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资治通鉴(第六卷)
更新时间:2021-05-24 11:36:32
最新章节:第22章 陈后主淫逸误国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品牌:中版集团
上架时间:2014-12-01 00:00:00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版集团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秦早期历史研究
本书对秦人族出东夷特别是西迁以来至德公都雍之前的早期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新材料与多学科方法,围绕赢秦的起源与族属,赢秦始祖事迹钩沉与赢姓封国探寻,五次西迁与赢秦入居西垂,中潏归周与秦人兴起,非子封秦和襄公建国,文公入关与秦人崛起等历史谜团和重大问题,通过多方向挖掘、多角度分析和多层面探究,梳理了秦人由东夷部族到赢姓封国再到秦人形成和兴起建国的发展线索,揭示了秦人曲折艰辛而又波澜壮历史24.4万字 - 会员
近代史资料(总137号)
本期共刊载资料6篇,其中中文文献4篇,译稿2篇。《恩泽存札有关甲午战争史料选编》,内容为曾任黑龙江将军的恩泽所存长顺、安定、依克唐阿、刘坤一等在甲午战争期间来函,内容多与军务有关,尤详于各方应对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顾肇新家书》收录曾任总理衙门总办章京的顾肇新家书19封,涉及胶州湾交涉、戊戌年张之洞入枢受阻、翁同龢开缺、总署议复康有为《第六书》、政变后张荫桓被革职、光绪皇帝下诏求医等内容。《历史15.9万字 - 会员
唐宋乡村社会与国家经济关系研究
本书通过观察乡村权力结构,了解把握它的运行机制,认识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走向,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权力结构及其内在运行机制。在乡村百姓的契约关系建立中,国家权力得以运行,乡村社会秩序得以维持。赋役征派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国家尽力保持平衡,基本维持了社会稳定运行。同时,考察乡村社会财富流通与分配的过程,理解乡村社会的控制与反控制,生存与秩序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全书努力形成历史20.6万字 - 会员
丝绸之路古文明印记
自张骞“凿空”以后,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创造性地构建了东西方交流互动的网络体系。而附着于丝绸之路上不胜枚举的古文明遗址遗迹,则生动展现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书对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古文明遗址遗迹进行了多角度描述,不仅使读者领略到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还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东西方古文明的孕育发展、传播交流、相互影响。历史14.7万字 - 会员
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本书是“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五个专题,包括“郑和下西洋与一带一路”“史料郑和下西洋与考古”“再思郑和下西洋”,以及”大航海时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本书的作者集结了一批历史、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考古等专业的知名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研究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细节,从宏观的意义、影响到中观地考证郑和航行的路线和范围,再到微观地考古其所到之地的中国瓷器,最后从郑和开历史27.9万字 - 会员
魏晋才子传笺证
本书系魏晋时代著名文学人物的传记笺证。书中汇集近七十位文学人物,借鉴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的模式,对于每位人物的生平与作品,进行笺证与研究。本书以《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作为基础,融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作者的观点,组成笺证的主体部分,同时加入文献与研究的信息,以供检索之便,重要的人物每篇后附有相关参考文献。已故著名文学史家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传》的基础之上,踵事历史58万字 - 会员
华北“无人区”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了封锁、扼杀华北地区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隔绝、切断抗日根据地之间、抗日武装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灭绝人性地推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在华北的长城沿线、冀晋边界、晋东北等地大规模制造“无人区”。它是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划、有组织地对中国人民实施的长期、残暴野蛮的大屠杀,不仅便广大“无人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了空前的大劫难,而且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历史16.8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奏议文研究:以秦汉魏晋南北朝为中心
奏议文是中国古代文章之大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旨在考察中国古代奏议文之渊源、生成与发展,对其文类概念、研究范围与文体特点做出明确界定,并以秦汉魏晋南北朝为中心,对奏议文与相关文体以及奏议类主要名目作文体辨析。本书认为,奏议文是中国古代社会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臣僚以及中央派出的地方长官在行使其参政权、议政权时向君主进呈的陈请或论议文书。奏议文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礼乐文化之产物,其内在属性是历史17万字 - 会员
清末宣讲与演说研究
言语传播在清末的勃兴究竟具有怎样的媒介文化意义?透露了什么社会讯息?这些一直是传播史学界极少触碰的领域。本书聚焦清末的宣讲与演说活动,以清末社会变局为背景,探究言语传播兴盛之原因和这种媒介现象本身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在系统梳理清代宣讲与演说传播的内容、面貌、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透过这两种言语传播形式在清末剧烈变革的表象,揭示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及人际交往关系之变,进而探索传播媒介进化与社会结构、社会历史17.7万字