现出来,起初也许还以一种初期的方式显现出安全的需要。只有在几个月后,婴儿才初次表现出有与人亲切的迹象,以及有选择的喜爱感。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婴儿才逐渐表现出独立、自立、成就、尊重以及表扬的要求。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是天才也要等到三、四岁才会有所显现。可见,高级需要是较迟的个体发育的产物。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相比,高级需要不太善于支配、组织以及求助于自主性反应和机体的其他能力。如,剥夺高级需要不像剥夺低级需要那样易引起强烈的抵御反应。愈是高级需要,对维持纯粹的生存也愈不迫切,其满足也愈能更长久地推迟,且这种需要也愈容易永远消失。
在较高层次上生活的个体,其身体状况就愈佳,愈没有诸如焦虑、恐惧、冷漠等心理疾病。追求且满足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的趋势,一种脱离病态的心理的趋势,不仅可以维护个体的生存,还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高级需要不像低级需要那样迫切。高级需要很难被察觉,甚至容易被搞错,容易因暗示、模仿或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他需要相混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高级需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
低级需要的满足,充其量只能产生慰藉、松弛的作用,它很难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而高级需要的满足,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高级需要的实现需要有更好的外部条件,如家庭、经济、政治、教育等。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在高级需要的层次上,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寻求尊重、地位比寻求友爱涉及到更多的人,需要更大的舞台,更长的过程,更多的手段以及更多的从属步骤和预备步骤。在友爱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相比较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差异。
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由高级需要激发。人的最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最完整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潜力。个体愿意为高级需要的满足牺牲更多东西,而且更容易忍受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如,他们比较容易适应禁欲生活,比较容易为原则而抵挡危险,为自我实现而放弃钱财和名声。
需要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即受爱的趋同作用影响的人数就越多,爱的趋同的平均程度也越高。两个相爱甚笃的人会不加区别地对待彼此的需要。对他们而言,对方的需要的确就是他自己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层次越高,自私的成分就越少。饥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惟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自己得到满足。但是,对爱以及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到他人,而且还涉及到他人的满足。已得到足够的基本满足继而追求友爱和尊重的人,其倾向于发展诸如友爱、忠诚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可见,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
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在那些生活在高级需要层次的人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更多更高的趋向自我实现的品质。
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更真实的个性。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人,又是个人特质发展得最充分的人。
在越高的需要层次上,心理治疗就越容易,并且越有效。相反,在最低的需要层次上,心理治疗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例如,心理治疗不能消除饥饿感。
低级的需要比高级需要更具体化,更可触知、也更有限度。饥渴的躯体感与爱相比要明显得多,而友爱则还比尊重更带有躯体性。此外,低级需要的满足还比高级需要的满足更可触知,更可观察。而且,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有限度。换言之,低级需要只需较少满足物就可平息。例如,饥饿时我们只需吃一点食物。然而,友爱、尊重以及认识的满足几乎是无限的。
对以上内容进行概括,我们可以看出: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一种层次系统;层次的基础是生理的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的顺序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动机的发展是交迭的,即一种需要只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非百分之百的满足,就可能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与低层次的需要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按语:
上述五个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称其为意动的需要。除此之外,马斯洛认为人类还存在着另外两种类型的需要,即认知、理解的需要与审美的需要。对此,也许我们会问“这两类需要与前述五种需要是否可以归入同一层次系统?”马斯洛认为这两种需要与意动的需要并不处于同一阶层发展系统之中,而是表现出一种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关于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有很多理由说明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具体包括理解、系统化、组织、分析、寻找联系和意义、创立一个价值系统的欲望等。这些欲望也组成了一个小小的阶层系列,其中了解的欲望优先于理解的欲望。优势阶层集团所具有的一切特征也同样适合于这个小集团。
关于认识和理解的欲望,马斯洛认为精神健康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虽然,没有足够的科学材料和临床材料来证实这是一种基本需要,但马斯洛仍列举了以下几点理由来说明好奇心是一个全人类的特点:
动物行为中常常表现出好奇心。
历史上的许多例子证明人即使危险临头也会探求知识,哥伦布、伽利略就是这样的人。
对心理成熟者的研究表明,他们往往对神秘的、未知的、不可预测的事物心驰神往。
临床经验表明,曾经健康的成年人也会感到厌倦、压抑,对生活失去兴趣,并厌恶自己。这些症状也会出现在有才智的人身上,如果他们做着愚蠢的工作、过着愚蠢的生活的话。我们身边的许多女性,她们风华正茂,却无所事事,于是,她们的智力就开始逐渐衰退。有些人接受了建议,使自己致力于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上,她们的病情就会减轻或消失。这使我们想到,求知的需要是存在的。
儿童似乎有着天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满足是主观上的满足;人们都说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必要在认知需要与意动需要之间采取绝对的二分法。了解和理解的欲望本身就是意动的,并且如基本需要一样,也属于人格需要。另外,认知需要与意动需要之间是互相关联而不是截然分离的。它们是彼此协调而不是互相对立的。获取知识,使宇宙系统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世界上获取基本安全的方法。或者对于智者而言,是自我实现的表达方式。探究和表达自由也可看作是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
许多行为学家认为,对秩序、系统和稳定的追求是一种强迫性神经症的形式。马斯洛认为这一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健康人身上也会有这种行为,只是不会为此陷入无法摆脱的境地。
有人把对秩序、系统和稳定的追求这一过程称为寻找意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假设人有一种对理解、组织、分析事物、使事物系统化的欲望,一种寻找诸事物之间关系和意义的欲望,一种建立价值体系的欲望。
审美的需要
按语:
当一个人看到一幅斜挂在墙上的画时,便有不可遏制的意识冲动要去把它挂直。当我们看到前面走来一个蓬头垢面、衣衫破烂、浑身污秽不堪的流浪汉,或者歪嘴斜眼、满目眼屎、鼻涕流涎的乞丐,大概都会本能地产生要远远避开的冲动。整洁、淡雅的房间比凌乱肮脏的房间令人觉得舒服。这就是人类拥有的一种较高级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马斯洛曾以经过选择的人为对象,在临床人格学的基础上研究这类现象,并确信在某些人身上确实存在真正的审美需要。丑陋会使他们致病,身临美的环境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地渴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爱美,是人的天性。
我们关于审美的需要、冲动、愉悦、创造性以及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体验,很少能通过实证进行把握。但是,审美的体验是如此强烈,审美的渴望是如此迫不及待,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想要设置一些概念来指称这些主观事物。为了解释这些强烈的体验,建立理论是极其重要的。
在常识中,我们很容易收集到零零散散的证据,证明关于审美需要假设的合理性,正如我们在证明认知需要存在时所做的那样。如果别无他物,书目调查本身就可以证明这项研究的合理性。审美问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个当今的心理学家应该攻克的问题。
不幸的是,除了大声疾呼“问题!问题!”之外,我们现在提供的只有几条有待以后讨论的假设所划分的区别。
首先,我们不能说“一种”审美需要,就好像它仅指某一种特定的冲动似的。其实,审美冲动可以辨认出多种,其中的几种甚至所有的冲动都可以认为是审美的需要。
人的审美反应是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言表的主观的自省的有意识的反应,即它不能够用言语描述,只有亲身经历后才会了解。但是,仍然有许多词语被普遍用于描述这种体验。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用如下语言来形容审美感受:心跳加快,屏息凝气,全神贯注,舒坦畅快以及激动颤抖等。
马斯洛觉得审美体验与心理学家所说的“感官冲击”或许有一些相似。例如,这种体验就好像一个人突然被冰凉的水浸泡时所产生的反应。目前,我们只是对这种可能存在的相似性进行猜测,但是这一点却是容易检验的。
审美体验会导致各种简单的平常反应,比如,我们会乐意收藏那些怡情乐性的事物,如绘画、音乐唱片等。或者,我们会去参观艺术展或博物馆、欣赏音乐会等。总之,现在我们能够说明只是欣赏、乐趣、愉悦以及鉴赏,还谈不上“真正的审美创造”。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审美创造与审美鉴赏是不同的。不必说传说中有讨厌音乐的小提琴家,就连品位高雅的鉴赏家也常常毫无创造性。甚至在原则问题上,批评家与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之间的论战似乎是永无休止的。在分析艺术创作活动时,似乎有数种分类和区分可以援用,而其中大多数对心理学毫无用处。但是,有一种区分却十分重要,那就是表达性创造力和模仿性创造力之间的差异。
表达性创造力不一定具有交流性的或者容易为众人所接受,但它在心理治疗中意义十分重要,例如,纯粹表达性的绘画对于创作者之外的人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毫无意义。且不谈该绘画实际具有什么样的美感,它至少可以给创作者本人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情感的宣泄。
显而易见,交流性的艺术却与之大不相同,因为其中含有其他交流形式所具有的动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且会产生多种效果。例如,学术讲座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根本兴趣在于审美享受以及审美创造,那么,我们就会对表达性艺术更感兴趣,而非交流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